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奎喜 杨 岩
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核心城市首先通过自己优先发展或者发展突出的优势,对周边地区产生集聚的效应,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原材料等等向核心城市靠拢。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对腹地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产生辐射效应并形成紧密地联系。世界著名中心城市如纽约、东京、伦敦等都发挥了强大的辐射作用。
研究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一方面可以对现有的相关区域经济理论进行概括,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理论、空间互动理论、辐射理论的梳理,探讨辐射源的形成,辐射力的影响要素、辐射的范围和内容、传导方式和辐射效果等辐射机理。从现实意义来看,如何充分发挥中国区域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通过对核心城市辐射机理的分析研究,分析总结影响辐射力的因素和发挥辐射作用的有效方式,对于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发挥广州辐射带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在世界顶尖级的中心城市中,选择纽约为研究与借鉴对象。一是因为纽约是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综合实力名列前茅,值得借鉴的方面比较丰富;二是纽约拥有包括金融、交通、文化、商贸和综合服务业在内的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纽约增强城市辐射力的经验对中国的城市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节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中心城市辐射力理论与研究现状归纳总结,为后续关于纽约辐射力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一)经济辐射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辐射理论主要有发展(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梯度转移理论、都市圈理论。其中,发展(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在1956年提出的(安虎森,1997)。该理论认为区位条件优越的点率先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极。“发展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二是资本的集中与输出,三是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四是形成“凝聚经济效果”(任军,2005)。通过上述作用可以使具有“发展极”的地区得到优先发展,并进而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布代维尔(J.R.Boudeville)和拉塞(J.R.Lasuen)将增长极概括为以下两种含义:经济方面指主导产业部门;地理方面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将区域性中心城市视为一个增长极,则中心城市对外表现为辐射作用①。
(二)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一是论述了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效应。如西蒙库兹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1968);贝利(Pele)和加里森(Garrison)以及波特(Potter)等(1985);二是在模型构建基础上的实证研究。如美国的卡罗尔(Carral,1982);艾萨德(Walter Isard,1958)、康维斯(Converse,1949)。国内研究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归纳。定性方面的研究有孙秀英(2001)、刘崇献(2005)、吴玉菡(2007)。定量方面如林深(2008)、黄莹和周黎俊(2008)、冯德显等(2006)、熊义杰等(2005)。
(三)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机理分析
本节从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等概念出发,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机理,具体包括辐射源、影响因素、方式、载体、内容等。关于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内涵,中心城市是相对于区域经济而言的。区域性核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发挥集聚、扩散和创新等功能实现与区域的互动,优化配置区域各种要素,为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导向示范和带动作用(李晰,2010)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认为城市就是一个“磁场”,因其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人才效益能够向外放射出强烈的磁力,吸引周围的资本、技术、知识人才向其集聚,产生集聚效应(刘秉廉,李兰冰,2005)。
