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并非坏事”——访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

2013-03-30 08:50刘芯邑吕天玲
民生周刊 2013年20期
关键词:坏事产业化大学

□ 本刊记者 刘芯邑 吕天玲

封面报道cover story

“大学生就业难并非坏事”——访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

1998年,经济学家汤敏首次提出了大学扩招的建议书。闸门开启14年,大学毕业生进入史上最难就业季,汤敏则认为,这并非坏事,可以倒逼高等教育改革。

□本刊记者 刘芯邑 吕天玲

2013年,当699万高校毕业生涌向社会时,遭遇了“人增”、“岗减”、“薪降”的尴尬境遇。究其原因,“大学扩招”首当其冲。

1998年,时任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办事处首席经济学家的汤敏,首次提出《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自此,中国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然而,高校扩招速度过快,直接导致了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大学教育质量的下降以及社会教育的不公平。被誉为“教育产业之父”的汤敏因此饱受争议。

7月2日,针对大学扩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接受了《民生周刊》记者的专访。

汤敏:当时我以个人身份向中央寄了一封信,大致陈述了5个理由来支持扩招。

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达国家水平,18—22岁适龄青年入学率仅为4%;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国企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业将面临恶性局面;其三,国家急需扩大内需,而老百姓需求最大的则是教育,于是酝酿增加高校收费;其四,当时高校有能力消化扩招,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最后,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振兴。

汤敏:1998—1999年,正是几千万国有企业员工下岗的时候。如果不扩招,那些高中毕业的年轻人就要直接进入市场,与当时的下岗工人争夺岗位。如果把这些年轻人放在教室里,每年招一百多万,四年就能招五六百万,起码可以缓冲4年。国企改革是有阶段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大学扩招可以缓和就业市场的压力。但大学教育需要改革,大学里面培养出的人要符合市场的需要,否则将供求失衡。

汤敏:我完全赞同。扩招速度过快,造成现今二本、三本学校过多,好多高职高专还要挤成二本、三本,因为整个社会都认为本科更重要。不够办学资格的高校应该适量招生,更为重要的是,本科生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此外,即使是本科生,为什么不能学一些专业知识?大可把专科知识放到本科里。最后要看市场怎么变化,由学生自己决定。这些都涉及到教育改革的问题。

汤敏:首先,教育产业化更多的是把教育当成一个产业、一个赚钱机器。很多人说我是最先提出“教育产业化”的,但我从没提过,也从没有支持过,当然我也没有旗帜鲜明地反对这个问题。

教育该不该产业化,是个模糊的概念,甚至是一个伪命题。教育具有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再到大学教育、大学以后的教育,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该不该产业化,谁该产业化,不能笼统地下判断。如职业教育,我认为就更接近市场,而最不应该接近市场的就是基础教育。

汤敏:挂钩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能弄虚作假。可抽样调查,把弄虚作假最厉害的大学进行排名公示。抽样调查可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数据不真实的可进行曝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否则现行机制就是鼓励作假,且谁作假谁得益。

汤敏:十年之后我们可以再回首看这个问题,可以发现没上过大学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层次区分得十分明显。大学教育必然是一个长期回报,也许在起点时期大学生的起薪不高,但其收入增长很快,因为他有高等教育的基础。

汤敏: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就业难”不是供给过多造成的人才过剩,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表现。造成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高等教育的反应相对滞后一些,使得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失平衡,培养出的许多大学生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市场需要。

然而,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也许正是由于大学生就业难,才会进一步推动一些高等教育的改革。一所大学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自然会被市场淘汰。由于高等教育有一个周期,而市场在不断变化,特别是一些与市场经济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必须对市场做出科学预测,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汤敏:扩招前,每年约有100万大学生。现在的大学生数量已经接近700万,但学生却一直想着自己处在100万大学生的年代,这已经不现实了,因为大学生数量已经扩大了9倍。解决就业难题,中国可以借鉴欧洲的模式,在大学教育中加入职业教育,使大学生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能掌握一门技能,这样就可以扩大就业范围。

1991—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面向城镇就业的供求状况(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编辑 郭铁 □ 美编 徐政

猜你喜欢
坏事产业化大学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有时候,放弃其实 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一不小心成了“舆情”?未必是坏事
多动症不一定是坏事
系统产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