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恒珍
(武夷学院 茶与食品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学分制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探析
习恒珍
(武夷学院 茶与食品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学分制的建立与完善给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个性化培养增添了动力.文章分析了学分制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内容、方式带来的挑战,并提出应对挑战的对策,从而更好地为高校学生服务.
学分制;高校;学生管理
学分制的实行能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办学规模急剧扩大的新形势,也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伴随而来的学制灵活的趋势相吻合.但却淡化了传统的班级概念,动摇了传统学生管理体制的基础,给我国当前的学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适应学分制的要求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课题.
学分制的起源最早见于19世纪初德国的选课制度,到了19世纪80年代,选课制在美国得以发展和改进,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在本质上是一种“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一种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规定和计算学生学习量、学习进程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其核心机制是选择,以学生为选择的主体.[1]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与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相比,学习时限更具灵活性、学习内容更具选择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也更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的指导、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此外还具有学生需求多样化、学生生活分散化等特点,它所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
学分制与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相比,更注重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潜力.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当我们看到学分制给高等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时,也应注意学分制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2.1 管理理念的挑战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学分制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在传统的意识观念里,人们更多地认为,教育应该培养整齐划一的人才、强调培养过程的整体性.[2]而由于学分制学习时限更具灵活性、学习内容更具选择性、学习过程更具自主性的特点,致使班级概念淡化、学生生活分散化,这就使得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班级”这一组织;由于学习更具自主性、选择性,学生的学习传统的“施教”为主变为“求学”为主,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学分制的这些特点,都为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提出了挑战.学生管理工作者需改变传统的“学生适应式”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并主动适应学生“的管理理念上来.[3]
2.2 管理内容的挑战
由于学分制下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学生的需求更多样化,学生管理的内容也由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为主转为对学生的咨询指导、服务保障为重点.学分制下学生会直接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学生选课、大学生涯规划等;学分制下竞争也更加激烈,学生的心理困惑更多,心理压力更大,需要给予学生更多地咨询和疏导;学分制下学生的奖、助、贷工作显得更为重要,贫困生更需要给予关心、鼓励和帮助;学分制下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也都更需要重视与加强;学分制下,学生在选修、重修、学分计算、绩点等学习事务方面上需要更多的指导,在就业方面也希望得到更多的咨询与服务.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内容的变化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要由教育管理为主转向学生提供指导、拓展,最终转向为以服务指导为主.[4]
2.3 管理方式的挑战
学分制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重个性发展,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在学习的空间上较分散,在时间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个学生同时属于多个班级,一个班级可能有不同年级的学生,班级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被弱化.因此,需转变学生管理的方式,将传统教学管理制度下单一的以班级为基本管理单位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宿舍、班级相结合的日常管理模式.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重视宿舍这一载体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班级和宿舍的作用,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管理方法方面,则需要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注重情感的投入,对待学生要做到心中有爱,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3.1 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学
一是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分制的选课制,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这就要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要以学生以及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需求式”体系,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成才动力,把工作实实在在放到育人为本的这一个工作目标上来.二是树立服务的管理理念.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日益凸现,必须转变学生管理理念,由教育管理型向教育服务型转变.为此,高校必须建立健全各类学生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指导与服务.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建立和完善各种服务中心,以加强了学生的服务功能,体现“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又可以在服务中实现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和管理的目的.
3.2 实行辅导员和导师制相结合的引导机制
学分制教育模式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较以往的学年制教育模式有较大变化,笔者认为应采取辅导员和导师制相结合的引导机制对学生进行管理.在这一机制中,辅导员的任务在于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传达学校的有关文件、贫困认定、党员发展、评优评先等工作.导师制是伴随着学分制应运而生的教育制度,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导师重点对学生的专业学习、科研、身心等进行指导与交流,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通过实行辅导员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引导机制,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既做到整齐划一又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3.3 以宿舍为载体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一是实施以院系为单位的生活社区管理模式.学生宿舍既是学生在校求学时期的家,又是课堂和图书馆等学习场所的延伸,也是学生思想、文化等交流的重要阵地,利用宿舍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5]可以建立以院系为单位划片区的管理方式,把专业和行政班级相对集中安排,便于学生管理和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各院系可在学生宿舍区设立学生会、党员活动室、楼长办公室等学生工作组织,并派专职辅导员入住,负责执行和落实学生管理工作的任务和措施.这样,宿舍的管理、教育、服务功能就可与全校的学生工作连成一体,形成一个有形和无形、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立体的工作体系,保证学生工作顺利、全面地开展.
二是开展生活区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宿舍文化活动,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把宿舍建成勤奋、高雅、和谐、文明的生活区,通过培养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来引领高品位的学生文化.可通过各种社团活动来做好学生在宿舍生活中的教育、管理、服务、指导等工作;也可通过建立“党员活动室”、“学习交流室”、“导师工作室”等,为师生交流提供方便,加强院系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书育人工作;此外,还可开展“宿舍文化节”、“宿舍手工艺制作比赛”、“宿舍创意布置比赛”等相关活动来营造积极向上、团结进取、温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为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3.4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因此学生必须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在育人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交际等进行安排与调控,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生对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模式的适应能力和对新环境、新生活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发挥管理对象的主体潜能,多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学生自我发展、选择、评价、控制的能力.在工作实践中,还要有的放矢,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开发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变他律为自律.
3.5 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管理
网络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网络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可以克服时空、空间的局限,尤其可以解决学分制下同课不同班、同班不同课等带来的不便和冲击.学生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沟通、交流,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学生日常事务等方面的服务,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网络学生也可以随时了解学校的动态.在工作中,还可以采取一些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内容,也可以通过飞信、微博、QQ群等方式,方便学生与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上述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分制带来的学生之间关系的淡化.总之,信息化的今天,合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能更有效地应对学分制对学生管理理念、内容、方式提出的挑战.
学分制作为一种较为灵活的开放式教学管理制度,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学校校情的管理工作模式.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与之对应的学生管理模式也没有一个定式,所以学分制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将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创新的过程.
〔1〕姜芳,别敦荣.学分制改革对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新要求[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2〕陈德胜,徐刚,崔忠洲.学分制条件下辅导员角色的定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
〔3〕王玉忠,谢志芳.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和途径[J].江苏大学学报,2005(3).
G641
A
1673-260X(2013)12-01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