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高校部分教师存在师德滑坡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此,要提升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必须加强师德教育、提升文化自觉意识、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问题;师德教育;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097-02
自古人们都把教师看作道德的化身,师德是教师的从业之根、立教之本。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浮躁的和功利化的社会心态不断冲击着高校教师,一些高校教师师德滑坡,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当前必须加强师德教育。
一、师德的涵义和构成
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1]即每个行业都有在工作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即职业道德。师德是指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任何时候都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师德不仅是职业品德或在教育工作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师德自古以来就是教育者的道德追求和日常修养。大教育家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行”[2],道德境界的提高成为儒生毕生的最高追求。美国学者芬斯特马赫曾这样表述过教师的师德:“教师从三个方面扮演着道德代言人和道德教育者的角色,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师以身作则,以自己的道德行为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诚实、公平竞争、替他人着想、宽容和共享等品质。”[3]如果这种以身作则只存在于教学中,而在生活中教师却随心所欲,那么这样的教师既不会受到尊重,学生也不会从教师那里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根据教育部2009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包括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六个方面。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高校教师应当“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两种表述没有本质区别。其中爱国守法是基础、敬业奉献是前提、教书育人是核心、为人师表是关键、严谨笃学是保障。
二、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当前社会转型期,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的师德风范还是好的,但部分教师的师德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政治信念不坚定
爱国作为师德的首要内容,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校象征的是国家意识,是“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4]135。福柯认为,“任何教育制度都是维护或修改话语以及占有话语知识和权力的政治方式”[4]132。当前我国处在经济转轨的剧烈变革时代,社会上难免出现很多使大学生困惑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高校教师以坚定的政治信念,以客观而不偏激的理性分析给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而有些教师由于政治信念不坚定,消极动摇,不能给学生释疑解惑,甚至用偏激的言论误导学生。还有部分教师为了哗众取宠,把社会上或网络中流传的八卦新闻甚至是反动消息当做前卫观点散布给大学生,或者把西方一些落后的思想介绍给学生,全然不顾师德要求。
2.缺乏敬业精神
“教授不教”“得过且过”“上课迟来早走”是一些教师教学态度的反映。有些高校教师把教师职业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既不研究教学方法,也不注重知识更新,每天都是应付课堂混日子。还有部分教师看不上教师职业,不顾国家的禁令,“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5],热衷于第二职业,把个人的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关心教学。
3.不能为人师表
我们常常把改变社会风气的希望寄托在青年学生身上,而塑造学生良好的内在素质,不是“言教”所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教师的“身教”来熏陶的。教师要用自身良好的素质在日常活动中对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但有些教师做不到,如有些教师本身不喜欢自己的职业,甚至课堂上用言论玷污这个职业,上课时随意接电话、吸烟、粗话脏话满天飞,考试时对学生的作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给某些学生人情分,这样的教师能要求学生诚信、正直吗?这样的教师人数虽然不多,但对学生的影响却很恶劣。
4.缺乏育人观念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人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具体地说,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使人成为具有现代教养的人”[6]。“教育不只是人获得生存技能的一种手段,而且还能成为提升人的需要层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途径。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乃是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7]。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只有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被爱,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对学生爱之愈深,教育效果愈好。很多大学生异地求学,远离家乡和亲人,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们时而感到孤单、寂寞,时而迷茫、困惑,更需要老师的关爱、交流与互动。然而一部分高校教师只满足于课堂的讲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学习问题等漠不关心,忘记了教师最基本的育人职责。“19.6%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时‘只管自己讲,不管课堂纪律,说明部分教师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没有做到主动与学生交流,答疑时间少”[8],更不用说课下去关心学生了。
5.不能严谨治学
教师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对所传的道、授的业、解的惑,精通、熟练。当今社会,随着网络的普遍应用,教师对学生的文化权威、文化优势总体上不断缩小。因此,教师原有的知识、技能远远不够用了,教师只有瞄准先进文化,进军新的知识领域,进行文化研究和创造,永远站在时代和学术的前沿地带,才能永葆文化的优势,为人师表。然而有些教师为了晋职称、改善收入,学术腐败、学术造假严重,如论文代写、论文剽窃、抄袭等,申报课题和 评奖时“捏造篡改数据,虚报统计结果,任意署名,夸大成果”[5],哪有师德可言?
三、提升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对策
高校教师的师德好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成败,而要提升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笔者认为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师德教育,提升师德意识
江泽民曾经指出,“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很多非师范出身的教师,不仅教学技能不强、教学经验不足,职业道德观念也不成熟、不稳定。因此,必须定期、定岗对高校教师从师德要求的六个方面进行师德教育培训或轮训, 提升他们的师德意识,重塑教师形象。
2.提升高校教师的文化自觉意识
教师必须有广博的文化,既能进行文化传承也能进行文化创造。教师的师德就表现为无私、无怨、无悔地进行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一种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发展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文化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进步,这既是文化自觉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进行文化担当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师德的伟大之所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国家的强大、一个政党的力量、一个民族的觉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因为只有自觉,才有自信,才会自强。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教师的文化自觉和道德诉求这两方面是互为联系、不可分割的,高尚的道德是文化自觉的必要条件,有了高尚的道德才能无私、无怨、无悔、无所保留地做好文化传承、文明创造,而文化自觉是高尚师德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指出,具有创造性质的职业,“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最合乎这些要求的职业,并不一定是最高的职业,但总是最可取的职业”[9]。
3.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道德需要是高级需要,这种高级需要存在于低级生存需要的满足之后。教师虽然是神圣的职业,但是如果长期因工资低而生活“清贫”,还要顶着科研的压力长期苦熬,可能就会逐渐丧失“乐道”的兴趣和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道德作为思想原则,“一旦离开物质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10]。离开了物质利益单纯讲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就空洞乏力,就不是唯物主义,也割裂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道德的现实性要求道德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其集中表现就是它的功利性,即要求它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追求正当利益服务,以期达到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和参与者个体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决不能离开物质利益来空谈社会的经济伦理道德。”[11]因此,必须关心教师的生活,提升他们的工资待遇,使他们不再心有旁骛,并以教书育人为荣,由衷地热爱教育事业,自觉遵循师德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6.
[2]牟宗三. 中国哲学的特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4.
[3]顾航宇. 教师师德行为与学生内在素质塑造[J]. 江汉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2(6).
[4]黄忠敬. 知识、权力、控制——基础教育课程文化研究[M]. 上 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朱雪宇,黄霞. 浅析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师德的缺失现状及建 设途径[J]. 教育与职业,2009(10).
[6]孙正聿. 探索真善美[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6.
[7]康宁,等. 教育理念的反思与建设[J]. 教育研究,2003(6).
[8]陈丽英,等. 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J]. 现代企业教育, 2008(2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7.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103.
[11]谢洪恩. “经纪人”假设辨析[J]. 道德与文明,1996(6).
〔责任编辑:孙 凯〕
收稿日期:2012-11-01
作者简介:蒋桂芳(1970-),女,河南永城人,副教授,硕导,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