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情绪的研究现状

2013-03-31 15:31管明春刘思铭曲路静杜婉婉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群体个体情绪

韩 婷,管明春,刘思铭,钟 茹,曲路静,杜婉婉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871)

嫉妒情绪的研究现状

韩 婷,管明春△,刘思铭,钟 茹,曲路静,杜婉婉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871)

嫉妒;心理学;神经机制;内分泌

嫉妒(envy)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情绪之一,它是指在他人拥有自己却没有某种事物时,个体产生的一种矛盾和负性的情绪。本文主要回顾了嫉妒的心理学研究概况,分别从嫉妒的定义、理论和现有的行为及神经机制的研究几方面进行总结,最后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1 嫉妒的定义

嫉妒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活之中的复杂情绪之一。它是在社会对比中产生的一种掺杂着憎恨、敌对、悲哀、报复等不愉快心理的复杂情绪状态[1-3]。心理学对于嫉妒的研究也可以追溯到1969年Schoeck的《Envy:a Theory of Social Dehavior》一书。自20世纪80年代末直至现在,嫉妒的研究已经成为情绪研究的分支之一。与其它情绪不同,嫉妒并没有独特的情感状态或表情[4]。嫉妒是一种由自我与他人或其它群体对比情况下,自我想拥有他人或其它群体拥有的事物引发的一种消极而痛苦的矛盾情绪。

envy和jealousy都有“嫉妒”、“妒忌”之意。二者的区分在于,envy是在社会情境中跟其它人进行社会比较的基础上产生的,而jealousy多源于浪漫关系的竞争[5、6]。嫉妒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生至少有两种应用情境,据此将嫉妒分为两个类别:良性嫉妒(benign envy)和真正的嫉妒(envy proper)[7]。二者的差别在于良性嫉妒不存在敌对的情绪,而真正的嫉妒中包含对被嫉妒对象的憎恶或恶意。

2 嫉妒的相关理论

2.1 社会比较理论 1954年,Festinger首次提出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他认为,个体内部存在一种向上的驱动力,使得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这一过程即为社会比较。向上的驱动力决定了人们更倾向于和比自己稍好的个体进行比较,且这种比较体现在能力和观点两个方面,比较对象与个体越相似,就会对个体自我评价结果的形成越有用[8]。Schachter认为,当个体处于无法用生理和经验来判断的新的情绪体验时,就可能会通过社会比较来评价自己的情绪状态。Silver和Sabini认为嫉妒的诱发因素有三类条件,即:(1)与自己相关他人负性或导致自尊降低的信息;(2)高自我相关的信息;(3)与社会对比的对象的高相似性或密切关系。情绪状态不仅被自己实际的状态有关,也被自己相对于他人的状态有关。基于对比的对他人成功或失败的情绪反应被称为基于社会对比情绪。主要分成四类:嫉妒,幸灾乐祸,负性共情(同情、遗憾)和正性共情(高兴),其中嫉妒和幸灾乐祸是竞争方向的情绪[9-11]。

2.2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理论 Fiske认为,社会认知的建立不仅依赖于个体的群体属性(内群体或外群体),也与个体对一个目标物的喜好和偏向有关。他提出了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 SCM),该模型将社会群体的信念分为两个维度:知觉到的热情和竞争力,群体的热情决定了他们是否有意图攻击内群体,而竞争力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地位,即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了他们攻击群体成员的能力[12]。以两个维度可以将群体划分为四个群体丛:高热情-高竞争力群体(如美国人)、高热情-低竞争力群体(如老人)、低热情-高竞争力群体(如富人、亚洲人、犹太人)和低热情-低竞争力群体(如吸毒者)。不同群体丛会诱发不同的情绪,这四个群体丛的代表群体分别是赞美或自豪、怜悯、嫉妒、轻视或厌恶。由SCM模型推理可知,仅仅是刻板印象群体的社会结构变量,如社会地位和竞争力,而非群体的作为,也会引起对该群体的嫉妒情绪的产生。

2.3 来自进化的理论 一方面,社会比较的过程和信息对人类来说具有基本的进化价值。个体通过资源竞争来判断自身成功与否,并把判断标准定义在与竞争者的相对地位或位置的高低,而并非是自身的绝对位置。另一方面,嫉妒作为一种消极情绪有它独特的意义。消极情绪在进化中被保留并具有提醒个体调整自我的行为策略的作用[13]。嫉妒在自然选择过程中作为某个竞争方面劣势的信号,使个体直接经历来自竞争对手拥有该竞争方面优势与自己劣势的对比,带给自己的适应能力差距扩大的仇恨意识。嫉妒可以作为一种动机机制,促进个体产生增强适应能力的行为,以此缩小个体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劣势差距。