辐射源是构成辐射力的物质基础。对一个中心城市来说,拥有优于其他区域内城市的某项经济特征,如经济、科技、产业优势等,且其他区域内外城市恰巧具有一定竞合条件,并与该中心城市实现产业的有效协调、配套合作,具有承接中心城市辐射的能力,那么高水平中心城市能够通过交通、通信、金融、贸易、信息网络等媒介实现特定要素向其他城市的流动,从而推动其他城市持续发展,最终使得区域间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并趋于均衡。
辐射内容包括资本、产品、人才、技术、信息。辐射的载体主要有有以下几点:①交通网络。透过通达的交通网络,实现人和物的流动;②通信网络。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崛起,使得信息传递更加便捷;③人。人本身就是知识、经验、技术、信息的载体。人口的流动实现了上述因素的扩展传播。关于辐射方式有产业扩散、人口流动、资金流动和并购、合作与联盟。
辐射影响因素分析。空间互动理论认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建立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的互相流动基础之上。区域城市间相互辐射及作用程度取决于、互补性、通达性和干扰性。自身因素,主要是指经济实力、交互因素。影响各种辐射“流”传递性与接收性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交互因素,包括交通、产业结构、城市体系和政府行为。
(一)关于纽约的概述
纽约于1624年由荷兰人建立,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全市人口918万,总面积达1214平方公里,目前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口、全世界最大的都会区之一的纽约都会区的核心,也是全球商贸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发达的金融、商贸及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传媒构成了纽约主要的辐射源。按照产业辐射理论,核心城市通过集聚效益成熟后,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和特色,会不断辐射周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纽约凭借其金融、商贸、港口和生产性服务行业,正一步步辐射周边地区和城市。目前关于纽约城市的辐射作用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针对性研究。所以有必要对纽约城市的辐射力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期对中国的城市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纽约在经济方面的辐射源
纽约作为全美的金融和商贸中心以及第一大港口,有着最为发达的商业贸易和生产服务业。根据辐射由能量由高到低传递的原理,商业贸易、金融、生产性服务业构成了纽约主要的辐射源。
纽约有发达的商业贸易。商业贸易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它是主要的经济辐射源。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可获取的数据,笔者选取了纽约2010年和2011年零售贸易与批发贸易的数据加以分析。纽约市及下辖五郡的批发贸易额和零售贸易额在2010年和2011年基本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中以纽约郡即曼哈顿区表现尤为显著。曼哈顿区作为整个纽约市的心脏,不仅商业贸易交易额大,而且所占比重高,纽约郡的批发零售贸易额占整个纽约市的58%以上。放眼整个纽约州,纽约市批发零售贸易额占整个纽约州的40%以上,仅曼哈顿区就贡献了23%以上。2010年纽约市批发零售贸易共解决507867人就业,2011年解决520392人就业。
纽约生产性服务的比重不断上升。丝奇雅·沙森(Saskia Saseen,2005)认为生产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法律、管理、创新、发展、设计、职员以及生产技术培训、运输、交流、批发分配、广告、清洁服务、证券和储藏等,但是处于生产服务业核心的则是保险业、银行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法律服务业、会计以及其他的专职公司。据2006年统计,纽约全市的房地产总值为 8024 亿美元,时代华纳中心大楼的市值最高,高达11亿美元。纽约生产性服务业发达,能够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配套服务②。
纽约有傲视全球的雄厚金融资源。纽约金融资源实力雄厚毋庸置疑。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0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显示,2010年纽约是全世界第二大外汇交易中心,市场份额为18%,2010年末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约为54.88万亿美元;全球股票市场五大交易所集团为纽约交易所集团美国区、纳斯达克、东京证券交易所集团、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和纽约交易所集团欧洲区,比重分别为24.4%、7.1%、7%、6.6%和5.3%。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稳居首位;纽约是世界第二大黄金场外交易中心,交易所成交量44.73亿盎司,位居全球第一。
纽约是处于世界时装行业领先地位的“时尚之都”。纽约是美国的设计、媒体和营销中心,有900个品牌将总部设在纽约。纽约是美国最大的服装零售市场,占到全美27%。纽约与巴黎、米兰和伦敦一道跻身世界四大时装周,相比巴黎的艺术性、米兰的创造性、伦敦的新形象来说,纽约一向以商业性著称,纽约时装周所展示的设计大多走实用的商品化路线。
纽约凝聚了强大的总部经济效应。纽约是目前举世公认的国际城市,也是全球总部经济的成功典范。财富500强中就有46家公司总部选在纽约,而芝加哥和休斯敦分别只有15家,只及纽约的1/3(林兰,曾刚,2003)。虽然1969年的经济危机使纽约的这种地位受到极大的冲击,但纽约经济经过5年的调整,通过实施各项切合实际的复兴战略,到1980年底、1981年初基本上回到了正常的发展轨道上来,其世界“总部中心”的地位也随之确定下来并逐步强化③。
