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斌,叶利军,王 超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深层问题分析及对策
龙 斌,叶利军,王 超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目前,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知易行难"现象普遍存在,"实然"与"应然"相距甚远,深层次问题则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力.为此,我们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掌握教育主动权;挖掘育人资源,构建整体性育德模式;拓展教育渠道,实现教育因素整体优化.
社会责任感;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作为题中应有之意.这一论断对于高等医学教育尤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直接关系到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医患关系的和谐塑造,必须高度重视.不可否认,医学生主流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医患关系持续紧张、医德医风日益敏感的社会现状说明加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任重道远.
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指医学专业学生忠诚于病患利益、为人民健康服务、推动医学事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和心理品质.美国哲学家弗洛姆指出:“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人具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起到应起的作用的资格,也就是说,把他的个人个性塑造得极为接近社会个性,使他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1]按照此种理念,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应参照医生职业角色要求,围绕“知”、“情”、“意”、“行”各环节进行.
1.1 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责任认知
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起始性环节是责任认知.责任认知是责任主体对于自身是否应承担责任以及承担何种责任、怎样承担责任的认识,它涉及主体对责任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只有主体认可责任目标并认为承担责任是有价值的,才有可能履行责任;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会有什么样的责任认知,从而产生什么样的责任意识.古代名医费伯雄说得好:“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医学生应树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价值取向,甘于付出,甘于奉献,在责任践履中实现人生价值.
1.2 仁心仁术、大医精诚的责任行为
社会责任感来源于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良好的心理基础,但它是通过责任实践来表现的.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在实践中学习责任行为,在实践中养成责任行为.无论在前期的医学人文教育,还是在后期的医学实习中,我们都要教育医学生从名医榜样中体会大医情怀,以仁心仁术、大医精诚为行为表率,在医学生实习、“三下乡”活动、医学常识社区普及活动等等社会实践中深化责任认识、提升责任情感、磨练责任意志、砥砺责任品格.
2.1 “知易行难”现象普遍存在
根据不同医学院校调研结果来看,当前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效果与社会期望尚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知易行难”现象普遍存在,即责任认知较易,责任践履较难.以就业为例,国家鼓励医学生到基层就业,百姓期望医学生到基层就业,但医学生的基层就业意愿究竟如何呢?福瑞医生人才网的调查表明:有52%的医学毕业生意识到去农村医疗机构就业的必要性,但是只有32.7%愿意选择去农村就业.[2]对四川省五所医学院校的调查显示,有91.5%的医学本科生认为基层医疗机构需要有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但只有17.2%的人表示愿意去基层[3].对湖南省某中医药大学的调查显示,有98.3%的医学生深知我国医药卫生资源分配不均衡,且31.4%的学生认为是“极不均衡”的,但是只有31%的医学生毕业后愿意去基层或中西部[4].以上调查涉及不同省份,调查数据略有不同,但可以分析出一个共同结论:在基层就业的责任认知与责任践履问题上,医学生明显地表现出“知易行难”的特点.