3 关于嫉妒的研究

3.1 性别差异 Gold(1996)编制并运用YES嫉妒量表测量得出男性比女性更加嫉妒的结论。同性之间比异性之间更易产生嫉妒,这些嫉妒也通常与性有关:男性在同性同伴比自己在性方面有更多的经历和同性同伴的伴侣比自己的更有吸引力的情况下,更易产生嫉妒;女性在同性同伴比自己更有性吸引力和同性同伴的伴侣送给对方更多昂贵的礼物的情况下更易产生嫉妒[14]。从进化角度讲,男性需要通过与同性竞争来获得异性从而在生存繁衍中获得优势,也更加看重异性的高吸引力和年轻程度,而女性更注重自身的吸引力和男性的物质条件。也有研究认为,不同性别对不同的领域表现出嫉妒情绪,女性对同性别同伴的吸引力更加嫉妒,男性和女性对同性别同伴的财富更加嫉妒[15]。

3.2 认知过程 嫉妒的情绪启动引起了被试对同性别同伴信息记忆成绩的提高和注意的增强,产生嫉妒的个体的记忆和注意自动化认知加工被优势社会目标所占用,个体其它精细认知过程的加工动机和能力下降[16]。Crusius(2012)发现,自我控制能力与嫉妒的表达和强度有关。他通过被试的血液内酒精含量指标评定被试的自我控制能力,结果显示在他人得到更具有吸引力的食物的条件下,被试血液内酒精含量与自我报告的嫉妒情绪的强度呈正比。在另一个实验中,他通过数字记忆任务操纵被试的认知负荷,发现高认知负荷组的被试比低认知负荷报告了更大强度的嫉妒[17]。相比于普通情绪,竞争性情绪需要对对手的下一步行动进行预测,并需要更多的心理理论的推测过程。Shamaytsoory(2007)对Asperger综合征(AS)和高功能性自闭症(HFA)个体的竞争情绪识别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AS/ HFA的个体能够完成ToM任务,但在识别嫉妒和幸灾乐祸情绪上产生困难[18]。

3.3 道德 Polman & Ruttan(2012)通过让被试想象之前经历过的事件分别诱发几种社会情绪(愤怒、内疚和嫉妒),发现嫉妒反转了道德伪善:良性嫉妒使人们更容易做出道德的行为以减小他们与所嫉妒对象之间的道德行为差距,同时也使人们放松了对他人道德判断的标准,而恶性嫉妒的个体通过降低被嫉妒者的道德行为的评价也反转了道德伪善的现象[19]。

3.4 与幸灾乐祸的相关研究 当意识到他人拥有更优越的特质或者财产的时候,个体由于想得到相同的事物而产生嫉妒。当不幸降临在这些比自己条件更优越的人身上时,个体会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情绪被称为幸灾乐祸[20-21]。嫉妒的研究很多都伴随着幸灾乐祸的研究。一些研究认为,幸灾乐祸的产生基于个体对他人的嫉妒,幸灾乐祸程度与嫉妒呈正相关[22]。当不幸出现在一个比自己有优势并且与自己高相关的对象时,幸灾乐祸更易产生[23]。

3.5 心理健康 心理动力学认为,嫉妒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一个预测源,自恋的个体更易经历低自尊和羞耻,并对社会比较的信息更加敏感[24、25]。个体的自恋性弱点是导致个体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关键因素。也有研究者认为,良性嫉妒,而非羡慕或恶性嫉妒,能够激励个体改进自己。Milfont和Gouveia(2009)考察了DES(嫉妒特质量表)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发现,嫉妒特质与幸福感之间呈负相关,嫉妒的个体对他们的生活更多地感到不快乐和不满足[26]。

3.6 神经机制研究 对嫉妒的神经机制的研究也从行为研究中延伸而出。目前,与嫉妒相关的大脑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疼痛和认知冲突有关的前扣带回(ACC),与奖赏有关的内侧纹状体(VS),以及与心理理论相关的内侧前额叶(vmPFC)和颞极(TP)。Takahashi(2009)讨论了社会比较在嫉妒和幸灾乐祸中的作用:嫉妒的强度跟我们所对比对象拥有物的性质和对比领域与自己的相关程度有关。目标对象的拥有物更优越,对比的领域与自己相关程度更高,嫉妒的强度就更大,强烈的嫉妒会引起dACC的激活[27]。Dvash(2010)等人发现,相对损失条件下被试报告了更多的嫉妒,而相对收益中被试报告了更多的幸灾乐祸,相对收益相比于相对损失引起了更大的VS的激活,这说明嫉妒是一个非奖赏的过程。Shamay-Tsoory(2007)等人利用脑损伤病人研究了腹内侧前额叶(vmPFC)和颞极(TP)与嫉妒和幸灾乐祸的关系。结果显示,左侧vmPFC损伤的病人更不能识别幸灾乐祸,右侧损伤的病人更不能识别嫉妒,这暗示着脑区的左右分工可能负责表达情绪的效价。

3.7 内分泌研究 激素方面的证据也显示了催产素对嫉妒的影响。Shamay-Tsoory(2009)运用机会游戏范式,操纵了嫉妒和幸灾乐祸两种条件发现,与安慰剂对比,催产素显著提升了在相对损失条件下被试对嫉妒的评分和在相对收益条件下被试对幸灾乐祸的评分。而在得失收益平等的条件下,嫉妒和幸灾乐祸以及其它基本情绪评分没有显著差异[28]。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大致总结了嫉妒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范畴和结果,事实上,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很多研究都将嫉妒当作社会比较的一个方面,嫉妒在很多研究中多作为一个“副产品”被研究,这也限制了嫉妒研究的实验手段和范式[29]。文化层面的研究还很少见,是否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嫉妒的表达有所不同,有待一些跨文化研究可以对此进行解答。嫉妒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现象,嫉妒的研究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了解嫉妒的形成原因和发生机制,合理控制嫉妒情绪在实际中的负面影响,将会成为嫉妒研究的一个有潜力的应用领域。

[1]Maijala H,Munnukka T,Nikkonen M.Feeling of “lacking”as the core of envy: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envy[J].J Adv Nurs,2000,31(6):1342-1350.