发达的文化与传媒产业强化着纽约辐射力的特色。美国是当今世界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纽约是美国最重要的文化产业之都。传媒业是纽约发挥辐射力的重要辐射源,也是重要的辐射载体,它使纽约产生了双重的辐射力:一方面是纽约传媒业本身成为了美国乃至西方传媒与信息发布的龙头,其辐射力覆盖全球;另一方面是通过纽约传媒的平台,把纽约的城市品牌和以此为代表的美国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辐射出去。纽约是当代全球电视、广告、音乐、报纸和图书出版业的重镇,其电视与电影产业位居全美第二,仅次于好莱坞。
纽约经济辐射作用伴随在纽约和周边城市合作发展和纽约的产业扩散、城市郊区化动态过程中。借鉴纽约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的经验,不仅要着眼现在,还要从整体和历史的角度看待。
整体上看,纽约借助资本优势和生产性服务,以交通网络、互联网等为载体,通过资金流动、合作联盟、产业转移等方式向周边城市输出经济能量。以纽约为核心,在其辐射带动下,制造业带、交通带、城市带融为一体,周边城市群内的每一座城市都因此形成了各自的产业亮点,如费城的重工业,波士顿的高科技产业,巴尔的摩的冶炼工业。在其辐射圈内,每座城市的主导产业可能是单薄的,但形成了多核心的城市群体系,整体功能多样化、综合性强, 远远大于单个城市功能的简单叠加。
具体方式上看,主要形式有金融创新、资金流动、产业扩散和并购合作联盟。
(一)金融革新辐射
纽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是金融创新的先导,金融革新辐射范围更广,大大促进了金融效率的提高。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五月花革命极大促进了纽约金融创新,为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创造力了机遇。五月花革命推动了纽约的金融创新,具体表现为: 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业务创新和金融产品的创新。
金融证券化在金融创新中居重要地位。纽约有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拥有全世界交易量第一、第三的证券交易所、最大的股票融资市场、运营最为成功的创业板市场;同时,纽约是全球最大的财富管理中心,基金数量以及资产规模均位列全球第一。
(二)资金流的辐射
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资金富足,向外辐射输出资金流。带动了周边行业和区域的发展,也由此带动了全美经济。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有1/3以上把总部设在曼哈顿,目的自然是充分和方便利用纽约强大的金融支持。纽约金融流的主要流向有科研、教育、医疗、工业、商业等。纽约周边城市财富500强中的公司,美国生物产业巨头前10名,生物基因公司、转基因公司和查尔斯河实验室总部均在波士顿,而医学免疫公司总部则在华盛顿,他们通过在纽约公开发行股票上市,获得来至纽约资金与信息的支持。
(三)城市人口与产业向郊区扩散
历史上纽约依靠深水港优势和哈德逊河中心位置,制造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得到蓬勃发展,人口、资金、企业不断聚集,19世纪末形成了以制糖业、出版业和服装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产业格局。随着中心地区用地成本不断提高,交通和信息渠道不断完善,开始出现人口向郊区流动,带动周边地区服务业和配套设施完善。二战后技术革命兴起,传统产业不断衰落,开始外迁,边际收益高的生产性服务行业不断向中心聚集。具体地说,纽约城市郊区化伴随着产业扩散,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宇闻,2007):第一个阶段是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即将居民住宅迁移到城市郊区。第二阶段是城市商业功能和产业功能郊区化,即在纽约郊区城镇建立大型购物中心等商业网点及将工厂企业搬到郊区。第三阶段是建立周边城镇。周边城镇是在纽约市周边郊区基础上形成的具备居住、购物、娱乐等城市功能的新城镇。如今,纽约四周有许多城镇,其中包括被视为纽约卧室的长岛以及与纽约市相邻的新泽西州的一些城镇。这些周边城镇以纽约的经济为依托,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四)纽约通过向外并购企业发挥辐射作用
尹丽豪、朱晓丽等(2005)分析了美国的五次并购浪潮中,并购本身就是资金、信息、技术、管理经验等向外辐射的活动。纽约企业向外并购,发挥辐射作用。在美国1993年开始的第五次并购浪潮中,纽约企业表现活跃。根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1992年到1999年美国15大并购案中,总部位于纽约的并购公司就有辉瑞有限公司、花旗银行、时代华纳3家,设计金额在730亿美元以上。银行业迎来了并购高潮。
(一)纽约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
《纽约市经济地位简析》一文对纽约市经济实力做了详细阐述④。纽约市经济总量约占纽约都市圈经济总量的一半左右,纽约统计年鉴显示,1986年到2004年的18年间,纽约市(包括五个区:曼哈顿、皇后、布鲁克林、布朗克斯、里士满)生产总值翻了一番,从2010亿美元增长到4151亿美元。2010年纽约(即大纽约,包括纽约市长岛,新泽西东北部,纽约州东南部,康涅狄格州最南部的一些地方)的GDP为15268亿美元,居世界城市第二;人均GDP13.68万美元,居世界城市第一名,第三产业比重88.4%。2012年大纽约GDP总量263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相当远全美GDP的24%,人均65300美元。
(二)发达的交通网络
