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文
【模拟金题】
请以“ __________的泥土”(“泥土的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补全题目。(2)立意自定。(3)写记叙文或议论文。(4)不得套作、抄袭,不少于600字。
【思路导引】
首先,把握重心。“泥土”即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写作时我们可以根据行文的需要,写具体的“泥土”,也可以写抽象的“泥土”,也可以把具体的“泥土”与抽象的“泥土”结合起来。
其次,选择文体。写记叙文,我们可以写实实在在的“泥土”,围绕“泥土”刻画乡村的人物,或者描述身在城市的人们,难以忘记“泥土”,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写议论文,我们可以写具体的“泥土”,通过“泥土”的变化反映市场经济对家乡的冲击,如环境的恶化、人心的冷漠、人性的异化等,进而提出某种愿望;也可以写抽象的“泥土”,可以由“泥土”及人,抒发对“泥土”品格的赞美,呼唤一种“泥土”般无私奉献的精神。“泥土”滋养万物,孕育希望,有平实质朴、低调内敛、坚忍包容、甘于平凡、甘于奉献等特点。
【佳作示例一】
苦涩的泥土
◎李金梦
红黑的泥土,踩在脚下,柔软而细腻,让心感到一阵清甜。可泥土,确实是苦涩的,却于这苦涩中孕育着甜美。
小男孩从小喜欢在泥土地里玩耍,捉蝈蝈,挖蚯蚓,搭小泥屋……在泥地里,他总能找寻到欢乐。他一直以为,泥土是清香并带着甜味的。在他的梦里,他枕着清甜的泥土,摆一个“大”字,静静地躺在泥地上,一遍遍地幻想………
有一天,不小心吃到了点泥土,他飞快地跑回家,告诉妈妈——泥土带着一点点苦味,就像家门前没有成熟的青李子。“孩子,泥土的确是苦涩的,因为它包含了我们的汗水。”妈妈看着小男孩睁大的眼睛,摸摸他的小脑袋,“可是这苦中孕育着的是甜美,是秋天丰硕的果实!”从此,小男孩知道,泥土是苦涩的。
转眼间,小男孩已长大成为在外打拼的小伙子了。他在床上辗转反侧,刚刚做起的事业一夜间却化为乌有,过去的汗水都付诸东流……他再一次梦见了家乡的泥土,为这魂牵梦萦的泥土,他回到了家乡。
爸妈——两个地道的农民,只是开心地迎接他回来,没有提其它的。爸老了,依旧无言地吃着饭抽着烟;妈也老了,还是一个劲儿地把菜夹给他。他心里的内疚与惭愧,似洪水,来得更猛烈了。
躺在熟悉的床上,他好像闻到了泥土的味道。冷冷的月光穿过窗子,洒在书桌上,地上。他看到书桌上,有一包东西。他在书桌旁坐下,捧着这包东西,欣喜溢满了全身。微微颤抖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打开外面的报纸——是泥土,他魂牵梦萦的泥土,大概是母亲放在他桌上的吧。
借着银色的月光,他注视着这抷泥土,黑黑的泥土在月光下泛着微微的光,显得安静而单纯。他似乎又闻到了泥土的清甜,他捏了一点泥末,缓缓放入嘴中,月光下,他成了一座银色雕像。良久,他的眼眶里开始有眼珠儿在滚动。“泥土是苦涩的,清甜的是泥土中孕育的果实!”一滴泪“啪嗒”一声,落在泥土里,而泥土只是将这滴泪慢慢地吸收了……一切又宁静如初,他明白了。
第二天,他立即收拾东西,与父母告别,准备再一次出发,父母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帮忙准备。他将那抷土包好,郑重地放在最重要的那个包里,他要带它一起去打拼!
临行时,他微笑着,对送到村口的母亲说:“妈,我知道了,泥土是苦涩的,却孕育着清甜的果实!”
【评点】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以“苦涩的泥土”为线索贯穿全文。天真的小男孩明白了“泥土是苦涩的”,认识到了“苦中孕育着的是甜美”;小伙子在外打拼,遭遇挫折,在“苦涩的泥土”中收获了一份力量,走向成熟。本文情趣理趣兼而有之,生活化的场景,给人以真实感;生发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
【佳作示例二】
泥土的芬芳
◎陈逸如
熹微的晨光为树叶披上了一层薄纱,浩淼的江面上,一条小船缓缓前行。
“先生,您不后悔您的决定吗? ”船上的书僮望着站在船头眺望的人。“后悔?”他沉吟,低头望着一圈圈划开的涟漪。
记忆回到小时候。那时的他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清朗的眼神中有着对天空的渴望,他好读书,读到先贤的伟业他会激动,仿佛有什么东西在胸腔里不停地膨胀生长……“刑天舞干戚,猛志溢江海”,热血在他脑中“嘭嘭”作响,所以,他自信满满地投入到宦海中去。自以为凭自己的才学抱负可以创造一片经天纬地的大业。
想到这儿,一丝苦笑浮上嘴角。那个曾经羡慕南飞雁的少年,早已在浓黑的官场中死去,他弃官回乡,只为远离那浊水般的官场,他早已厌倦了勾心斗角,厌倦了需要时刻佩戴的面具。虚伪,奸佞,贪婪,那一张张丑恶的嘴脸让他厌恶,他更后悔当初自己踏上那条船,走上没有光明的仕途!“我终于离开了。”他想,“可是我真的释怀了吗?”为什么我还是像负重的驴子一样无力喘息?陶潜抬头,阳光落在脸上,却显出一丝茫然。
船到岸了,他要上岸了,这是他脱离宦海后,第一次踏上那一片让他在梦中也眷恋的土地。
他回望了片刻,终于踏上了故土,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忽然,他的脚步轻快了起来。是的,泥土是如此踏实,比那些虚浮的东西更让人心境安宁。
一望无际的麦田陡然出现在陶潜的面前,浓郁的麦香钻入鼻孔,掸去了漂泊者脸上的倦容。熟悉的乡音,热情的笑脸,海潮般的麦浪声瞬间吞没了他。他闭上眼,全身心沉浸在氤氲着泥土芬芳的田园里,如同一个婴儿沉睡在母亲温软的怀中,安宁,舒畅。
那些不愉悦的往昔消失殆尽。
那些心上的包袱消失殆尽。
古往今来,多少男儿为了所谓的“大济苍生”的梦想而前赴后继,有的功成名就,有的却苦苦沉浮,忧愁一生。他现在才明白,名利不过是虚浮的流岚,一吹即散;脚底的泥土才是真实的,这泥土是生命的开始,是本真,是你我最初的赤子之心。我愿留下,种豆南山,尽情享受泥土的芬芳,戴月荷锄,深情亲近这一片土地,与泥土相伴的我,才是最真实的我。
陶潜睁开眼,他感觉全身沾满了泥土气息,他感觉他又变回了那个天真质朴的少年,被宦海浸染过的阴影在泥土清爽的呼吸中悄悄褪去,他转头,望向那一际浓郁的绿,释然一笑。
南山上,一朵野菊正悄然绽放……
【评点】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以景衬情,开篇用“熹微的晨光”、“茫然的阳光”等景物,体现了陶潜退隐之初的怅然若失的心态。接着描写了陶潜踏上故土时看到的“海潮般的麦浪声”、“浓郁的绿”等景,体现了他沉醉于田园的安宁、舒畅。结尾之处的“野菊正悄然绽放”,暗示了陶潜的人生有了新的起点。细腻的情感,生动的描述把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演绎得格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