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宇岑,刘 艳
(湖南城市学院 城市管理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城市社区是城市中最小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城市居民参与生产生活最基本的活动场所,也是相对较为独立的社会实体,代表着人类文明程度的高低。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此大背景下,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的社会理念,将生态文明与社区建设相结合,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城市生态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生态文明建设已被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城市生态社区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需求,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生态社区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社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应满足人们的更高要求,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和谐社会的涵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包括四个方面,即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的和谐。社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因此和谐社会必然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和谐社会就是要求整个社会系统的全面和谐,既要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又要达到人自身的和谐;同时要使整个社会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内部和谐。
2.和谐社会的特征。和谐社会的特征包含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条基本特征既包括了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
1.城市生态社区的涵义。城市生态社区也被称为绿色社区或可持续社区,它是人群聚落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居民家庭、建筑、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区社会服务等和谐统一。[1]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区必须是以低碳发展模式为范式的绿色社区,是一个为居民既能提供生产生活、又能满足居民精神需求的场所,是一个由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居民活动共同构成的相互融合的系统。城市生态社区的建设也即通过寻求城市社区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达到社会、经济、自然三大系统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能源与资源的循环与可持续利用,同时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使社区实现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经济高效的良性循环。
2.城市生态社区的特征。城市生态社区具有人居生态化、环境生态化、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等特征。
城市生态社区重视人居环境的舒适性,更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人类生产、生活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周围环境允许的承载力以内,城市生态社区重在构建一个舒适、清洁和宁静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环境、完善的生态基础设施、环保的城市交通以及“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形成了一个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城市生态社区。
和谐社会建设是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和谐社会本质上来说就是要达到自然——经济——社会这一复杂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与协调,使系统各要素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和谐社会建设可以为社区的长远发展提供优良的生态基础,使城市生态社区建设得到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和谐社会建设又能保证生态社区建设的持续、健康和协调。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生态社区是人们实践生态城市的基本场所和空间,城市生态社区建设是全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社区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社会系统的最小单元和细胞。生态社区的构建是城市社区建设的一种全新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一方面,长期依赖增加物质投入和资源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能源和资源日渐枯竭,生态环境因污染而日益恶化;另一方面,一部分人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薄弱。这样的现实问题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建设生态社区入手,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成为社区居民共同奉行的价值观。城市生态社区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能够生活在健康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中。因此,通过生态社区建设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和提升生活质量,努力开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人居环境。最后,城市生态社区建设是构建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现实途径。社区能否和谐发展,关键是社区建设能否体现对人的关怀,能否满足社区居民的现实需要。所以,生态社区的建设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生态社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和谐性,生态社区建设就是要使自然充分融入到人类生活环境当中,最终达到社区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生态社区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互为因果。