纽约交通运输系统将成为都市圈内辐射源向圈内其他城市辐射、传递能量的主要手段。唐艺彬(2011)对纽约市交通做了详细的描述,再结合维基百科,可以将纽约交通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交通运输体系。纽约地铁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运输系统之一,美国纽约市的快速大众交通系统,也是全球最错综复杂,且历史悠久的公共地下铁路系统之一。纽约都市圈拥有三座机场,纽华克自由国际机场(距曼哈顿25公里)、皇后区的肯尼迪国际机场和拉瓜迪亚机场。共计每年平均的客运量超过 1 亿人次。第二,货物运输体系。以纽约地区的货物运输体系为例,其包括三个飞机场,几十个集装箱码头,多个多式联运场地以及超过1.7万公里的高速公路。纽约是世界级的天然良港,邻近大西洋航线,与伊利运河相连到五大湖,港口货运总量相当于美国北大西洋集装箱货运市场运输量的55%。据统计资料显示,纽约市区机场国际货运服务占全国的20%。纽约市为多条州际公路经过及开始的重要城市。
(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政府在纽约发挥中心城市辐射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交通改善和城市郊区化方面。政府的科学规划从20世纪50年代起,纽约市政府就十分重视产业的高级化建设。纽约市地方政府积极配合美国政府推行大规模援助公路建设的政策,公路网尤其中高速公路网对发挥纽约辐射作用起到重要作用。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实施有利于郊区发展的住宅政策。纽约的郊区以两倍于市中心的速度发展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明。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波士顿、纽约、费城和华盛顿四大都市群横向蔓延,相互连接,最后发展为跨越数州的纽约都市圈,其在世界城市中的地位以及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能力,来自于大都市圈内的区域分工格局。纽约作为全美的金融和商贸中心,有着最为发达的商业和生产服务业,为这一地区提供了多种重要的服务。产业结构合理,突出优势产业,是中心城市发挥辐射作用的关键。陈志洪、高汝熹、管锡展(2003)、刘锐、秦向东(2007)等在相关文章中都提及到了纽约产业高级化。20世纪60、70、80 年代,纽约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分别减少了 9 万、18 万和 26 万,下降率分别为9%、19%和 35%,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2009年纽约都市区(大纽约)的GDP为12103.87亿美元,其中私人服务提供增加值为10052.71亿美元,占GDP的83.05%,同期美国的私人商品生产占比为17.7%,是纽约的2倍多,私服务提供占比为 68.7%,低于纽约近15个百分点。
(一)纽约对周边城市经济辐射的范围
在纽约的辐射带动下,其以纽约都市圈为主的辐射区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庞德良、唐艺彬(2012)认为其由南向北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和华盛顿四大城市群,此外还有巴尔的摩等一些中等城市以及它们附近的一些卫星城镇连绵不断,构成带状大都市带,圈内包括40个城市,长约965公里,宽48公里到160公里,总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5%,人口约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目前以纽约都市圈为主体的纽约辐射区域发展成熟,内部流通渠道通畅,城市间空间联系密切,实现了产业功能优势互补。根据产业辐射理论,周边地区接受纽约辐射的强弱程度与空间地理距离成正相关关系。
(二)纽约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效果
纽约的经济辐射效果透过从周边城市的经济水平加以分析。在纽约经济辐射作用下,周边城市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整个辐射区域内优势产业互补,共同繁荣。作为纽约都市圈发展支柱的四个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也呈现了逐年增长,纽约新泽西城市群国内生产总值占纽约都市圈生产总值的 80%。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资料,2007年、2010年和2011年,包括纽约市、北新泽西和长岛在内的纽约都市区,其经济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其GDP的增长率分别为0.7%、4.6%、2.3%。2011该区域GDP总值1277228百万美元。
以具体城市为例,如波士顿接近纽约的良好区位, 使其与纽约联系相当便利,利于在华尔街筹集资金。借助华尔街的风险投资,波士顿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科技产业城市, 美国主要的高科技创新中心,在美国新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学术研究和发展创新中数一数二, 高科技公司雇员达20多万,约为整个纽约都市圈雇用人员的13.5%(陈志树,2009)。
国务院定位广州为中国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一和国际大都市,世界著名港口城市,国家的金融、贸易、航运、会展中心,中国南方的政治、军事、文化、科教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借鉴纽约的辐射经验,对广州发挥经济辐射作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提高运输效率。《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要求抓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网络、枢纽和集输运建设,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依照纽约经验和广州实际,笔者选取对广州交通布局意义重大的港口问题加以分析。
