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2013-03-27 05:43王德莉
学理论·上 2013年1期
关键词:实践观马克思研究

王德莉

摘 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的重要观点之一,相比于前人,马克思的实践观是真正的实践观。马克思实践观的创立经历了四个阶段,扬弃了前人的实践观点,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是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从实践思维的角度把人类哲学的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时代,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观;研究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61-02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创立

任何理论体系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经历一个演进的进程,由不完善到完善、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马克思的实践观作为科学的实践观必然历经了一个艰难的历程,由思想的最初萌芽到深刻的酝酿再到最后的形成完善,才建立起了马克思的实践观。

大学时期是马克思实践观的萌芽阶段,是从1835年10月到1841年3月,主要是理论批判时期。这一阶段马克思的思想波动是很大的,因为正处于成长的时期,是正常的表现。由于感到用康德与费希特的抽象的理性去衡量现实与实际的现实存在矛盾,转而研究黑格尔,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向现实本身中去寻求观念”。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第一次使用了“实践”的观念,他说:“当意志从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里走出来,转而面对着那世界的、并没有意志而呈现着的现实时,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的精神,将会变成实践的力量……哲学上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实践是一种批判,它在本质上来衡量个别存在,从理念上来衡量特殊的现实[1]74。可以看出,此时马克思把实践主要理解为理论批判活动,是理论上的实践。

《莱茵报》时期和《德法年鉴》时期是马克思实践观的酝酿阶段,是从1842年4月到1844年3月,主要是政治批判时期。这一阶段马克思走出了校园,开始接触社会,卷入了政治斗争。由于深刻认识到政治制度和社会现实,有着对旧制度不妥协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和维护下层民众物质利益的需要,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认识到仅仅有理论的批判是不够的,思想的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须通过现实的手段与现实世界相联系。他开始怀疑黑格尔,与布·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发生冲突,开始转向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马克思此时完成了许多著作,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等。在这些著作中,马克思着重分析了理论批判和实际斗争的关系、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市民社会和国家法律的关系。在说明这些问题的同时,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布·鲍威尔的思想,与黑格尔派划清了界限,向唯物主义迈出了重大的一步。在理论批判和实际斗争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所以,什么也阻碍不了我们把我们的批判和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和这些人的明确的政治立场结合起来,因而也就是把我们的批判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作同一件事情”[2]417-418。不难看出,马克思此时把理论批判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的本身。他已经把实践理解为物质活动,而不是思想上的活动。在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上,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和宗教解放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1]425。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人的实际的宗教观念不可能马上就消除。他也指出“既然你们不必完全和无条件地放弃犹太教,也可以在政治上获得解放,那就说明,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类解放”[2]435。这只是国家政治需要摆脱宗教的影响,而人类解放本身是要实现人的自由,消灭私有制。在市民社会和国家法律的关系上,马克思指出“国家分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一种理想的,即必然的属于国家本质的划分。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真正的构成部分,是意志所具有的现实的精神实在性,它们是国家的存在方式。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为国家。它们才是原动力。”[3]251这与黑格尔的观点是相反的,黑格尔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由现实的理念产生的。可以看出,马克思更加注重现实,而不仅仅提倡精神。马克思的实践观在这一阶段有了很大的进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族》一书,是马克思的实践观的最终形成的过渡。这一阶段是从1844年4月到1845年2月,其间,马克思完成了《1844年经济政治学手稿》的创作,为更好地阐述《神圣家族》中的思想奠定了基础。这时马克思彻底与青年黑格尔派划清了界限,《神圣家族》一书主要就是对布·鲍威尔的批判。同时马克思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过渡,为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的时期是马克思的实践观的最终形成和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是从1845年3月到1846年,此时马克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彻底清算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影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2]208-209。在《提纲》中马克思集中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56科学结论。他指出“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2]54-56。可以看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实践观存在缺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而且,不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写出的一本批判性著作。书中批判了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以及“真正社会主义者”,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影响做出了彻底的清算,标志着马克思思想体系的确立,也使马克思的实践观成熟。马克思的实践观不同于以往的实践观,有自己的全新的观点。第一,马克思的实践观揭示了实践观的哲学本质,克服了以往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的实践观只是“抽象地”“唯心主义地”发展了实践主观“能动的方面”,他们不了解、“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的”[4]3实践。他们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不重视物质活动。旧唯物主义实践观的缺点在于“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54他们忽略了实践的能动意义,不重视主体的力量。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所犯的错误是在实践观上割裂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的统一,都是片面的。而马克思弥补了这一缺陷,马克思的实践观实现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同以往的实践观划清界限,形成了马克思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物质性相结合的全新的实践观。第二,马克思的实践观重视人的作用,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抽象地靠“单纯的直观”感觉把人理解为“累”,理解为纯生物学意义上的男人和女人,而不把人理解为“现实的历史的人”[5]48。马克思则认为,人是“现实的历史的人”,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及“感性世界”,也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到达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方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3]48-49可见,人在马克思的实践观中占有重要地位,人是实践的主体。

至此,马克思的实践观已经形成并完善,被称之为“科学的实践观”,并为后人借鉴发展。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意义

马克思的实践观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发展,可见是有重要意义的。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上都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理论意义上来说,马克思的实践观阐明了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的实践观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马克思克服了唯心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缺陷,以其辩证的精神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用实践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问题,把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实践观作为马克思的主要观点之一,必然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毛主席著有《实践论》,是他立足于中国国情借鉴马克思的实践观写成的,对当时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邓小平的理论体系也深受马克思实践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围绕中国国情他提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观,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重视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地位。总之,马克思的实践观值得借鉴,我们应以此为基础,正确把握新阶段的新情况,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的指导下取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聂世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新探[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39-5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姚顺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创立到第二国际[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3-100.

[7]朱书刚.试论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的形成及当代意义[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49-55.

[8]舒心心,包桂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内涵及其理论意义[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7-58.

[9]舒英.试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及其在哲学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30-34.

[10]莫尔高.从马克思实践观的创立看邓小平实践观的基本特色[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1-3.

[11]朱清如.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及其意义[J].科技咨询导报,2007,(20):181.

[12]庞仁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理路[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9):67-70.

(责任编辑:姚 丽)

猜你喜欢
实践观马克思研究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