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芳,何根海
(1.池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安徽 池州 247000;2.池州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具有双重属性,既是高等教育,又是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它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与管理的人才,同时还肩负着不断更新、提升一线劳动者素质的任务,提高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就业者越来越高的学历要求,为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框架,发展势头是比较好的,但不可否认,一些高职院校面临市场、资金、环境、政策的多重压力。其一,学校内涵不足,服务功能不强,与地方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人才需求增长的矛盾较严重;其二,教育资源短缺。土地面积、建筑面积、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师资、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与评估条件对比差距较大。投入不足与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矛盾较大;其三,生源质量相对降低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起来越高的矛盾加剧;其四,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区位劣势、品牌弱势与人才引进和稳定的矛盾较多;其五,办学层次、办学水平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形势之间矛盾较大,现实情状与人们的理想期望之间有距离有矛盾。因此导致招生难、生源差、投资少、效益差、管理难度大,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成了专科的翻版,本科的压缩,缺乏市场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而造成了办学难效益差的被动局面,如何理清思路,加快发展,办出特色,走出困境,亟需加以深入探索并不断实践,本文拟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视角对此作些探讨。
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是高校自主定位中重要的指标体系之一,它是指对人才的知识能力、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模式与考核标准等方面的定位。我们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应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一专多能,双师多证”。
高等职业院校应有的办学理念是瞄准市场,服务一线;面向生产,面向实践。也就是说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及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技能强、素质高的一线知识技能型劳动者,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所以职业技术教育应是一种以新、特、优、短、平、快为其培养特点,是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教育,即对学生进行某种生产技能培训和管理的教育,它们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指导、解决一线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处理信息能力,具有经营管理、合作精神与开拓能力,完成上岗前所需知识与能力和各种证书的取得与经验准备。其能力特征主要体现在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三个层次。这样学生方能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
基于这样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重在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理论只须够用为度。着眼于学生职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按需施教,因材施教,着眼于职业岗位特征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更新,选择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这种体系不是学科型的教学模式,而是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因而它要求我们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编写、“双师型”队伍、实践教学基地,实训基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要具备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办学理念与行为,不能将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化或普通高等教育化,目前我觉得将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化和普通高等教育化的倾向还十分明显,这主要受制于一些院校“双师型”教师太少和实习实训条件的不足,但是也有教育观念上的制约问题,教学思想的落后问题。我们知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趋向多规格、多元化,因此,我们教育质量观也要随之改变。我们认为不能用精英教育阶段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大众化阶段的教育质量,高等教育大众化也伴随着教育的多样化,质量标准、教育类型多样化,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应该首先转变观念,着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学生能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需要,学生能不能较好地就业,就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指标,倘使培养的人才理论水平再高,但在面对实际工作时却束手无策,这不叫有质量有水平。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后能找到相应的市场,能找一个饭碗,有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用人单位欢迎,这才叫办学有质量有水平,这才表明我们的办学是成功的,是“以生为本”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职业技术教育确实是 “就业教育”、“饭碗教育”、“生存教育”。所以高职学生的就业定位也应该是面向基层,服务一线;眼睛向下,拼搏向上。就是说他们的就业、择业应具有市场性、地方性、应用性和灵活性特征。
高职业院校的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倘若一味要求满足自己的知识教学需要,理论脱离实际,对学生的实践要求不闻不问,我觉得这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最大浪费,是对学生不负责的教学行为,是劣质教学行为,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目前,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思想是制约一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拦路虎,是束缚它们发展与创新的顽症。要深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优先考虑按专业大类建设仿真、模拟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企联合建立实训基地。有计划地调入或引进一些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聘请企业、社会和有关学校的专家、工程师、技术员、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最好能达到1/3);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进行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岗位培训、单科进修、到企业厂矿挂职学习力争职技类“双师型”教师能达到60%-70%。因此,我认为高职类院校的师资培养的方向应是着眼于一般培养(青年教师的学历达标培养)与重点培养(培养高工、教授)相结合、技能培训(双师型师资培养)与硕博培养(高学历培养、改善双高结构)相结合,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内在要求。
从我国高等教育类型定位来,高职院校在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上必须充分考虑地方特点和社会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只有这校才能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学校才取得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倘能如此,即使是居处“老少边穷”区域,只要培养的人才素质高、能力强、用得上、留得住,扎根于基层,受基层欢迎,也不失为一大办学特色,这样的院校照样能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浪潮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也只有这样,培养的人才方能在实现“中国梦”、“升级版”中大显身手,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