江增华
(安徽师范大学 图书馆,安徽 芜湖 241002)
许棠(822或823-?)唐诗人。字文化,宣州泾县云岭(今安徽泾县)人。屡试不第,久困名场,试二十次皆落第。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登进士第。时年已50岁,被刘邺辟为淮北南馆驿官,继任泾县尉,南康郡从事。乾符六年(879)前后曾任江宁丞,不久归居泾县陵阳别业(一说退隐九华山)。事见《唐摭言》卷4、《唐语林》卷7、《唐诗纪事》卷70、《唐才子传》卷9等。
许棠曾至太原谒马戴,一见如故,与马戴、薛能、李频等诗人友善。与同乡张乔、周繇、张蠙并称,时号“九华四俊”[1]82-85。许棠名盛晚唐诗坛。曾客游西北边塞,到过陇右、河朔等地。他一生潦倒,但诗名甚高,懿宗咸通(860-874)年间,与张乔、郑谷、喻坦之、周繇、李昌符等人号为“咸通十哲”。
其诗多五律,写羁旅感怀、游览、送别、寄赠之情。工于近体,尤擅五律。摹写工巧而平浅通俗。《五原书事》、《送李左丞巡边》及《塞下二首》苍茫雄浑、气势豪阔,为晚唐边塞诗出色之作。《过洞庭湖》一诗最得名声,其“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句,时人曾题扇面,浑融整饬,对仗工切,为时人激赏,因称棠“许洞庭”。
林宽称其诗“发枯穷韵律,字字合埙箎。日月所到处,姓名无不知”[2]卷606。
胡震亨称“许文化致语楚楚,《洞庭》一联,人多取以题扇‘四顾疑无地,中流忽见山’,视老杜‘乾坤日夜浮’愈切愈小”[3]卷八。
吴乔谓“许棠以《洞庭》诗得名,读其全集数篇之外,皆枯寂无味”[4]卷3。
沈德潜称许棠诗“高瞻阔步,可惜结法稍弱”[5]413。
版本卷帙概略:
史志类典籍均著录为一卷。欧阳修《新唐书·艺文志》录《许棠诗》一卷[6]卷60,(元)脱脱《宋史》录《许棠诗集》一卷[7]卷280,(明)柯维骐《宋史新编》录《许棠诗集》一卷[8]卷53,郑樵《通志》录《许棠诗》一卷[9]卷70,何绍基《(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录《许棠集》一卷[10]卷343,焦竑《国史经籍志》录《许棠诗》一卷[11]卷5,(清)佚名《唐书艺文志注》录《许棠诗》一卷[12]卷4,赵宏恩《(乾隆)江南通志》录《许文化诗》一卷[13]卷193。
目录、书志类文献均著录为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录《许棠集》1卷[14]卷19,马端临《文献通考》录《许棠集》一卷,并加案语“陈氏曰唐宛陵许棠文化撰亦咸通十二年进士”[15]卷243。(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録》录《许棠集》一卷[16]卷下。范邦甸《天一阁书目》录《文化集》一卷,钞本[17]卷4/2。钱曾《钱遵王述古堂藏书目録》录《文化集》一卷[18]卷7。
选本类典籍著录一卷或二卷。(清)沈炳震《唐书合钞》录《许棠诗》一卷[19]卷75。《全唐诗》录存《许棠诗集》,诗共一百五十五首,编为二卷[2]卷603-604。
张乔(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池州(安徽贵池)人。唐懿宗咸通初年曾参加京兆府试,赋《月中桂》诗,有“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句,被主考官李频推为第一。曾隐居九华山十年。与许棠、张蠙、周繇时号“九华四俊”。唐懿宗咸通(860-874)年间,“以韵律驰声”,与郑谷、许棠、喻坦之、李昌符、周繇、任涛等人号为“咸通十哲”。然屡试进士不第。后曾在朝任职,有《省中偶作》诗:“二转郎曹自勉旃,莎阶吟步想前贤。不如何逊无佳句,若比冯唐是壮年。”黄巢起义后,僖宗广明 (880-881)年间,复隐于池州九华山。事见《唐摭言》卷10、《唐诗纪事》卷70、《唐才子传》卷10等。
乔工于诗。他的诗句清雅,驰名东南。杜荀鹤《维扬逢诗友张乔》称赏其诗“雅篇三百首,留作后来师”[2]卷691。
其诗多五言近体,皆旅游题咏、送别寄赠之作。曾漫游今江浙、两湖及河南、陕西等地。交游甚广,与许棠、刘沧、李洞、杜荀鹤、杨夔等多有酬唱。其诗多为题咏登临、送友感怀之作。工于五律。《思宜春寄友人》、《别李参军》等情感真挚,语言朴厚,写景亦有佳句。七绝《河湟旧卒》、《孤云》句意深婉。
贺裳谓“乔亦有一气贯串之妙,尤能作景语”[20]338
王定保评:“张乔,池州九华人。诗句清雅,夐无与伦……”[21]卷10。
版本卷帙概略:
史志类典籍著录为一卷或二卷不等。
欧阳修《新唐书·艺文志》录《张乔诗集》二卷[6]卷60,(元)脱脱《宋史》录《张乔诗集》一卷[7]卷243,焦竑《国史经籍志》录《张乔诗集》二卷[11]卷5,柯维骐《宋史新编》录《张乔诗》一卷[8]卷53,何绍基《(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录《张乔诗集》一卷[10]卷227。(清)佚名《唐书艺文志注》录《张乔诗集》二卷[12]卷4。
目录、书志类文献著录为一卷、二卷或四卷不同。
