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蕾
摘 要:社会管理创新近年来一直是热门话题,而网络问政作为社会管理的一种创新模式也得到公众的关注。网络问政在促进公民政治参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方面都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只有正确地运用网络问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网络问政;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49-02
一、案例分析
2011年6月27日,四川省会理县政府网站发生“悬浮照”事件,引起网友极大争议,对政府造成不良影响。会理县政府及时运用微博平台,积极做出应对,博得了网友好评,使网络舆论转向。
此案例是一场成功的网络危机公关典范,从此案例中,我们看到:
一是网络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工具。网络问政使公民和政府官员可以直接互动对话,提高了民意在政府行为中的作用。它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更利于民众获取政治信息,进行政治参与。
二是网民的政治影响力增大。网络中关心政治生活的网民大多数知识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他们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在网络论坛中做出回应。并且,网络具有的传播信息的巨大优势使得网民们的回应可能会演变成有影响力的网络舆论。
三是网络问政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一种新形式。“电子政府”的构建使政府通过网络迅速发布信息和传达政策,使民众能够随时随地地享受政府服务。而在公共事件的处理中,官方通过网络可以迅速了解危机事件,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迅速做出回应,及时与民众沟通,进行危机公关处理。
二、网络问政概况
(一)定义
网络问政是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方式,以因特网为技术基础,借助网络提供的平台,以政府和网民为主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利益等各个方面的双向互动行为。它为政府了解民情、汇集民智提供便利,从而有利于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行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
网络问政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群众“问事于政府”,即网民以网络为平台,向党政部门或领导人表达诉求、提出意见、做出评价、行使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第二是政府“问计于人民”,即党政部门以网络为平台,了解民情民意,问政于民、汇集民智,实现科学民主决策、解决民众问题、接受民众的监督[1]。
(二)特征
1.直接性。与现实政治生活中代议制民主制度不同,网络问政为每个网民都提供了直接表达利益诉求、发表政治意见的机会。
2.互动性。与传统媒体单向被动的信息传递方式不同,网络问政更利于政府与民众的双向互动,增加了民众的政治参与主动性,也便利民众掌握政治信息,并迅速回应。
3.平等性。网络问政促进了政治平等的实现,通过网络,民众获取相同的政治信息,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4.快捷性。互联网使政治信息传递和沟通提速,便利民众更快掌握和发送政治信息,使得政治活动变得迅速。
5.廉价性。因特网的运行费用相对低廉,且不受时间限制和信息容量的限制。所以,网络问政这种方式相对于其他社会管理方式来说,成本极低,信息容量极高[1]。
(三)我国网络问政的发展历程
1994年我国引入互联网以来,我国的网络普及速度惊人。网络媒体已成为我国的主流媒体之一。而网络也巨大地改变了民众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生活。网络问政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1.形成雏形——奥一网“有话问市长”大型互动平台。2006年深圳两会期间,奥一网联合南方日报共同打造了“有话问市长”这一大型网络互动平台来反映民生,聚合民众意见,由深圳市长做出回应。
2.声名鹊起——胡锦涛同志问候网友。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问候网友并同网友在线交流,实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将网络问政推向了高潮。
3.模式创新——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建成。2008年7月,人民网建立了“地方领导留言板”,开创网友与地方领导的一种全新的官民交流模式。之后,各省也逐渐出现了类似的交流模式。
4.逐渐推广——各地大胆试水。2009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网上与民众进行在线谈话,回答民生、经济发展、金融危机等问题,这次举动鼓励了地方各级领导对网络问政的大胆试水。
5.蓬勃发展——模式创新层出不穷。2010年以后,各地网络问政形式创新层出不穷,各地兴起了微博问政等形式、地方政府、公安部门、交通部门等相继推出了官方微博[2]。
三、网络问政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问政为官民的沟通架构起了一座桥梁,为民众表达利益诉求、参与参政议政提供了便利;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使政府职能得以转变。但是,在网络问政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从网民方面来说
1.网民的理解性偏差。网络问政包括政府“问计于民”和民众“问事于政府”。但许多网民只强调民众对政府的监督、质询,而忽略了政府“问计于民”及传达政策的功能。
2.网民问政素质良莠不齐。部分网民对网络问政参与主动性不高;部分网民缺乏网络问政能力,参与过程中非理性化、情绪化,在真相未明前,一味质疑政府,甚至在网络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还有个别网民在网络上制造假新闻,或者进行网络暴力攻击。
(二)从政府方面来说