广州港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和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正逐步发展成为华南地区集装箱运输干线港,形成以南沙为龙头,新沙、黄埔为辅的港口布局,但与上海、香港相比,仍有差距。要提升陆地港口的承接疏散能力,形成以港口为集结点的发散交通网络布局,为货物流动、 全程提供全方位服务,发展临港工业,逐步建设成为国际物流中心。同时,要最大限度发挥辅港的功能,分散主港的货运压力,建立主港与辅港之间畅通的传导渠道。
(二)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总部经济,促进金融集聚。纽约、东京等世界级城市服务业占GDP比重约为80%,广州仅约60%,而且呈现出辐射能力弱,层次低、金融发展落后、吸引高能机构少的特点。广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
第一,要积极扶持国际服务外包,加强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服务外包附加值高、信息科技含量高,广州于2007年获得“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要以此为契机,穗港合作,拓宽承接国际外包服务的渠道,加强与欧美、日韩等国经济合作,吸引优质国内外公司与本土企业合作,创造有利条件,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服务外包承接基地。
第二,加快建设以总部经济、金融保险为代表的现代化服务业。强化区域性的银团贷款、票据融资、资金结算、产权交易、商品期货等业务,促进金融大开放,加大金融业的外资引入力度,特别是吸引金融机构总部落户,加强与香港金融服务、专业人才培训以及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合作,吸引香港金融机构和金融专才进驻广东,促进金融集聚,推进金融市场化、国际化。提供相关支持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投资公司、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为总部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全面构筑以中央商务区、国际性商务会展集聚区、金融创新服务区等特色功能区为主体的现代化服务业发展格局。
第三,加强与优质企业合作,吸收和引进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适当借鉴纽约经验,建立产业间联盟,促进企业间合作,实现信息共享、经验互通,发挥强劲的辐射作用。鼓励和引导有商贸、科技、分销、信息等优势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业务,充分发挥广州会展、商贸、物流等方面比较优势,改善贸易结构,扩大广州海外影响力,提高广州经济辐射能力。
第四,规范资本运作市场,搭建企业并购合作的良好平台。企业之间合作并购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自主表现,是社会趋向帕累托最优的过程。完善资本市场运作立法、执法监察,促进强强联合,争取做大做强本土产业,提升品牌形象和层次(如布匹市场)。
(三)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广州要实现产业升级,必须以自主创新为核心。
第一,政府予以政策引导与支持,完善企业自主创新鼓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的核心企业,形成示范效应。完善和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供知识产权官方咨询服务,提高知识产权申报效率,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不法行为,形成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二, 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高校人才聚集,站在科研的前端,企业时刻把握市场需求动态。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技术研发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建立校企创新平台,形成企业投入资金、政府积极支持、高校立足研发的校企联合模式,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研发水平提高。
第三,发展技术评估、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服务,构建技术转移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同时,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纽约的强盛得益于人才的汇聚,要实施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如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建立一支高层次、国际化人才队伍。
(四)积极促进广州城市郊区化进程。广州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人口拥挤,交通拥堵,中心城区房价过高,城市布局基本上呈现同心圆模式。城市郊区化是解决城市过分拥挤的必由之路。纽约历史上通过城市郊区化,向周边地区分散居民,充分发挥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部分解决的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过大的现象。地价是疏导中心城区人口向周边分流的有效工作,可以尝试利用土地差价引导企业分流,在郊区建立大规模的工业园和商业网点,构建大型购物中心和娱乐中心,完善郊区基础设施,强化商业和居住功能,吸引人口分流。
