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爱东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047)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文简称《古代文学》)是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开课的时间长达两年,总计多达288学时(部分院校甚至安排了432学时),需要背诵、记忆和理解大量知识,学习起来难度极大。但是,认真学好这门课却能使学生受益终生,对于将来可能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尤其如此。霍松林先生指出:“素质教育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而作为中华文化精华部分的古典文学,其名著名篇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通过研读古典文学名著名篇以提高国民素质,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1]《古代文学》的任课教师有必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学好这门课。本文将结合《古代文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略述如何通过设计科学的考核命题来促进学生学好本门课。
欲讨论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需要先界定考核的内容。大学本科选用的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版)一套四本的教材,加上配套的袁行霈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一套四本,煌煌八巨册,总计逾400万字。如此海量的篇幅,究竟应该把哪些知识点列为考核内容呢?刘运好在他提出的《古代文学》新型教学模式中,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基础层——知识积累层;中间层——思维训练层;提高层——能力培养层。”[2]本文的理解是,基础层的内容是经典文学作品和基本文学常识,中间层是对美的欣赏和鉴别的能力,提高层即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抽绎出文学发展规律的能力。三个层次的内容不同、学习方法也不一样,需要在考核的时候设计不同的题型,以适应其特点。
首先是基础层的内容。如果把《古代文学》课程视为一幢完整的建筑,经典文学作品和基本文学常识无疑是构筑大厦的砖瓦。熟读成诵的文学经典越多,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就越深刻。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记诵呢?这与《古代文学》的学习方法有关。诗人杜甫教育儿子宗武,便使用《文选》这种唐代的“古代文学”选本作为教科书。其《水阁朝霁奉简严云安》诗云:“呼婢取酒壶,续儿诵《文选》。”又,《宗武生日》诗曰:“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3]诗圣不要求儿子宗武像老莱子那样挖空心思地“彩衣娱亲”,只要他多多诵读《文选》中的美诗、美文,其就感到万分欣慰,甚至乐意亲自督促。从诗中可以看出,杜甫指导儿子学习“古代文学”的方法极其简单:“诵”至“熟”,自然就能够领会到文学和创作之“理”。俗话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学习《古代文学》没有速成法,只能靠基本的记诵,记诵多了,就渐渐渗入人的精神并最终成为气质的一部分。因此,检验学生背诵经典作品的基本功,是本课考试必须加以重点注意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可以把这部分设置20至30分值,题型是“诗词填空”。在诗词填空的具体考试方法上,给出一句诗文,学生根据提示写出另一句。因为背诵的目的是掌握和汲取优秀作品的精华,但是再经典的作品,篇幅稍长就不可能字字珠玑,没有整体背诵的必要。
选择题也非常适合考核基础层次的内容。它应用范围极广,具有许多显而易见的优点,例如学生答题速度快、教师阅卷工作量小等等。试举两例:
1.下列不属于骈文特点的是______。
A.骈偶 B.用典 C.用韵 D.藻饰
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自______。
A.《豳风·七月》B.《小雅·小旻》C.《小雅·采薇》D.《魏风·伐檀》
第1题中,“骈文”是散文的一种,而“文”与“诗”最大的区别是前者不用韵,所以应选C。骈文的文体特征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常拿来作为分值更高的简答题来考,这里却使用选择题的形式,可见选择题弹性较大,考核的知识点可大可小,灵活多变。再看第2题。学生们可能都曾使用过题干中的成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知道它们出自《小雅·小旻》的却不多;更有意思的是,袁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根本没有选入这首诗,如果学生没有作过大量的课后阅读,接触到此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从表面来看,这道题有超纲之嫌。但是,剩余三个选项中,《伐檀》诗曾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而《七月》、《采薇》二诗,都曾作为重点作品在课堂上仔细分析过,学生使用排除法便可以迅速找到正确答案。因此,这道题实际上考察的是《小旻》之外的其他三首诗,内容含量很大且命题思路别具一格。
其次是中间层的内容,适用的题型是诗词鉴赏。给出一篇经典作品,让学生分析其结构、技法、韵律,或者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作品的情感特征,使学生不仅知道作品是否好,而且能说出好在哪儿。蔡元培先生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4]正因为美育教育具有重要的人格养成作用,我们才把培育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列为本课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同时,让学生学会自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还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大多还停留在中学的应试教育阶段,潜意识里认为一切知识都有标准答案,因而盲信书本。改变这种僵化的思维方式的方法之一,是通过诗词鉴赏的训练来启发学生们调动已有的知识,用自己的思想思考并得出相对合理的结论。[5]以“《周南·关雎》赏析”为例,在分析这首诗的主题时,一般会参照教科书里本诗的《题解》来论述:本诗首章以雎鸠关关而鸣起兴,次章写求女,三章写求之不得,四五章写求得后的琴瑟和鸣,因此它是一首爱情诗。部分学生的思维则能走得更远,他们注意到了诗中出现的“琴瑟”、“钟鼓”之类的乐器,结合《诗经》时代钟、鼎作为重要礼器只有天子、诸侯等高级贵族才有资格拥有的文化常识,指出本诗并不是一首普通的情诗,而更有可能是歌咏周天子婚恋生活的作品,并据此确定《毛诗序》所言本诗主题是咏“后妃之德”的见解是可以成立的。显然,两个答案里,后者的回答思维更缜密、论据更充分,已经突破了固有的思维模式,也更能体现敏锐的学术眼光,形成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是提高层的内容。这个内容考核的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概括、提炼文学发展规律的能力,适用的题型主要是论述题。值得注意的是,论述题在命题时不宜直接套用教科书的现成表述,否则仍属死记硬背的能力。像“论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这样的论述题虽然不无考试价值,但学生会参照教材的说法一一复述,看起来洋洋洒洒,细读之却了无新意,无助于帮助他们养成勤学多思的习惯。与其这样,还不如出一些在教科书上找不着现成答案的论述题,逼迫学生开动脑筋,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用可能稚嫩但绝不人云亦云的方式,真正“论”出自己的见解。例如这样一道题:“请结合文学史知识,详细描述从南朝至初唐时期诗歌格律完善的过程。”这道题在教科书上没有现成答案,但学生只要读懂题意,就会将已掌握的永明体、宫体、上官体一直到沈宋与杜审言的文学史知识,从“完善格律”的角度,将这些重要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即可很好地完成答题。以这样的方式考核,效果差不多等同于一次小型学术论文写作的演练。
总而言之,中文系开设《古代文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传统文学和文化知识并成为优秀的传承者。因此,课程的考核应该定位于测试学生对文学经典和基本常识的掌握,考核他们对文学作品之美的鉴赏能力以及基本理论的概括综合能力。在考核的过程中,则应根据需要考核的内容,选用相应的考核题型。
[1]霍松林.古典文学与素质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1).
[2]刘运好.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6).
[3]彭定求等.全唐诗[Z].中华书局,1960.
[4]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A].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下)[G].中华书局,1981.
[5]张津,汪崧.研究性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和学生考试成绩评定探索[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