湖南省位于我国长江中游以南、南岭山地以北,土地面积211 829平方公里。地处亚热带,地貌类型多样、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具有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高,在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生态特点、地位和作用与周边区域比较具有明显优势。湖南立足于现有生态环境和经济条件,从生态资源保护、城市规划、人口控制等方面进行生态社区建设规划,打造生态、和谐、宜居的覆盖全省的城市生态社区。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城市生态社区。城市生态社区建设要遵循生态、和谐、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绿色生态社区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生态社区功能,建设生态绿色、和谐文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良好、风景优美的绿色城市生态社区。长沙市早在2002年就已经开始生态社区的创建活动,第一批通过生态社区验收的 8个“绿色生态社区”分别是:红旗社区、牛婆塘社区、赤岗社区、雅塘村社区、王家冲社区、名都花园社区、同升湖景山庄、白沙社区。通过开展创建生态社区活动,倡导公民绿色生活,通过建设绿色机关、绿色大院、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宾馆、绿色餐馆等活动,把社区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适宜居住的生态社区。
2.在城市规划区内,合理利用山体和河流等自然分隔,以调整、改造、挖潜为主,逐步完善城市生态社区功能,通过快速交通枢纽强化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的联系,形成了由主城区组成的“多中心、分散组团式”城市生态社区布局。根据长沙、株洲、湘潭等各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重点发展湘江沿岸和京珠高速公路、京广线沿线城镇,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结构完善的市域城镇生态社区体系。大力推进以“生态社区”为龙头的系列活动,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有健全的环保监管体系,有完备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有健康优良的生态环境,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居民整体环境意识较强。
3.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生态社区。城市社区建设要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集约化道路,坚持节流、开源、保护并重的原则,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开发新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城市社区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强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城市生态社区。同时加强对湘江、涟江、涓水等水体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制订保护措施并严格实施。
4.建设步行优先的邻里社区
步行街道和邻里区域是每个低碳宜居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的基础。长沙在湘江、浏阳河及圭塘河两岸修建风光带,并且每年还在市民集中居住的小区增加社区公园,并且还将不断新修和拓改城市道路,同时规划增加步行区域。具体可采用缩短街道穿行距离,一般生活性道路(支路)路宽不可超过25米,通过将街区单边平均边长限制在150米以内,并在已建成的大型街区内开辟向公众开放的步行道路来创建直路和可穿行街区。建立安全、标志清晰的步行路,直接通往公交车站、商场和办公集中地区,且步行道宽度不小于3米。
5.优化发展自行车网络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行车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近年来,湖南省倡导低碳环保,一个个自行车俱乐部涌现出来。要改变交通拥堵局面,还需要在城市的主次干道旁增设必要的自行车道,必须通过提供自行车车道、确保自行车停放安全等措施来鼓励使用自行车。在所有道路上设置自行车车道;在楼宇、道路和车站附近提供自行车停放处;创建慢行专用道网络,鼓励使用非机动车;在城市中建立步行自行车专用道网络,并保证两条步行自行车专用道路间隔不超过800米;自行车道与公交车道以及步行道并行时,自行车道应该得到分隔保护。在有条件的公交站点周边设置自行车停车设施。如株洲市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了公共自行车网络,给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1.湖南第一个“三星级”绿色建筑投入使用
株洲云龙发展中心是湖南省第一个“三星级”绿色建筑,于2012年正式投入使用。株洲云龙发展中心位于株洲市云龙示范区,这座高14层的多功能现代化节能建筑,采用错位通风弓设计,利用热压带动整个建筑区域的自然通风,楼内污废水采用超滤膜技术处理后全部流进雨水收集池,再回楼作冲厕和景观浇灌用水,整个建筑设计节能率超过60%。这一建筑在国内的节能技术上也首屈一指,具有两型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现代化建筑,为湖南省发展生态社区提供了建筑节能方面的参考。
2.首个示范性生态社区项目落户桃源
