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声调研究的又一力作——读刘俐李著《汉语声调论》

2013-04-02 01:52:39彭玉康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全书声调语言学

彭玉康

(上海大学 国际交流学院,上海 200444)

20世纪的语言学历经两大研究范式的转变。第一次是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向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的转向;第二次是从结构主义向解释语言运作机制的转向。[1]《汉语声调论》[2]便是上述两大转变在汉语声调研究中映射的成果。该书作者一凭对汉语方言声调现象的敏锐观察,二靠对已有研究成果的长期积累与广泛了解,三纳中外先进理论,分析了汉语声调的构成本质和运作规律。下文试从该书研究内容、材料特征、采用方法和研究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介。

一、构建汉语声调的基本理论

当代语言学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相应地,语音学的目标便发展为解释人类生成语音和知觉语音的过程。什么叫“解释”?蒋绍愚先生(2001)认为“解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寻找各种语言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②揭示语言发展的机制;③探求语言发展的规律。[3]通观《汉语声调论》,“解释”渗透于纲举目张之中,既是章节与章节间的桥梁,又是全书的主旨与目标所在。《汉语声调论》由上、下两篇组成,分属“史”和“论”。尽管上篇是声调史的研究,但从章节编排到具体内容依然围绕“解释”这一目标展开。例如第三章第二节连读变调的描写性研究之3.2.1变调类型研究,从变调内部(本身)受限条件和外部受限条件两个角度来阐述变调类型产生的原因。再如第四章第四节轻声发生原因、机制及轻声探源,第五节轻声是一种综合范畴,解释性取向非常明确。上篇除第一章专用于定量统计外,其余各章均史论结合。下篇属研究篇,尝试对汉语声调构成本质及其承载信息奥秘作出解释。下篇以上篇的梳理为基础,以大量汉语声调材料为考察对象,从汉语声调的内部构成、系统组织、运作规律三方面构建汉语声调的基本理论,提出声调个体构成的不等值调素说、声调系统构成的层次说、声调组合的高低间隔说。明确的目标(追求解释)是现代语言学两大转变的结果,在《汉语声调论》一书中则体现了作者良好的理论素养、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理论目标的追求。《汉语声调论》将引导我们在汉语研究中更加重视理论思考。

二、依托上千条文献索引、上千种汉语方言声调系统

一般而言,解释要在描写的基础上来进行。如果对语言事实把握不充分,或者说对语言现象还没有很好地描写清楚,解释往往华而不实。《汉语声调论》属专题研究,该书作者收集了20世纪研究汉语声调的专论1146篇(详见原书附录一),对照了1186个汉语方言的声调系统(详见原书附录二),作者掌握的材料,可谓扎实充分。对语言事实的充分挖掘和描写是中国语言学界的优良传统。老一辈语言学家如吕叔湘、朱德熙等都非常重视这一点。刘俐李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汉语方言和语音学研究,《汉语声调论》是其长期对语言事实关注、研究积累的结晶。如第三章第二节对连读变调的描写性研究,作者通过对很多种方言连读变调的考察,加上对焉耆话的独到分析,提出了两条具有普遍性倾向的变调规则:位置规则和匹配规则。依托丰富的研究经验与语料,使该书能对那些被长期忽视的声调现象进行新的探索,提出新的见解,并给予理论上的解释。

三、彰显科研之方法

《汉语声调论》采用综述与研究相结合的书体结构,资料与论证并重的表现方式,实证与思辨并行的布局脉络。方法的多元,源于理论的多元。作者在第七章第一节中明确了声调研究的基本观念:共时与历时、系统和层次、结构和功能、线性和非线性、动态和静态、对比、组合和规则,于是全书既有静态的特征描写(第八章),又有动态变化特征的分析(第三章、第十章、第十一章);从宏观着眼(上篇对汉语声调研究历史的回顾),微观落墨(下篇剖析声调本质、结构、功能等),显示了研究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方言与方言比较,方言与普通话比较,历时与共时比较,对声调现象进行了多维考察与研究。该书讨论问题既考察共时的异同,又辨析历时的流变,描写与解释相结合是作者的理论前提与追求,这为结论的科学性提供了保证。此外,该书还采用统计的方法来展开论述。第一章对20世纪汉语声调的已有成果进行统计与分类,上篇其余各章分别由第一章的统计与分类而展开回顾与评析,为下篇的解释性研究作铺垫。下篇的解释不仅以上篇的研究为基础,而且以1186个方言声调系统为对象,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特别是第八章,一章就有28个统计表。全书从定性(已有成果与理论)到定量(各种方言声调类型的统计)再到定性(对声调本质与运作机制的解释),后一个定性从层次上来说比前一个定性丰富、高级,因为它经历了定量的科学,拥有丰富而深刻的基本事实。

四、树科研之态度

本书参考资料与语料极丰富。上篇是20世纪声调研究史的研究。凡第一章统计分析涉及到的文献,包括发表于非学术报刊之类,篇篇有出处。书尾的附录一客观上成为一份20世纪汉语声调研究的参考书目。全书于每章末尾又列出相应的参考文献,便于分类查看。下篇中的汉语方言声调总表,置于附录二,收入1186种方言声调系统,为汉语声调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份声调菜单。纵观全书,旁征博引,来历清楚,显示治学态度的严谨和对他人劳动之尊重。

总之,《汉语声调论》上篇求全,求实;下篇求新,求精。全书实录课题研究过程和成果,学术价值彰显,为汉语声调研究的又一力作。

[1]袁毓林.语言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汉语学习,2001(3):1-5.

[2]刘俐李.汉语声调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蒋绍愚.序言[M]//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全书声调语言学
声调符号位置歌
图片资料
蒲松龄研究(2022年1期)2022-04-27 22:13:09
声调歌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西湖》一部婉约而豪放的西湖全书
新发现的线装本《张天师发病书》《发病全书》整理研究
敦煌学辑刊(2017年2期)2017-11-09 03:02:25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当代修辞学(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