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苑二刚 郭鹏
问计入海口治污
□ 本刊记者 苑二刚郭鹏
“归根结底,海湾治污的关键是要管住‘人’的影响,需要树立‘从山顶到海洋’的流域理念。”
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除杭州湾外,东海近岸、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等地的水质也“极差”。
杭州湾及其它入海口被污染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污染是如何造成的?污染之后如何治理?就此问题,《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业内权威专家,试图找到解决之道。
对于杭州湾污染的来源,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顾问、教授级高工韩曾萃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世界教科文组织就曾组织过以《杭州湾环境研究项目》为题的课题研究。
当时,由荷兰专家带队的课题组同时对杭州湾和长江口的水质进行了检测,结果得出长江口、杭州湾里的水质均为最差的劣五类水质。“当年的研究数据显示,杭州湾的污染有85%是长江口带来的,5%是上海带来的,浙江本地生产带来的污染仅为10%。”韩曾萃同时表示,虽然目前化工企业污染越来越严重,但是杭州湾整体的水质情况不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卫青对此表达了不同看法。“这种说法大致是对的,从长江口到杭州湾,距离很短,冬天长江水往东南走,夏天往东北走,特别是冬天,长江对杭州湾的影响很大,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一些常规污染物,如氮、磷等,对杭州湾的影响确实很大,但是一些微量污染物,与局部排污有关。”
“应是多方面因素相互叠加导致的综合结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河口与海岸带环境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刘录三认为,造成杭州湾污染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其周边工业污染负荷非常大。随着长三角大经济圈的建设和发展,杭州湾周边已成为我国人口最密集、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大型企业密布,污染负荷居高不下。其次,沿岸畜禽养殖、生活和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也不容忽视。
此外,杭州湾还接纳了钱塘江、曹娥江、甬江等入海径流,以及长江入海径流的一个分支,几大流域的污染物随之而来;杭州湾外经济飞速发展的舟山群岛也有大量污染物排海;地理上,杭州湾三面环陆,口外濒临舟山群岛,大气沉降从周边陆域带来的污染物也很可观。
刘录三说,如果将杭州湾比作一个有机体,外来污染物对杭州湾的入侵就是“外忧”。而“内患”,则包括无节制的围垦填海工程,以及港口码头、人工岸线等硬质化工程,造成生态环境发生永久性改变、湿地面积不断萎缩、生物栖息地丧失、水动力条件改变、水体自净能力削弱、杭州湾自身“免疫力”显著下降。
对原本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好的杭州湾来说,其自身是可以消耗掉相当一部分污染物的,具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内忧”、“外患”的联合冲击下,杭州湾污染负荷已远远超出其环境承载力,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对污染物“消化不良”,生态服务功能无从发挥。长此以往,生态系统全面衰退甚至崩溃,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个明显例证是,作为杭州湾重要的生态组份,底栖动物因其移动能力弱而首遭厄运。近些年来,杭州湾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持续减少。在许多污染严重地带,即便是污染耐受能力非常强的物种也难以生存,“底栖荒漠化”区域不断扩大。自然界的生态危机已经拉响警报,而人类对这些警示通常却是置若罔闻。
“从污染物组分来看,尽管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一直是杭州湾的主要超标因子,但除此之外,我们不应忽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以及一些新兴污染物甚至微量污染物对杭州湾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刘录三认为,由于这些污染物在环境中不可降解,以及有些潜在的生态风险目前还不为人知,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累积之后,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会更加持久,危害更大。
2008年长江口污染海域分布示意图
河口是流域和海洋的枢纽,既是流域物质的归宿,又是海洋的开始,各种过程耦合多变,演变机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刘录三列举出一项数据:全世界河流携带的入海悬浮物质及化学元素污染物的75%—90%归宿于河口、近海地区,全球60%的人口和三分之二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河口海岸地区。
其实,不论是渤海湾、杭州湾,还是长江口、珠江口,都属于受人类活动高度干扰的河口近岸海域,其水污染特征取决于流域污染特性、周边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及水域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
比如,渤海属于我国的内海,经渤海海峡与黄海相连。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污染负荷居高不下,加上渤海水交换能力在我国四大海区中最差,使得渤海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十几年前,有学者惊呼“渤海已成死海”,而渤海湾又是“死海”中受污染最重的海湾。近几年,除了赤潮频发外,在秦皇岛等旅游热点海域更是出现了“褐潮”,使得我国继美国、南非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出现“褐潮”的国家。
从污染治理方式来看,刘录三认为,针对各个河口海湾污染情势的异同,必须先行诊断问题出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譬如渤海湾潮间带的生态修复,可以筛选当地优势盐沼植物赤碱篷作为建群种进行培育与移植。而在杭州湾,则适合从当地优势植物海三棱藨草、芦苇等物种中筛选,而不能生搬硬套。
“归根结底,海湾治污的关键是要管住‘人’的影响,需要树立‘从山顶到海洋’的流域理念,采取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肯下大力气,肯花大本钱,以有效遏制甚至逆转海湾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不再做生态环境的‘啃老族’。” 刘录三说。
除了治理,刘录三认为,有效的环境管理也非常必要。目前,我国的环境管理水平显然跟不上实际需求,因此出现了“沿岸各监测断面水质均达标,而海湾生态系统濒临崩溃”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
经过多年的实践,刘录三发现,从河海界限来看,河口区没有明确适用的环境质量标准,沿海各地市均人为确定一条河海界限。界限向陆一侧使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价,向海一侧使用《海水水质标准》进行评价,随意性较大。
而从区域差异、评价指标构成、评价标准综合来看,现行的水质标准与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远不能满足河口水环境管理需求,亟需建立一套适用于我国河口环境的水质标准与评价体系。
2013年5月2日,山东青岛,五四广场附近海域出现红色污水。图/CFP
2013年,由刘录三团队承担的中央级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入海河口区水质标准和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正式启动,预计通过三年研究,以解决河口水环境管理分区、水环境质量指标选择与标准确定等关键技术,实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与《海水水质标准》的有效衔接。
刘录三认为,近些年,水环境事件进入高发期。与之对应的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良好的生态环境已逐渐成为公众的整体性诉求,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环境保护工作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也是引导人们转变粗放式发展观念的契机。
对于目前政府职能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刘录三认为远没达到公众预期。这种局面的出现,也由多种因素导致。首先,环保部门底子薄,环保工作最近几年才逐步受到重视,这还要“得益”于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从我国环境保护部的成立与发展沿革,就可以清晰看到这种脉络。具体表现是:从中央到地方,环保部门普遍缺编制、缺人才,环保人员更多充当了“救火队员”的角色。
另外,环保部门体制机制有待改善。刘录三认为,环保工作的最终目的,是给全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服务产品,考虑的是长久利益,而很多地方政府却往往更注重短期利益。当环保工作与地方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当地政府的下属部门,处于弱势的总是环保工作者。
“对此,最佳解决之道就是实行垂直管理,提高环保部门的执法能力和权限,使环保工作者真正从地方领导的指挥棒下脱离出来,才能真正做到对环境负责,而不是对地方领导负责。” 刘录三说。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刘录三指出,生态环境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良好的生态环境向来都是破坏容易恢复难。“但令人欣慰的是,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员到公众,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 编辑郭铁□ 美编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