纵向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医学生就业意愿变化轨迹:五六十年代,医学生自愿下基层,“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呼声;七八十年代,医学生在毕业分配时不讲条件,不计个人名利,“我是党的一块砖,东南西北任党搬”是他们的集体写照;进入新世纪,医学生学医目的多元化,相当一部分医学生仅仅把医生这一职业当成一种谋生手段,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声望,毕业时不要说不愿去农村,就是去城市里经济效益一般的医院也是不情愿的.医学生就业意愿的转变固然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有关,但不可否认,医学生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2.2 “实然”与“应然”相距甚远
2011 年一项对全国10城市4000名住院病人的调查研究显示:“忠诚于患者利益”是患者对医生的最高期望.[5]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理应加强医德修养,树立忠诚于患者利益的责任意识.然而,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医学生的“实然”状况与“应然”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国内多位学者在不同院校对医学生关于收受红包的观点进行了调查:江陆平、郑建辉对三所院校786名医学生的调查显示,仅有46.8%的医学生表态坚决不收红包,廉洁信念整体偏低[6];刘延峰、刘小淼、王璐对延安大学医学院医学生的调查显示,仅有48.26%的医学生表态不收红包,并且部分学生不收红包的原因是“制度太严厉”[7];李强翔、谭华清、李阳等对1860名医学生的调查显示,65.27%的医学生不认同红包现象,34.73%的医学生认为收红包是可以理解的[8].患者送红包看似主动,实则被动,是为了享受所谓“好一点”的医疗服务而不得不送.人们对医生收受红包的行为极为反感,红包现象已成为医患关系不断恶化、医疗行业社会形象日趋下滑的主要推手之一.医学生对于红包的“笑纳”态度显然距离人们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
何谓自私?自私是指不惜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以谋取个人私利的动机和行为,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我们不能把自私的人所谋求的个人私利与正当的个人利益混为一谈.马克思主义承认“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0],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否认个人的正当利益,并且鼓励人们为了正当的利益而奋斗.大公无私的人也并非没有自己的正当利益,只是他们所追求的不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我们反对人性自私论,不是反对提高个人利益、个人待遇,而是反对不择手段地谋求个人利益.
2003 年“非典”时期,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很多像钟南山、叶欣这样不计名利、不畏生死、一心赴救的优秀医生、护士.如果用“经济人”理论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只能解释为沽名钓誉、捞取政治资本.这是对他们最大的侮辱.楷模医生从来都不缺.华益慰医生(2006年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去世后,病人痛哭流泪,恨不得替他去死;吴孟超医生(2011年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年过九旬依然活跃在手术台……他们无论何时被提及,都能触动人们的心灵,让人为之动容.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人性不是天生自私的,人性自私论只是部分医生为自己从病患身上捞取不当利益所找的一个富丽堂皇的借口.人们对楷模医生的尊重,就是对人性自私论的反对.我们要名正言顺地教育医学生反对人性自私论,更要理直气壮地引导医学生树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责任意识和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观.
2.3 深层问题: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力
如前文所述,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关键是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然而,目前医学院校中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效果不佳,以至于有学者竟主张减少甚至砍掉思政教育,理由是:“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修养占据人文社科课程比例过大,挤占了其它人文课程,政治色彩方向过重,限制了人文素质的发展方向.”[11]对此观点,笔者持不同意见.问题并不在于政治理论课程开设多了,而是教育效果不佳,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力,主要原因为:
2.3.1 未能有效应对新时期社会心态嬗变对医学生的心理冲击.古语云:“求医问药”.“求”与“问”形象地刻画了患者尊重医生、敬重权威的社会心态.传统社会心态下,医生是患者的生命守护神,治疗效果倘有不济,怨天怨命不怨人.改革开放以后,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不信任因素、仇富因素侵蚀着原本和谐的医患关系.部分人的社会心态悄然发生改变:既然花钱治病,就有资格对医生颐指气使;既然花钱治病,就该药到病除;既然花钱治病,医生就该为“人财两空”负责.此时,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本应积极关注医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他们理性分析医患关系现状,引导他们培养宽容、大气的人生格局,引导他们认识到对病人的关爱终究会有回报的.但是,一些教师往往是脱离学生心理需求,不重视合理引导,只是一味灌输,忽视学生的思想境界现状,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2.3.2 未能依据医学生的思想层次开展梯级教育.人们的精神境界是有层次性的,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先私后公、一心为私(自私自利).不同精神境界的医学生,所愿意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有所不同.与此同时,社会媒体宣扬的所谓“成功人士”形象高度单一,无非是“名利双收、日赚斗金、豪车宽房”.他们的成功对医学生是有标杆效应的.一些医学生认为只有赚钱多多才能体现人生价值,甚至认为只有没本事的人才不得不到基层就业.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因其对利益的回避引起了大学生的厌恶,未能做到依据医学生的思想层次性开展梯级教育,在肯定医学生对合理利益的追求时鼓励医学生承担起忠诚于病患利益、为人民健康服务、推动医学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
3.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掌握教育主动权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指增加课时,而是指提高教育实效性.90后医学生成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置身于新媒体环境,相比80后,他们的思想更活跃,更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在意成功与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颇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现在要转变观念,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依据医学生的思想层次开展梯级教育,引导他们承担社会责任.例如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应关注医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可按医学生思想境界的层次性依次推进:对于“公私兼顾”的医学生,应强调基层就业可有效应对就业压力、买房压力、养老压力,于人于己都有利;对于“先公后私”的医学生,应强调基层就业既有利于解决我国医药卫生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又有利于自身的就业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对于“大公无私”的医学生,鼓励他们自觉地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召唤相结合,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成为基层医药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建设者.
