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王联英
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概念、类型、开发价值和开发策略
福建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王联英
茶文化旅游产品亦称茶文化旅游服务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需求而提供的各种体现茶文化特征的产品和服务。开发茶文化旅游,可以延长茶产业链,拓展茶叶经济、提升茶业竞争力;有助于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味;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社会风尚。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要同时打造整体性茶文化旅游产品和单项茶文化旅游产品;要凸显产品的茶知识与文化内涵,具有茶科学和文化精神;要提炼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地域特色,主动融入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茶文化旅游的范畴;要体现深度旅游理念、慢游理念和文化创意产业理念。
茶文化旅游产品 开发价值 茶产业链 传统文化 开发策略
茶文化旅游产品是当今我国热点旅游产品之一。尤其在产茶区和茶文化兴盛的地区,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日渐被游人所喜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已经得到旅游业的极大重视,如何准确定义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概念,界定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类型,更好地开发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使其在时代的进步中促进茶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和文化效益。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茶树的栽培、管理、茶叶的采摘、制作、营销、品饮全过程。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其核心是品饮有关的茶艺与茶道。
茶文化旅游是将茶叶生态环境、茶叶种植、茶叶制作、茶叶营销和品鉴等茶文化要素作为旅游资源,并和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有机融合的旅游方式。
茶文化旅游产品亦称茶文化旅游服务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需求而提供的各种体现茶文化特征的产品和服务,由实物和服务构成,以实物为主体,服务为主导。具体表现为线路、活动和食宿。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类型按组成状况分为整体旅游产品和单项旅游产品;按旅游产品形态分为:团体包价旅游,散客包价旅游,半包价旅游,小包价旅游,零包价旅游,组合旅游,单项服务;此外,茶文化旅游产品还可以按距离、计价形式、费用来源和旅游方式来分类。茶文化旅游产品体现的是广义范畴的茶文化。
茶文化旅游的内容实质上跨越第一、二、三产业,延长了茶叶经济的产业链,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文化的大众化。大众化指的是现代茶文化正在模糊传统文化中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的界线,现代茶文化成为超越社会分层和地位群体、被大众共享的一种文化。通过旅游,带走一份茶,体验一杯茶,无疑拓展了茶叶经济、提升茶业竞争力。
茶文化旅游补充了旅游的新形式:如农业旅游,欣赏茶园风光、种植或认养不同品种的茶树、感受茶树生长和茶园环境、体验管理茶园、采摘茶叶的生活;如工业旅游,进入茶厂,体验加工制作茶叶的过程;如养生旅游,建立茶叶养生馆,在餐饮、保健、休闲等方面,让游客体会各种茶养生项目;如茶文化教育休学旅游,学习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艺和茶叶品鉴,体验一杯茶的哲学;更有茶学同国学融合的研修班……茶文化旅游营造体验旅游的氛围,延长了旅游者的旅游时间,提升了旅游者的文化品味,提升了旅游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茶叶消费的领域主要在城市,茶叶的生产集中在农村,茶文化是沟通二者的桥梁。茶为国粹,中国自古有客来敬茶的传统,被誉为“灵魂的饮料”和“绿色的和平饮料”,对人心有一种特别的陶冶作用,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通过茶文化程式和礼仪的熏陶,“尽茶之真,发茶之善,明茶之美”,可以升华人的精神,有利于创造新的人类文明。茶文化所包涵的历史性、时代性因素,通过现代旅游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茶文化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落脚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提倡和谐中庸,以经世致用为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在这一点上是和茶文化相通的。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茶有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这充分体现了茶道物质和文化属性。开发茶文化旅游,不仅有利于茶文化的科学普及,而且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社会风尚。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简化归纳为下列三个方面:以茶雅心——陶冶个人情操;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庄晚芳教授提倡的中国茶德:“廉、美、和、敬” ,张天福老人提倡的中国茶礼“俭、清、和、静”都是茶道思想的体现。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提倡和谐处世,以礼待人,对人多奉献一点爱心,一份理解,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因此,必然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茶叶已突破物质形态,深入到文化和精神层面,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并对世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主导与推动作用。“天人合一”的茶道理念使人们形成“茶道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高雅礼仪和养生需求”的观念。
整体性茶文化旅游产品是指以茶园生态环境、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营销和品鉴等茶文化要素作为旅游资源实物并融合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要素的旅游产品。整体性茶文化旅游产品可达成对茶文化全貌的较全面、深刻的了解,可以通过各单项茶文化旅游产品组合而成,和谐地融合为整体性茶文化旅游线路、活动和食宿。
