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飞
(武进日报社,江苏 常州 213161)
江苏常州府宜兴县是岳飞一生事业之重要转折所在。即他由一名默默无闻、无所归属的“偏裨”将领脱颖而出,开始成为朝廷仗倚重任的将帅。他在张氏“桃溪园”厅屏题记中写道:“今又提一垒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举而复。”可见,他把宜兴看做岳家军的发祥地,在此期间的主要战绩是收复建康。
岳飞在江苏宜兴的抗金活动距今已有880多年。岳飞在出师建康前和得胜回宜兴后,各有一篇题记留传至今,而这两篇重要题记的诞生地金沙寺和张氏“桃溪园”,故址尚在,遗构犹存,后者还是他在宜兴驻军期间的行馆。它们是岳飞江南抗金斗争时期留存的两处历史遗迹和纪念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保护价值。
然而,自古至今记载岳飞在张渚镇张氏“桃溪园”题和诗之文,叙事各不相同,长期以来使研究者和读者不知所措。
以下是历代有关此事的各种说法:
宋《咸淳毗陵志》指出:岳飞在宜兴还曾题过“张氏壁”,但未录文字和缘由。《金佗粹编·家集》亦未收录。据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记载,张氏名大年,曾任黄州通判,家住宜兴县张渚镇,所居“临涧为圃”,号“桃溪园”。岳飞驻军张渚期间,即“馆于其家”。建炎四年六月十五日,岳飞在张氏厅屏上题书了长篇题记,全文收录于《云麓漫钞》,从而,完全证实了《咸淳毗陵志》的记载。《咸淳毗陵志》以当代人记当地事,并从史迹和文字两个方面记载了岳飞在宜兴县题书的这两篇题记,应属可靠的信史。
《岳氏宗谱》记载,张完:晋州襄陵县令,籍河南。岳飞作诗赠张完,名为《过张溪赠张完》。此诗写于建炎四年(1130年)春,诗曰:“无心买酒谒青春,照镜空嗟白发新。花下少年应笑我,垂垂羸马访高人。”诗中“高人”是指张完,卒于1102年,此为岳飞偕张完侄子大年访张完墓时纪念之作。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常州府志》卷三十二录有此诗,后附有张完答诗云:“相别相逢不记春,眼前非旧亦非新。声求色相皆邪妄,莫认无疑是昔人。”诗后有“今勒石尚存”五字。
《诗词大全》对《过张溪赠张完》作品有评述,“题解”说:“张溪,地名。”《毗陵志》卷十五云:“章溪,在宜兴县西七十里,源出章山,北入荆溪。”又云:“张渚,在宜兴县西南七十里,源出章山。北入荆溪。张疑作章。”据此可知,张溪可能就是章溪。张完,人名,爵里生平无考。张完大约是张守之误。张守,宋晋陵(即毗陵)人,字镇,一字子固,崇宁元年登进士第,建炎初为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卒谥文靖,著有《毗陵集》。但查《毗陵集》中未载有与岳飞的酬唱诗作。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春,岳飞在常州(古称毗陵)截击金军,前后四战,连打胜仗,班师回宜兴路过张溪,岳飞拜访了高士张完,并题赠本诗。
又见《重刊宜兴县旧志》卷九《碑刻·岳忠武王、张安国公唱和诗碑》条,附记云:“石刻久亡,明危山重刻。今所存者,又康熙丙申(五十五年)重刻。”岳飞赠诗,或题《过张溪赠张完》。张溪,即桃溪。张完,即张氏后裔所尊称之“张安国公”,相传即张大年。诗晚出,亦不似宋人口吻,待考。
1993年,宜兴籍学者卢仲珣发表了《关于岳飞诗〈过张溪赠张完〉及其诗碑的考证》,其中说到:岳飞(1103—1142)诗《过张溪赠张完》,载于岳氏宗谱。此诗写于建炎四年(1130年)春,诗曰“无心买酒谒青春,照镜空嗟白发新。花下少年应笑我,垂垂羸马访高人”。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岳飞登门拜访其在世友人张完(卒于1102年)时所作。但实际是岳飞偕张完长兄遵道子大年,访张完墓时纪念张完之作。诗中“高人”是指张完。又如《岳飞在宜兴》一文中云“岳飞率军张渚镇,与名士张完(字大年,人称安国公)友好,亲密往还,诗赠张完”。又今新编《张渚镇志》,亦认为张完即张安国,故把大年之作冠以题曰“安国公诗宋·张完”,其实张完、张安国、张大年并非一人,且非同辈,张安国、张完卒时岳飞尚未出生。
2012年2月21日,宜兴市岳飞研究会会长岳培忠和任宣平二人赴张渚镇文化站,专访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老站长史国新,了解岳飞在张渚的有关历史情况,并到当年张完(又说是张大年)祠堂观看旧址。据史国新介绍,关于当年岳飞和张完的唱和诗看起来有点读不懂,其实,岳飞当年来到张渚时,张完已不在人世了,接待他的是张完的弟弟张大年,张大年和他哥哥张完看起来很相似,所以岳飞有“非旧亦非新”的感觉。
但至今矗立在张渚张公祠门前的纪念碑上,赫然刻道:“张完,字安国,张渚北门人。北宋元丰八年(1089年)进士,曾任朝奉大夫,湖北黄州通判等职。……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拜访张完时作诗赠答,并勒石立碑,称唱和诗碑。”
综上所述,就让细心的研究者和读者产生了这么几个疑问:当年,是张完还是张大年接待了岳飞并与之和诗?张完、张安国、张大年是一个人还是3个人?如果不是张完、张安国、张大年,那还有谁呢?
