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庆才,孙兰萍,朱兰保,丁 艳,李婷芸 (蚌埠学院应用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安徽 蚌埠 233030)
工程化背景下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探析*
杜庆才,孙兰萍,朱兰保,丁 艳,李婷芸 (蚌埠学院应用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安徽 蚌埠 233030)
从提高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蚌埠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现行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凸显的重理论轻实践、师资实践教学能力、实践教学单位联系、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和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困境,并结合近几年来蚌埠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实践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工程化背景;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环境科学
首先,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生产实习或定岗实习等环节。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逐年参加高考学生的递减,新成立的本科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面临严峻的生源挑战,无论是师资力量、专业的特色还是资金投入、软硬件设施,都无法与老牌院校相比[1-2]。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作岗位的竞争力都处于劣势,不但影响将来就业,而且还会影响后续的招生。
其次,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国家[3],与此同时对生活、生产建设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需要大量的环保人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更高。由于现在运行的实践教学相对薄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呈现出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再次,由于环境科学专业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资源投入进一步恶化,势必会影响专业的生存能力。因此,环境科学专业必须要加强专业实践教学。
1)重理论轻实践 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体现出了蚌埠学院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学的问题。2009级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理论课所占比重过高,实验教学环节所占比重少,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仅占20.98%,修定后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仅占21.43%,未达到蚌埠学院理科实践教学不低于30%、工科不低于35%的要求,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40%)比较差距很明显[4],与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实践教学的差距更大[5]。
2)教师实践能力亟待提升 蚌埠学院于2004年开始筹划升本,2007年3月教育部批准升级为本科院校,在筹划升本的几年内,引进了大批量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直接上岗,这些教师几乎没有参加实践教学培训或企业工作的背景,专业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相对较为薄弱。在开设的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实习教学中,缺乏实际的工程实践能力,在自身实践能力都急需提升的情况下,更谈不上有效进行实践教学,从而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
3)对口的校外实习单位难觅,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蚌埠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实习单位除了蚌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安徽祥源安全环境科学技术有限公司、蚌埠市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外,其他企业几乎没什么联系。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环境科学本科专业所在的应用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刚刚成立不久,系部领导事务繁多,忙于日常事务,很难抽出时间主动走访对口企业。其次,实践教学的经费严重不足。实习经费30元/人,主要用来支付学生的交通费用,实践教学经费捉襟见肘。再次,由于学校没有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企业不太愿意接收学生来实习,加之学生人数过多,2009级环境科学84人,2010级134人,2011级86人。另外,企业主要顾虑商业秘密、学生的安全、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企业的知识产权等问题,导致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习、见习教学流于形式,根本达不到工程实训的目的,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差,基本工程技能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着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4)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 学院目前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首先导致实践教学环节中到企业实习前,没有明确的指定哪位教师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与纪律的要求以及对实习内容进行预习,对实习报告规范要求,学生不了解实习的情况,所以很难带着问题去实习。即便是有教师简单要求一下,也缺少督促检查环节,加上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较差,不少学生认为企业实习仅仅是学校要求他们参观一下,完成的一项作业而已,因而在实习过程中,既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又给实习企业造成不良的印象,给以后学校的实习带来更大困难。其次,由于高校扩招,学生都在80人以上,实习单位通常只有1~2名接待人员负责接待学生见习、讲解,多数的学生很难听清技术人员讲解的内容,以上情况导致了学生在认识实习期间收获知识甚少,影响了实习效果。再次,实践教学中成绩评定更为粗糙,实习教学中学生的成绩仅以实习报告加实习评定老师的印象给出评定等级或结果,有的学生实习充个人数或没有实习的学生,实习报告交了,可能也会得到不错的评定,也很少有不及格的学生。根本体现不了全过程的真实情况,极具片面性,这种考核的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没有实习教学的压力,自然谈不上有动力。
综上所述,由于培养方案中重理论而轻实践、经费紧张、教师实践背景的匮乏、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学生对待实践教学不重视等问题,致使实践教学环节已经丧失了真正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能力,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对现行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使其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院根据省教育厅的教育发展规划,近两年做出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尤其是加强工程化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环境科学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以上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几年来蚌埠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思考如下几个方面:
1)改革实践教学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 首先,要优化实践教学课程结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实验技能知识,这部分内容分散在第1到第5学期进行。2009级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中相关课程重复度较多。如四大基础化学理论及实验课,理论与实验教学应该同步进行,不该将其分开,若分开则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利于课程整体性教学。其次,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不宜单独开设,相关知识点及仪器的使用可以分散到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课程中。经过整合与优化以后的环境科学培养方案,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达到蚌埠学院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意见中实践教学学时高于35%的规定。
2)加强教师工程化实践技能培训 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是应该有专业技能素质高的实践教师队伍。蚌埠学院应用化学与环境工程系的实验实践教学队伍由教师和兼职实验员、实验技术员组成,他们基本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但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由于实践教学队伍是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的主力军,对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或实验基地的发展、实验实践内容的改革与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应积极鼓励他们利用寒、暑假集中或分散到工厂或企事单位进行业务学习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或对实验实践技能的改进项目,积极参与高校战略联盟的环境科学专业适用的系列实验教材和课程教材。另外,也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请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工程师或专家指导或培训教师,也可以请他们指导学生实践教学。
教师的工程化实践培训或学习困难重重,重要在于机制建设的探索,只有形成一个良好双能型教师的学习机制,如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程技能培训取得成效与其经济收入、职称的评聘等挂钩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使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接近持续不断的提升,否则就有可能流于形式,而无实质性的推进。
3)加大实践经费的投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蚌埠学院是新成立的本科院校,加上近几年的急剧扩招,实验室硬件建设滞后已是不争的事实[6]。实践经费严重不足制约实践效果,所以,除了院校加大实践经费投入,加强实验室建设,还要千方百计的加强校内外实验基地的建设。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未来的办学方向,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7]。探索出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以满足各类实践教学的要求。加强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认知实习、定岗实习或直接将毕业设计(论文)做到生产线上,与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工程实践知识与技能,了解企业文化,能够与社会需求零距离接触;另一方面企业给学生提供生产实践的同时,也了解需要的任用人才,认知实习或定岗实习的一部分学生很可能是企业未来的员工。
4)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制度 成效得益于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必须把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的管理纳入到常规教学管理中来。管理的依据是管理制度。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教学管理的机制和方法,有效的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人员管理、现场管理。对实践教学实施情况实行过程监控、督导,对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考评,除了依据实践报告外,还要综合考查学生的出勤、平时表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加强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
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多,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但是,学院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目前,运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对现行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投入,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促进学生的工程实践操作能力以及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使实践指导教师取得更多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为地方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1]莫德清, 莫建萍. 强化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28(4): 373-375.
[2] 张承中, 彭党职. 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现状调查及教学改革思考[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4(4): 6-9.
[3] 杜庆才, 孙兰萍, 丁艳,等.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普通高校环境教育的思考[J]. 绿色科技, 2011(6): 229-231.
[4] 张健明.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办学经验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S1):282-284.
[5] 柏彦超, 钱晓晴, 封克,等. 校企联合培养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人才模式的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 2010(15):206-207.
[6] 杜庆才,孙兰萍,朱兰保,等. 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 赤峰学院学报,2009,27(9):225-227.
[7] 周之虎. 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以蚌埠学院为例[J]. 大学(学术版),2011(11):71-74.
2012-10-14
杜庆才(1976-),男,硕士,讲师,现主要从事环境生态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蚌埠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JYLY1206)。
N4
A
1673-1409(2013)01-0103-03
[编辑] 洪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