《直斋书录解题》录《张乔诗集》二卷[14]卷19,(宋)王尧臣《崇文总目》著录《张乔诗集》一卷[22]卷12,马端临《文献通考》录《张乔诗集》一卷[15]卷243,(明)高儒《百川书志》录《张乔集》四卷[23]卷14,(明)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录《张乔诗集》四卷[24]不分卷,(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录《张乔诗集》四卷,并加案语“明仿宋刊本,刘蓉峯藏书,《斋书录解题》云:《张乔集》二卷,……此作四卷,常熟席氏所刊宋本与此无毫发差”[25]卷25。钱曾《钱遵王述古堂藏书目録》录《张乔诗集》四卷[18]卷7。
诗话、选本类典籍著录二卷。
胡震亨《唐音癸签》录《张乔诗》二卷[3]卷30,陆时雍《唐诗镜》曰:“张乔,池州人……隠九华,有集二卷[26]卷53,《全唐诗》录存其诗一百七十首,编为二卷,《全唐诗续拾》补诗一首。
周繇(生卒年不详,约867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为宪。池州青阳(今属安徽)人。周繁之兄。早岁家贫,好苦吟作诗,时人称为“诗禅”。与张乔、张蠙、许棠等号为“九华四俊”。唐宣宗大中末年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徐商幕僚,检校御史中丞。在襄阳与僚友温庭筠、温庭皓、段成式、韦蟾等终日唱和。咸通十二年(872)举进士,调福昌县尉。后升任建德县令。《唐才子传》有传。
周繇工于五言律绝,与张乔、许棠、郑谷等合称为“咸通十哲”,其诗多登临题咏、送别应酬之作。《唐才子传》称其“家贫,生理索寞,只苦嗜篇韵,俯有思,仰有咏,深造阃域,時號爲詩禪。”其诗多流传人口的名句,如:“岛间应有国,波外恐无天”《望海》);“山从平地有,水到远天无”(《甘露寺》)等。
版本卷帙概略:史志类典籍,目录、书志类文献,选本类典籍均著录为一卷。何绍基《(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录《周繇诗》一卷[10]卷343,赵宏恩《(乾隆)江南通志》录《周繇诗》一卷[13]卷193,《直斋书録解题》录《周繇诗》一卷[14]卷19,马端临《文献通考》录《周繇诗》一卷[15]卷243,《全唐诗》存其诗一卷[2]卷635。 此集有1930年建德,今安徽东至县、周学熙,字辑之,号止庵 编著,周氏师古堂刻本,不分卷。
张蠙 (约公元901年前后在世)唐末五代人。生卒不详,字象文。安徽池州人(一说河南清河人)[27]62-69。幼能为诗。家贫累下第,留滞长安。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登进士第。唐懿宗咸通(860-874)年间,与许棠、张乔、郑谷等合称“咸通十哲”。授校书郎,调栎阳尉,迁犀浦令。后避乱入蜀。王建称帝,拜膳部员外郎。后主王衍与后徐氏游大慈寺,见壁间题句:“墙头细雨垂纤草,水面回风聚落花。”爱赏久之。询知为蠙作,因给礼令以诗进。蠙上二百篇,尤为叹赏。将召掌制诰,为宦官朱光嗣所阻,止赐白金千两。后卒金堂令。
蠙擅长律诗,以写边塞风光见长。诗歌境界开阔,语言浑朴。
《唐诗纪事》评:“……宋光嗣以蠙轻忽傲物,遂止,卒于官。蠙生颕秀,幼有单于台诗曰:‘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为世所称”[28]卷70。
《唐才子传》评:“……余诗皆佳,各有意度,过人远矣”[29]卷9。
徐倬评曰:“徐獻忠曰:蠙詩稍通格調,力去補衲之弊,遂不復用事,然天才本少,英旨未奇,至於寫物象情,乃多肖似”[30]卷96。
贺裳评:“蠙诗亦多佳,但其最警处,辄不能出前人范围。如《丛苇》诗是集中之冠,‘花明无月夜,声急正秋天’,又一时之冠也,不觉已犯义山《李花》诗‘自明无月夜’矣”[20]338-339。
版本卷帙概略:
史志类典籍均着录为一、二或三卷不等。欧阳修《新唐书·艺文志》录《张蠙诗集》二卷[6]卷60,郑樵《通志》录《张蠙诗集》二卷[9]卷70,(元)脱脱《宋史》录《张蠙诗集》一卷[7]卷280,(明)樊深《(嘉靖)河间府志》录《张蠙诗》三卷[31]卷28,(明)柯维骐《宋史新编》录《张蠙诗集》一卷[8]卷53,(清)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录《张蠙诗集》一卷[32]不分卷,焦竑《国史经籍志》录《张蠙诗集》二卷[11]卷5,(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录《张蠙诗》一卷[33]卷100,(清)彭遵泗《蜀故》录《张蠙诗集》一卷[34]卷17。
目录、书志类文献均著录为一卷或不分卷。《直斋书录解题》录《张蠙集》一卷[14]卷19,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录《张蠙集》一卷[35]卷4,王尧臣《崇文总目》录《张蠙集》一卷[22]卷12,马端临《文献通考》录录《张蠙集》一卷[15]卷243,(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録》录《张蠙诗集》一卷[16]卷下,(明)高儒《百川书志》录《张蠙诗集》一卷[23]卷14,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录《张蠙诗集》不分卷[36]卷5,并加案语“校旧钞本”,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録》录《张蠙诗集》一卷[37]卷19,并加案语:“旧钞本”,钱曾《钱遵王述古堂藏书目録》录《张蠙诗集》一卷[18]卷7,叶德辉《书林清话》著录《张蠙诗集》一卷[38]卷2。