3.2 挖掘育人资源,构建整体性育德模式
高校育人资源不外乎两类,即主体资源和活动资源.主体资源是指可以发挥积极育人作用的一切人的资源,活动资源是指一切有助于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各种活动.主体资源与活动资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因此,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需要整合各方资源:第一,全面覆盖责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固然以德育为己任,其他医学专业课程也应该渗透德育思想;团委活动、党校活动固然以德育为己任,其他集体活动也应该渗透德育思想.第二,全程贯穿责任教育.大学生的在校生活一般可划分为适应期、塑造期、职业生涯准备期,每一环节都应贯穿责任教育.适应期,应重视医学专业新生的入学指导,把责任教育和专业思想稳定工作结合起来;塑造期,应重视培养医学生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价值观、敬畏生命的职业情感、恪尽职守的责任能力;职业生涯准备期,应引导医学生端正就业心态,鼓励他们为缩短城乡医疗差距做出应有贡献.
3.3 拓展教育渠道,实现教育因素整体优化
传统的德育渠道仅仅局限于校内理论教育和校内实践活动,这些教育渠道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条件下,在学习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价值导向一致性较高的社会条件下,的确是有效的.但在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存在较大差异的社会条件下,其发挥作用的空间会受到一定影响.新形势下,我们应不断拓展育人渠道,推进育人资源整体优化.第一,理论教育应向社会拓展,开拓社会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新医改评论网”、国家卫生部和各省卫生厅官方网站、各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主办的医改网等网络资源,使学生在一个开阔的背景下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第二,实践教育应向社会拓展,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医药下乡活动、义诊活动、福利院义工活动、健康知识宣传活动等,使学生在服务中增长见识、增强本领.第三,显性教育应向隐性教育拓展.我们可以从学校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对隐性教育渠道进行拓展,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效果.
〔1〕(美)弗罗姆(Fromm,E.).对自由的恐惧[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203.
〔2〕许翠花,曹育玲,周嘉敏,等.上海市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择业观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24(8):92-95.
〔3〕黄进,王海清,董欣欣,等.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愿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31(4):28-36.
〔4〕叶利军,张丽芬.湖南省某中医药大学学生对新医改背景下就业导向认知度的调查 [J].医学与社会,2011,24(7): 100-101,104.
〔5〕孔详金,杜治政,赵明杰,等.医学专业精神的核心:医师职业责任感——全国10城市4000名住院患者问卷调查研究报告之二 [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32(3):10-15.
〔6〕江陆平,郑建辉.医学生廉洁信念的调查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2,33(9):72-73.
〔7〕刘延峰,刘小淼,王璐.在校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6):40-41.
〔8〕李强翔,谭华清,李阳,等.医学生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1,40(27):2804-280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82.
〔11〕田玉凤,陈泽新.从课程设置看中美护士人文素质的差异[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0):75.
G641.7
A
1673-260X(2013)12-0204-03
湖南省社科基金2010年课题“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2010YBA187);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新医改视野下加强医学生服务基层就业观教育的研究与实践”(12B10);2011年湖南中医药大学青年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