1.官员对网络问政的态度不端。部分官员进行网络问政,只是为了摆设作秀,使得网络问政流于形式;部分官员对网络问政存在理解性偏差,与民众沟通不畅,对网民的建议等不回应;部分官员与民众互动时态度粗暴无礼。
2.官员的网络问政能力不足。部分领导缺乏必要的网络技能,无法应对网络问政所提出的技术挑战;部分领导观念陈旧,在面对网络问政中出现的新问题时,往往还在用老方法应对新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网络问政中的问题,使得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公信力受到质疑;还有部分领导缺乏与民众沟通的技巧,缺乏正确应对和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
(三)从制度建设方面来说
我国关于网络问政的制度不完善,使得网络问政缺乏有序性和规范性。部分制度是在现实实践要求下形成的,难免粗糙、出现漏洞,导致行政行为的无序性;关于网络问政的工作机制、责任机制、评议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网络问政工作运行的不规范和无序性。
(四)从法律建设方面来说
网络问政的法律建设滞后。互联网本身的特性使网络问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网民匿名表达引发非理性表达、散步谣言等问题;部分别有用心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刻意扰乱社会秩序、诋毁政府,扰乱社会稳定;不负责任的媒体为吸引眼球,不负责任传播信息等行为。我国目前尚未出台针对这些问题的具体法律法规,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网络问政中涉及到的隐私权、知情权、言论自由权、还有信息欺诈、诽谤、泄密等等问题作出明确的界定。
(五)从技术方面来说
网络问政的发展对网络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网络问政的模式创新需要更高的网络技术来保障,网络问政存在技术缺乏、技术设备投入低、配套应用软件跟不上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网络问政本身的特殊性,安全性问题是极为重要的。我国在网络问政工作中忽视了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大部分网络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防范意识也较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问政工作的顺利展开。
四、发展网络问政的对策思考
(一)提升网民网络政治参与技能,提高网民网络素质
1.加强对网络问政的宣传普及,纠正我国网民对网络问政的理解性偏差、鼓励网民向政府表达利益诉求、提出意见建议的积极性;还要重视网民的政治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网民的政治参与技能,努力培养有效的网络政治公民。
2.提高网民的网络素质,提高网民的网络素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提高网民利用网络的素质,提高网民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能力和应用网络、创造网络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提高网民的网络道德素质,加强网民在网络操作中的“网风、网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提高网民的网络道德自律能力。
(二)提高领导干部的网络执政能力和素质
1.提高干部队伍的网络素质,加强干部队伍的网络教育,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能力,提高他们的网络思维能力。
2.提高干部队伍的网络执政能力。加强领导干部的专业素质培训,提高领导干部对互联网信息的鉴别力和包容力,树立领导干部接受网络监督的意识和自觉性,提高领导干部的网络问政能力,包括搜集网络信息掌握民意的能力、利用网络与民众互动的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力[3]。
(三)加强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建设
1.建立完善网络问政的工作流程机制。使网络问政在运作过程中分工明确、程序合理、责任明晰。
2.建立完善网络问政平台规范制度。网络问政平台的设计和运作应该规范化,包括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官员与民众网络沟通制度、网络问政回应制度等。
3.建立完善网民政治参与权保障制度。用制度来保障网民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政治活动,包括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建立完善网络信息审查制度。建立网络信息审查制度,以保证网络问政的内容、议题正当合法,并对网络问政中的违法信息予以处理。
5.建立完善网络问政的考核和奖惩制度。通过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对政府的网络问政行为进行可量化的指标考核,以衡量和约束政府的网络问政行为,保证网络问政得以顺利实施。
6.建立完善网络问政的网民评议和监督制度,通过网民对政府网络问政行为的评价,加强对政府的监督[4]。
(四)加强网络问政的法律建设
通过加强网络问政的法律建设,对网络信息安全、网络资源管理以及政府及个人在网络中的权利和义务作出规定,对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非理性、无序性作出界定,保护信息安全,维护网络秩序的稳定,确保网络问政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富.网络问政——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曹劲松.网络问政与社会管理实践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11,(4).
[3]孙景峰,王锐.电子政务建设与当代中国政府管理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09,(1).
[4]刘劲青.公安微博问政与社会管理创新[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4).
(责任编辑:石 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