单项茶文化旅游产品是指以茶园生态环境、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营销和品鉴等茶文化要素中的一两项主要要素作为旅游资源实物并融合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要素的旅游产品。单项茶文化旅游产品可达成对茶文化某一项目较深入、全面的了解。单项茶文化旅游产品可以彼此融合,也可以和其它非茶文化旅游产品进行融合。
具体操作需要政府部门、旅游部门、茶企通力合作,力求合作共赢。参与打造整体性或单项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茶企,有助于延伸、拓展茶企的产业链,得到政策、资金的支持,壮大茶企的品牌。
茶园生态环境、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营销和品鉴等茶文化要素要凸显茶叶科学知识,具有科普意义,从各自的角度体现共有的茶文化精神;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要素的设计也要尽力烘托和体现茶科学和文化精神。例如,吃有茶膳、茶点、茶饮,住有茶境、泡茶用具,购有茶产品,娱有茶艺、茶俗、茶歌舞等。而且要尽力和本地茶文化精神协调。总之,茶文化旅游产品必须有茶文化内涵和品味,使茶文化旅游者有茶文化素养方面的收获。
提炼本地茶园生态环境、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营销和品鉴等茶文化要素的历史和现实个性,凸显与众不同的茶文化旅游要素,明确本地茶文化旅游的市场定位,有机融合本地的其他旅游要素,积极主动融入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茶文化旅游的范畴。例如,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要凸显以下内容:①“碧水丹山”独特茶园生态环境的地域特色,②作为红茶、乌龙茶两大茶类发源地的茶科学和文化特色,③茶和儒、释、道三大宗教的关系,融合三大宗教、三教合一的文化特色,④武夷茶的出口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及武夷茶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价值,⑤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和文化价值,⑥斗茶技艺——茶百戏作为茶类历史文化遗存的经济和文化价值,每一项凸显都具有值得深度挖掘的茶科学和文化精神。“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某种程度而言,茶文化不仅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项遗产地武夷山的文化符号,也是多元一统的中国文化的符号,武夷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和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理应属于全世界,全人类共有同享,武夷山理应是茶文化旅游的圣地。
西方旅游界把一次外出只选择一个地方、而不是在一个相对有限的时段内跑数个景点的旅游,叫深度旅游。茶文化“深度游”,简言之必须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某项茶文化主题旅游之中去,对某项茶文化专题或某一目的地进行深入的观察与了解。茶文化深度旅游不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是指游览者在做了大量的调查后,通过旅游去触碰茶文化、感悟历史、探寻神秘、增长阅历、调养性情、提升境界,有机会自觉、自主地与当地社会和民众进行接触和交流。旅游者在茶文化深度旅游中,不仅能放松心情,还有新的观察、新的体验。这就要求茶文化旅游产品要有深度、有品位,既有历史性,又有现实性,还要有探究性。
所谓慢游就是反对乘坐飞机等快速交通工具的旅游,它更重视游的过程,“旅游的过程和旅游的目的地同样重要”。旅游先锋派人士(英国人)Sims认为,“就像慢食运动拒绝标准化、规格化的汉堡类食品,鼓励人们即使在最忙的时候也毋忘本国的美食,并以更缓和的步调去培植、去烹调、去食用一样,慢游则鼓励人们进行更加深思熟虑的旅游”。交广传媒旅游策划机构认为:慢游不仅意味着采用火车、轮船、自行车乃至步行等环境友好型的方式旅行,更要求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探寻旅游的本真,进而实现旅游本质的精神回归——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可持续的生活。慢游,不再是为了赶场而来去如风,而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值得我们驻足的细节;慢游,也不再是为了证明匆匆足迹留下的影像,而是放弃相机,带一个故事回家,体验最纯的旅游。茶文化慢游,有可能要求住在茶企或农户家中,参与茶叶的种植、加工、品鉴,体验茶农的生活,以便更好地体验茶文化。
文化创意产业指的是依靠文化资源优势使文化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文化、科技与经济互相渗透、互相交融、互为条件、优化发展的经济模式。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使人文资源和文化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更多是体现在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上,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又称之为“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或“文化产业示范区”等)一般是指将众多的文化企业集中到一个特定的时空间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的一种产业发展平台,也是一种产业集群发展的经营模式。例如依据武夷山的资源优势,不仅把武夷山打造成为国际性旅游度假胜地,而且把武夷山打造为国际性茶文化旅游胜地,使茶产业和旅游产业高度融合,共同发展,表现为茶文化产业化和旅游产业文化化。茶文化产业化,指武夷山不仅着力挖掘并表现茶园生态环境、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营销和品鉴等茶文化旅游产品要素的内涵,使之有益于本身存在的茶产业链条,而且各个环节可以成为茶文化产业的生长点,可以整合企业资源,成立研究院所或茶叶博物馆,开展休学旅游接待、教育培训或整合于其它相关的产业要素之中(例如以民间的身份参与政府主导下的茶博会、茶园生态观光、茶叶加工体验、品鉴体验、茶文艺、茶歌舞、茶叶博物馆、茶业考古、茶禅一味休学旅游、茶技能培训、茶叶收藏、民俗茶会、区域性斗茶赛、节庆茶会、惊蛰喊山茶俗等活动中)。同时使茶文化旅游成为真正有茶文化内涵、深度、高品位的文化旅游,成为可以留下来的深度游和慢游。
[1] 姜含春,赵红鹰,葛伟.中国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3):23-28.
[2] 杨坤武,明庆忠,李庆雷,朱菲.基于深度旅游理念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 昆明大学学报,2008,19(4):48-51.
[3] 张梦欣.茶艺师基础知识[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4] 徐洪杈,吴志峰.福建茶文化旅游开发探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9,23(3).
[5] 福建省旅游局导游人员考评委员会编.导游服务[M].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
[6] 周岚.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探析[J]. 中国集体经济,2010(6):58-61.
[7] 郑剑顺.茶文化旅游设计[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