(五)借鉴都市圈的经验,发展城市群。《大珠三角规划研究》将大珠江三角洲与香港和澳门一起称作中国最重要的城市区域——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这一城镇群地域范围包括香港、澳门和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范围内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和江门市的全境,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和惠阳区、惠东和博罗县,肇庆市的端州和鼎湖区、高要和四会市,土地面积41698平方公里。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的建设,可借鉴纽约都市圈的经验,做好区域规划,建立大区域的公共服务机构,促进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三地的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借助香港的资金和港口优势,培育各自特色产业,发展成为协调可持续的世界级城镇群。
注释:
①转引:崔玮,潘月杰.区域经济辐射理论研究与评述[J].特区经济,2009(3):277-279.
②维基百科.纽约[EB/OL][2013-8-31]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A%BD%E7%BA%A6
③赵弘.纽约经济结构变迁与总部经济形成[EB/OL].(2009-10-27)[2013-8-31].http://www.cfen.com.cn/web/meyw/2009-10/27/content_569652.htm
④魏家雨.纽约市经济地位简析[EB/OL].(2006-12-1)[2013-8-31].http://www.istis.sh.cn/list/list.aspx?id=4137
[1]安虎森.增长极理论评述[J].南开经济研究,1997(1):31-32.
[2]任军.增长极理论的演进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2):51.
[3]Simon Kuznets.Modern Economic Growth: Rate, Structure and expansion[M].New York: Tyndale House Press,1985,3-7.
[4]Garral.NationalCity-Size Distribution[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82,6(1):1-43.
[5]Isard.W.Interregional Linear Programming[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58,(1):1-19.
[6]P.D.Converse.New Laws of Retail Gravit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1949,14(3):379-380.
[7]孙秀英.关于郑州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的思考[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4):49-50.
[8]刘崇献.北京与上海经济辐射能力差异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5(4):40-42.
[9]吴玉涵.宁波区域经济辐射效应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3-5.
[10]林深.福厦城市群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研究[J].金融经济,2008(1):20-21.
[11]黄莹,周黎俊.中国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辐射能力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8(1)155-158.
[12]冯德显,贾晶,乔旭宁.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及其评级-以郑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3): 266-271.
[13]熊义杰,催爱桃.杨凌农科城的经济辐射能力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5(6)101-105.
[14]李晰.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28-29.
[15]刘秉镰,李兰冰.现代物流业与中心城市聚散功能[J].物流技术,2005(10):112-114.
[16]倪鹏飞, Peter K.Kresl.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93.
[17]Saskia Sassen,周振华.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00.
[18]林兰,曾刚.纽约产业结构高级化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3,12(3):44.
[19]宇闻.从城市化到郊区化——美国纽约百年变迁回顾[J].东北之窗,2007(11):42-44.
[20]尹豪,朱晓丽,晏双生.美国企业并购浪潮评述[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28(5):585-587.
[21]唐艺彬.美国大都市圈经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63-66.
[22]陈志洪,高汝熹,管锡展.纽约产业结构变动及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03(10):52-55.
[23]刘锐,秦向东.纽约产业发展的历史路径对上海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123-1124.
[24]庞德良,唐艺彬.纽约都市圈的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及其演化动力因素[J].社会科学战线,2012(7):252.
[25]陈志树.波士顿产业转型启示[J].投资北京,2009(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