红鹤社区中心于2012年5月18日正式竣工,该社区是由国际性公益组织富群环境研究院扶持的湖南省首个生态社区示范性项目。这也是富群环境研究院入驻湖南省后建设的首个示范性生态社区项目,是湖南省与当地政府联手公益组织探索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一次成功的有益尝试。桃源县沅水两岸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是珍稀动物“中华秋沙鸭”的重要栖息地,自从该地设立了国家湿地公园后,当地就面临着保护资源与发展经济的双重责任。为了破解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难题,当地政府引入了国际性公益组织的生态社区建设的理念,将充分利用湿地公园的资源和大桃花源旅游区的有利条件,建设生态宜居社区项目。项目建成后,既能为群众增收,改善教育、医疗等条件,又能有效保护沅江湿地生态系统,为湖南建设生态社区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总体上看,湖南省的生态社区建设尚处在探索与摸索阶段。生态社区建设需要运用到建筑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科学原理,是城市将来人居环境的空间微缩景观。生态社区的推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全省共同努力,需要创新社区管理模式与建设节能技术,通过试点示范作用来推动全省的生态社区建设。湖南城市生态社区建设中,运营模式向来是以政府为主导,开发商在政府的主导下负责建设,社区居民只是在社区建设完成后入住。由于缺乏专业的发展规划,许多城市在进行生态建设时,一味地把生态化建设简单理解为人工环境建设。城市社区的“生态”建设还没有从社区与外界联系的系统去考虑,现阶段对生态社区的理解还片面停留在某一小区的绿化或者某一设施的“绿色”上面,社区规划还未涉及深层次的自然、环保的生态社区建设的真正内涵。可以说社区居民对于生态社区建设的参与度还非常低,从而导致政府、开发商、市民三者利益主体之间一系列矛盾,也破坏了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社区内部各关系的宏观规划,更无法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规划城市生态社区建设。
除了缺乏宏观规划,还有城市社区居民环保意识淡薄;生态社区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这些都是导致湖南城市新生态社区建设不尽人意的地方。
城市生态社区构建的目标是强化社区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基地的作用,加强社区的自我组织及自我调控能力,合理高效地利用物质能源与信息,提高生活质量的环境水准,充分适应社会再发展的需要,最终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生活最优环境的人类居住地。[2]
城市生态社区的构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促进经济增长发展,更重要的是在保护及优化环境的同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地发展。在湖南省城市生态社区构建的设想中,综合分析目前湖南省各类型生态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行方式以及节能建筑设计等三个方面提出生态社区构建的设想,在和谐社会的倡导下保证城市健康地发展。
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的关键是要在全社区范围内对居民进行环保与生态意识教育。为保障生态社区建设与管理的顺利进行,必须将环保与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深入贯彻到社区组织内部和每一位社区居民身上。
近年来,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地关注社区生活的环保问题,但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还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城市居民缺乏主人翁意识,被动地享有社区生态环境,甚至有个别居民恶意破坏社区的生态建设。2013年我们在长沙市、益阳市和湘潭市对社区居民发放调查问卷,结果发现,了解生态社区建设的居民不到调查总数的20%,有50%以上的居民表示社区内随地扔垃圾现象较为普遍,对社区环境的满意度不到30%。
居民的日常行为习惯可以对资源与环境造成巨大影响,据统计,夏季空调温度调高1度就可以节约能耗10%。注重加强对社区居民归属感的培养,一旦社区居民真正融入到社区组织这个大家庭中,这种归属感就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凝聚作用。归属感是一种心理状态,社区居民形成了归属感后,这种心理状态会使居民对社区有一种身份上的认同,带有感情色彩的归属感使居民对社区的建设投入感情,最终形成对社区的依恋和喜爱。同时政府和物业管理等部门要加大对社区居民的节水、节能、垃圾分类以及绿色出行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对社区居民的主人公意识和环保与生态意识的培养,使其充分发挥其间正相关作用,就可以达到建设整个生态社区的目标。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构建城市生态社区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态社区居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必要条件,包括城市绿地系统,广义上还包含城郊防护林体系以及城市湿地等系统。[3]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城市建设的优化布局、合理规划居住、商业等用地、加强绿地的建设,提高城市绿化率、重视环保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态社区的微观层面的规划主要是要着重考虑社区居民的生活便利性,除了注重社区内部的绿化、绿色景观的建设以外,还要科学设置和配备社区活动中心、社区休闲广场等设施的建设。这些都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为社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平台。
在城市生态社区建设中,节能低耗的建筑设计已成为整个社区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重点。在建筑以及建筑用地内部规划方面,重视室外环境及其周边环境的质量与性能,充分考虑生物环境、街道排列与景观造型、区域社会与区域文化、环境的舒适性等方面,进行节能低耗的建筑设计。建筑节能设计要符合因地制宜原则,根据节能功能需求和当地社区气候环境等因素,科学地规划建筑的方位、形状、布局、外观、间距、楼层、节能材料等,特别注重对社区周围环境的绿化设计,营造一个绿色社区生活环境。[4]运用先进节能技术最大限度降低建筑的使用能耗,在节能设备的利用方面要注重节能家电、新能源技术等的使用规模,尽可能减少居住环境的能耗。建筑节能设计与居民生活方式与习惯密不可方,通过在社区推广节能建筑的理念,能够培养居民的节能与环保意识,最终可以推动社区居民节能意识的形成。
[1] 韩子荣, 连玉明. 中国社区发展模式[M].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 74.
[2] 王如松. 高效·和谐—— 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156.
[3] 滕颖, 李新. 城市型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 32(3): 185-188.
[4] 高吉喜, 田美荣. 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社区”探讨[J]. 中国发展, 2007, 7(4):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