[2]Parrot WG,Smith RH. Distinguishing the experiences of envy and jealousy[J].J Pers Soc Psychol, 1993,64(6):906-920.

[3]Smith RH,Kim SH.Comprehending envy[J].Psychol Bull,2007, 133(1):46-64.

[4]Sabini J,Silver M.Why emotion names and experiences don’t neatly pair[J].Psychol Inq, 2005,16(1):1-10.

[5]Smith RH,Sung HK,Parrott G.Envy and jealousy:semantic problems and experiential distinctions [J].Pers Soc Psychol Bull,1988,14(2):401-409.

[6]Sabini J,Silver M.Moralities of everyday life[M].New York:Of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76.

[7]Parrott WG.The psychology of jealousy and envy[M].New York:Guilford,1991.3-30.

[8]Festinger L.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J].Hum Relat,1954,7(2):117-140.

[9]Silver M,Sabini J.The perception of envy[J].Soc Psychol,1978,2 (41):105-111.

[10]Adams JS.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J].J Abnorm Psychol,1963,67:422-436.

[11]Fehr E,Schmidt KM.A theory of fairness, competition,and cooperation[J].Q J Econ,1999,114(3): 817-868.

[12]Fiske ST,Cuddy AJ,Glick P.Warmth and competence as universal dimensions of social perception [J].Trends Cogn Sci,2007,11(2):77-83.

[13]Buss DM.Conflict between the sexes:strategic interference and the evocation of anger and upset[J].J Pers Soc Psycho,1989,56(5):735-747.

[14]Gold BT.Enviousnes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maladjustment and psychopathology[J].Pers Individ Dif,1996,21(3):311-321.

[15]Hill SE,DelPriore DJ,Vaughan PW.The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envy:attention,memory,and self-regulatory depletion[J].J Pers Soc Psychol,2011,101(4):653-666.

[16]Lin MH,Kwan VS,Cheung A,et al.Stereotype content model explains prejudice for an envied outgroup:Scale of anti-Asian American Stereotypes[J].Pers Soc Psychol Bull,2005,31(1): 34-47.

[17]Crusius J,Mussweiler T.When people want what others have: the impulsive side of envious desire[J].Emotion,2012,12(1):142-153.

[18]Shamay-Tsoory SG,Tibi-Elhanany Y,Aharon-Peretz J.The greeneyed monster and malicious joy: the neuroanatomical bases of envy and gloating (schadenfreude)[J].Brain,2007,130(Pt 6):1663-1678.

[19]Polman E,Ruttan RL.Effects of anger,guilt,and envy on moral hypocrisy[J].Pers Soc Psychol Bull,2012,38(1):129-139.

[20]曹红蓓,许燕,辛霞.幸灾乐祸:人性“底部”的邪恶快感[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3): 443-456.

[21]Singer T,Seymour B,O’Doherty J,et al. Empathy for pain involves the affective but not sensory components of pain[J].Science,2004, 303(5661):1157-1162.

[22]Takahashi H,Kato M,Matsuura M,et al.When your gain is my pain and your pain is my gain: neural correlates of envy and schadenfreude[J].Science,2009,323(5916):937-939.

[23]Feather NT,Nairn K.Resentment, envy, schadenfreude, and sympathy: Effects of own and other’s deserved or undeserved status[J].Aust J Psychol,2005,57(2):87-102.

[24]Krizan Z,Johar O.Envy divides the two faces of narcissism [J].J Pers,2012,80(5):1415-1451.

[25]Krizan Z,Bushman BJ.Better than my loved ones:Social comparison tendencies among narcissists [J].Pers Individ Dif,2011,50(2):212-216.

[26]Milfont TL,Gouveia VV.A capital sin: Dispositional envy and its relations to wellbeing[J]. Interam Psicol,2009,43(3):547-551.

[27]Dvash J,Gilam G,Ben-Ze’ev A,et al.The envious brain: the neural basis of social comparison [J].Hum Brain Mapp,2010,31(11):1741-1750.

[28]Shamay-Tsoory SG,Fischer M,Dvash J,et al.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of oxytocin increases envy and schadenfreude (gloating)[J].Biol Psychiatry,2009,66(9):864-870.

[29]邢淑芬,俞国良.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1):78-84.

(综述讲座栏目编辑:张玉亭)

R395.1

A

1004-6879(2013)05-0429-03

2013-04-09)

△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群体个体情绪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情绪认同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