近日,笔者赴江苏宜兴岳飞战事遗址考察,通过分析有关资料发现,上述记载之言皆不能自圆其说,也就是不符合史实。
那么,当年的情况究竟又是怎么样的呢?笔者从张渚的《金紫张氏宗谱》中找到了正确答案。先看《金紫张氏宗谱》的部分记载:
“遵道:式公长子,生于宋淳化五年甲辰,卒于宋元丰四年辛酉七月十三日(994—1081年),八十有八;其长子康年、次子大年(1044年生、奉直大夫1123年)。
遵古:式公次子,生于宋咸平六年癸卯五月十七日,卒于熙宁十年丁巳年戊(1003—1077年),七十有五。
遵复:式公三子,生于宋祥符元年戊甲,卒于元祐元年丙寅(1008—1086年),七十有五。
完:式公四子,字子发,号醉翁。生于宋景祐四年丙子,卒于崇宁元年壬午(1037—1102年),寿六十有七。
磐:式公五子,字安国,行四,生于宋宝元元年(1038年)戊寅,卒于崇宁元年(1102年)壬午五月,寿六十有五,子五。
张大年:遵道次子,庆历五年(1045年)生,政和七年(1117年)卒,享年72岁。”
看《金紫张氏宗谱》的部分记载,可据此推算:1130年时,岳飞27岁,而张完应有93岁,去世28年;张完之弟张磐(安国)92岁,去世28年;张完之侄张大年85岁,去世13年。如此说来,岳飞不可能与张大年见面,更见不到张完和张磐(安国)了。
又据《金紫张氏宗谱·卷之四》载:“岳武穆守广德,移剿湖寇,道经张渚,访子充公兄弟,赠言:‘无心买酒谒青春,对镜空嗟白发新。花下少年应笑我,垂垂羸马访高人。’子充公酬武穆诗:‘相别相逢不记春,眼前非旧亦非新。声求色见皆邪妄,莫认无疑是昔人。’按县志所录则载完公,张渚祠刻石犹书安国。想崇第进士,历仕至礼部尚书,致仕于家。武穆提兵至此,相访公。偶不在而代兄和之耳。留此二诗,谓武穆与吾祖酬和,便足不朽,不必穿凿泥于此人也。”
据此,我们可以得知,当年,张磐(安国)之子张祟62岁、张充56岁。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十一日,岳飞收复了建康。六月,他回军宜兴。六月十五日,他来到五岳祠,在五岳祠壁上题上誓词。然后回到张溪(今宜兴张渚)行馆。张溪行馆是张溪张氏宅院,名叫桃溪园,为张完寓所。岳飞久敬张完,即与其侄张充拜谒张完之墓,在壁上题写了《过张溪赠张完》诗。
张充自认为一介平民,没有资格与岳帅唱和,即代兄张祟(礼部尚书)和诗一首,以示答谢之意。鉴于岳飞是为张完题诗,他人误认为由张完和诗,以致当代的《咸淳毗陵志》也误载了。张氏后辈自知有误,却认为只要此事光宗耀祖,也没有必要拘泥于说清何人所为了。但还是在宗谱中说明了原委,让后人知晓真情。
此说总算可以解开800多年来的一个谜团了,也希望有关方面予以研究后,更正以往不确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