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春霞
中高职业教育体系经由近一个世纪的探索研究已经得以完善,而中高职衔接模式也在整个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形成了以初中、高中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特有模式,并在不同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各自具有典型特点的衔接模式,本文就以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作为对比进行研究,得出对我国中高职衔接的重要启示,以便促进我国中高职衔接的进一步发展。
澳大利亚中高职衔接模式特色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陆续创办了与中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高等职业院校,这就促使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以致20世纪60年代关于中高等职业衔接模式就成为发达国家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问题,并在各国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澳大利亚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体系称之为Australi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简称AQF。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是基于对于英国的效仿并结合本国特点而形成的一个综合性且能够在全国统一并灵活运作的衔接框架模式,并在其后在全国推行且得到了一致的认可。这个系统分工明确且包含了从义务教育乃至职业技术培训之后的所有资格证书,其中细分有高中义务教育过程中的毕业证书、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过程中的认证证书乃至大学期间颁发的各项资格认证证书,共计十二级证书。在每一级证书的资格要求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的等级层次间有着特有的衔接模式。
澳大利亚中高职业教育衔接模式的特点主要有:其一,澳大利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中关于各个层次内部的资格证明框架是相互衔接的。AQF系统依据不同人群和层次等级对于不同资格证书的要求,准许一部分人稳定地在获取一种资格证书之后就有机会得到更高级别的资格证书,并且在取得一种资格证书和教育文凭之后就保证能够顺利进行下一级别的证书和文凭获取机会。在各个低级别和高级别的资格证书和文凭之间都有必要的衔接关系,保证了本国国民职业技术生涯的长期规划和终身发展计划完成。其二,中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衔接不是盲目的,而是以市场和特定的职业为导向。这个系统的衔接整合了社会所需要的每一个能力环节,对应的职业不同就会设计不同的证书和培训学习衔接,以保证证书内容和相应的岗位需求相匹配,这样就使整个的衔接过程针对性较强。其三,澳大利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人们在选择不同教育学习模式时候,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时间安排去选择特定的模式进行学习。这样较大的灵活性和时空安排就对人们在接受不同等级和模式教育培训过程中带来了灵活、流动的可能性。
中澳两国中高职衔接模式对比
在对澳大利亚中高职衔接模式有了详尽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下面对于我国和澳大利亚关于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对比研究进行分析,其中可以看出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目标衔接上的异同 中澳两国在对于中高职业衔接上首先是目标衔接,两国都选择了通过颁布一些全国性的政令和相关的政策条文来实现中高职教育的目标衔接。而对于具体的条文颁布和政策规定,我国的规定原则性较于指导意义更为强烈,这样一方面给予了地方在发展中高职衔接模式上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保证了衔接实现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例如,我国在具体的职业教育和特定培训模式中颁布了一系列用于指导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重要文件。这些文件中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条文规定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生产、服务和技术管理方面的一线工作人员,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职业技术技能的一线服务劳动者。而高等职业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目标基础上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样就给我国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提供了依据和发展的前提。澳大利亚对于这方面的规定就较为明确且具体,这样就给中高职教育在具体的衔接过程提供了更为详尽的依据,保证了衔接过程的流畅性。
课程衔接上的差异 对于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此中澳两国采取了不同的课程衔接方式。在中国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方面,由于还未开发出具有全国性相互衔接的课程教育模式,因此我国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具有地方性特点。很多地方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都是在有合作关系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合作开发的,例如较为突出有代表性的“3+2”,即为中等职业教育三年高等职业教育两年的教育合作班。因此在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开发了特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教育内容,由此可见对于不同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就存在着不同的可能性。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中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上出现了较多的重复现象和技能训练课程存在虚名,由此我国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衔接上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衔接。而澳大利亚中高职在课程衔接上主要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培训教育的“培训包”来实现的,这种培训包不但在衔接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连贯性,还是由国家特定的培训委员会和机构企业组织进行,并在其后颁发特定的培训证书,使得不同等级和层次在课程衔接上更为高效和连贯。
学分制衔接手段的差异 学分制的衔接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通过对于先前中等职业教育学习和技术教育经验的承认和继承,学分制的衔接是通过对先前学习的科目和已经取得的技术教育通过学分的形式给予认可,并在之后学习过程中不再重复之前的学习科目和内容。通过这种学分制的衔接和转化可以缩短学习时间和相关的基础费用。
中澳两国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中都选择了学分制的衔接手段,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差异。中国的学分制衔接和转化模式涉及面积不大,仅仅局限于我国的中等职业学院学生对应入学高等职业学校过程中。而国家并未对此给予特定的说明,只是给出了一些具有指导性的建议。
由此可见,我国的学分制在承认上相对于澳大利亚就更显随意性,学习的课程在内容和程度上具有不同的价值衡量标准,总体而言尚且处于不断的实践阶段。
专业衔接存在差距 专业衔接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通畅性,不同的专业设置可能导致学习生涯的间断性。在我国,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的限制,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较于中等职业教育设置专业少一些。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存在共计13类将近300个专业,而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所设专业较少,这样一些不满于中等教育的毕业生就难以找到专业对应的专业进行更高级别的学习和深造,这样就导致了中等职业学习的中断。而在澳大利亚,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一般都能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找到对应的专业,尽管国家对于教育和相应的培训级别和层次有着明确的划分,但是国家总体的框架是适合无间断学习。同一专业在其方向设置和细分以及相应的证书获取中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明确的细分及规定。这样就保证了人们职业生涯和学习过程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