诗话、选本类典籍著录一卷或二卷。胡震亨《唐音癸签》录《张蠙诗》二卷[3]卷30,元好问《唐诗鼓吹》著录:“有集二卷传于世”[39]卷8,(清)沈炳震《唐书合钞》著录《张蠙诗集》二卷[19]卷75,(明)朱警《唐百家诗》、(清)席启寓《唐诗百名家全集》、(清)江标《唐人五十家小集》均收录《张蠙诗集》一卷[40]3328。《全唐诗》卷702存诗一卷,卷885补 1首;《全唐诗续补编》卷17补1首。
参引文献:
[1]方胜,罗芳芳.“九华四俊”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82-85.
[2]曹寅,彭定求.全唐诗[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胡震亨.唐音癸签[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清]吴乔.围炉诗话[M]//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5]沈德潜.唐诗别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欧阳修.新唐书·艺文志[O].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7]脱脱.宋史·艺文志,第一百六十一[O].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8]柯维骐.宋史新编,志三十九[O].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晴江刻本.
[9]郑樵.通志,艺文略第八[O].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何绍基.[光绪]重修安徽通志[O].清光緖四年刻本.
[11]焦竑.国史经籍志.集类[O].明徐象橒刻本.
[12]佚名.唐书艺文志注[O].清藕香簃钞本.
[13]赵宏恩.[乾隆]江南通志.艺文志[O].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陈振孙.直斋书録解题[O].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15]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七十[O].清浙江书局本.
[16]陈第.世善堂藏书目録[O].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17]范邦甸.天一阁书目.集部[O].清嘉庆文选楼刻本.
[18]钱曾.钱遵王述古堂藏书目録[O].清钱氏述古堂钞本.
[19]沈炳震.唐书合钞.志五十一[O].清嘉庆十八年海宁查世倓刻本.
[20]贺裳.载酒园诗话[O]//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1]王定保.唐摭言[O].清乾隆卢见曾刻《雅雨堂丛书》本.
[22]王尧臣.崇文总目[O].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高儒.百川书志[O].清光緖至民国间观古堂书目丛刊本.
[24]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O].清宋氏漫堂钞本.
[25]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O].清光緖刻本.
[26]陆时雍.唐诗镜[O].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李晖.“九华四俊”之一的张蠙[J].池州师专学报,2003(2):62-68.
[28]计有功.唐诗纪事[O].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
[29]辛文房.唐才子传[O].清佚存丛书本.
[30]徐倬.全唐詩録[O].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刻本.
[31]樊深.[嘉靖]河間府志.藝文志[O].明嘉靖刻本.
[32]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O].清光緖刻广雅书局丛书本.
[33]曹学佺.蜀中广记[O].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4]彭遵泗.蜀故[O].清乾隆刻补修本.
[35]晁公武.郡斋读书志[O].部丛刊三编景宋淳佑本.
[36]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O].清光緖十年滂喜斋刻本.
[37]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録.集部一[O].清光緖常熟瞿氏家塾刻本.
[38]叶德辉.书林清话[M].民国郋园先生全书本.
[39]元好问.唐诗鼓吹[O].清顺治十六年陆贻典钱朝鼒等刻本.
[40]马良春,李福田总.中国文学大辞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