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阜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总结阜新地区县域经济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匹配性,县域经济中的金融供给等,提出适时引入具有金融包容性的金融中介、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步伐、 加大银企对接和项目推介工作力度、建立支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等建议。研究结果为金融支持阜新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阜新;县域经济;金融政策;金融产品;风险补偿基金
0.引言
金融产品及服务单一性与“三农”发展多元化的供需失衡、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流向失衡、资金价格供给整体偏高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金融发展。金融资源制度安排中存在的主体缺位、逆向效应、供需失衡等方面的配置缺陷,已不仅仅是一个资金数量、结构和规模问题,而是波及农村金融机制、体制和政策安排等多方面的深刻问题[1]。本文基于辽宁省阜新市县域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县域金融供给、需求的角度,对阜新县域经济、金融发展进行分析,探究进一步促进阜新地区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1.阜新市县域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1.1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10.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10亿元,增长了近10倍,年增速均居全省前列,农业经济实力稳步增强。种植业调整步伐加快,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下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经济作物中花生种植的大力发展,为创建全国地级市中最大的花生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80户,“河南双汇”、“内蒙伊利”、“山东六和”、“江苏雨润”等一批大型龙头企业落户阜新,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23户;先后建成了生猪、乳业、花生等16个产业化链条,成为全国13个食品工业强市之一。
1.2产业集群建设强势推进
彰武县:林产品产业集群加速集聚,目前,生产经营企业60家,新开工8家,在建项目19个,2012年上半年,基地实现销售收入30.4亿元。农副产品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以东六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为支撑点,以“福元食品”、“辉武乳业”等为龙头的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到2015年,计划入驻企业达70家,实现产值300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后来居上,风电产业装机规模77.5万千瓦,实现产值10亿元。硅砂产业大势已起。入驻企业24家,实现产值2亿元。
阜蒙县:2012年上半年,铸件产业集群行政服务中心、氟化工产业集群8公里道路、研发中心、污水处理厂、玛瑙产业集群福光玛瑙城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项目开工建设。其中“四大产业集群”新开工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25个、续建项目27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3个、亿元以上项目11个。
1.3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蒙县全面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坚持“规划先导、产业支撑、提升品位、人口聚居”的原则,强力推进蒙古贞新城、温泉新城和13个重点镇建设,带动其他小城镇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彰武县“沈彰新城”加快建设,对16平方公里起步区进行了整体动迁,新城整地面积列沈阳经济区各新城首位。“一城崛起”将使彰武成为宜居之所、兴业之地。
1.4 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提高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122元增加到2011年的7615元,增长了6倍多,农民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金融支持阜新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全市拥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市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五家涉农银行业机构,共拥有涉农基层机构网点127家,员工总人数2019人。近年来,涉农金融机构以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为服务方向,主动承担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存贷款业务平稳发展。2011年末,全市涉农贷款131.17亿元,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的30.2%。从涉农投放情况看,农户贷款54.5亿元,同比增长19.5%,农村企业及各类经济组织贷款45.7亿元,同比增长44.6%;从涉农贷款在部分重点行业分布情况看,农林牧渔业贷款52.3亿元,同比增长15.2%;农村基础建设贷款26.6亿元,同比下降38.6%;农产品加工贷款9.4亿元,同比增长235.7%。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有:
2.1 进一步完善县域金融机构体系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有效支持,在市、县人民银行的倡导和推动下,两县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末成立了彰武金通村镇银行和阜蒙农商村镇银行。9月末,村镇银行贷款余额3.27亿元,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人民银行与市、县政府和银监部门共同配合,多次研究论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使县域4家城市信用社成功由阜新银行收购。
2.2 灵活运用货币政策
一是制定政策措施,指导各金融机构注重结构调整,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为创业初期龙头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或降低抵押、登记等费用,减少企业融资成本。三是允许龙头企业以自有动产、不动产和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作价抵(质)押向银行融资,推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四是打破区域分割、条块限制,发挥银团贷款优势,支持规模型、科技型产业化龙头企业。
2.3 创新农机贷款模式
创新大型农机具贷款的“农户”+“银行”+“农机部门”模式即“4+3+3”模式。银行向享受农机具补贴的农户提供贷款支持,购买大型农机具的农户自筹资金40%,银行贷款30%,通过农机部门登记政府给予补贴30%。购机户只需首付40%的资金就可买到农机具,大大提高了购机率,有效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同时,农机部门对登记购买的农机具跟踪管理,有效控制农机具转让,减小信贷风险。
2.4 创新“支持出国务工人员金融服务绿色通道”操作流程
创新外汇管理业务流程,为出国务工人员提供贷款、购汇、结汇等“一条龙”服务,保证有出国意愿而又受资金困扰的人员能够“走得出、走得好”,实现就业梦想。2011年末,“绿色通道”累计为408人发放贷款880万元。几年来,累计为1761人发放4840万元贷款。绿色通道的开通切实解决了涉外劳务出国人员的前期费用及手续问题,极大缓解了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农民增收乏力的问题。
2.5 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自2005年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以来,市、县人民银行严格按照国务院和人民银行总行的有关要求,认真指导农村信用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清收不良资产,优化资本结构,合理进行增资扩股,提高资本充足率,使农村信用社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了发行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的条件,并于2008年成功兑付专项票据24147万元,历史包袱初步化解,农信社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投放能力不断增强,支农力度明显加大。
2.6 适时向村镇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
阜蒙县农商村镇银行组建时间不长,资产总额1.8亿元,自有资金不足,2011年中心支行累计向其发放4500万支农再贷款,解决了9户涉农小企业的资金不足问题。同时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办法,坚持“审慎、安全、有效”的原则,除按农村信用社使用再贷款规程要求外,增加了贷前全面调查,贷中认真审查,贷后跟踪检查的“三查”制度,设定支农再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20%,涉农贷款比例不得低于各项贷款60%的管理要求,把风险防范放在首位,保证了支农再贷款到期收回。
2.7 开展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阜新市建立完善了农户小额信贷信用数据库,制定了信用信息评价指标体系,开发了评分系统,实施了以农户信用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模型量化评分为依据的信贷服务方式,有效改善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推动了辽宁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3.金融支持阜新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金融供给不足
(1)农业发展银行金融服务不到位 一是资金有限、业务单一,难以对农村微观经济主体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二是农发行在2005年以前仅仅起到了“粮棉油收购的作用”,2007年以后,农发行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贷款。2011年末,阜新市农发行基础设施建设贷款22.74亿元,农村企业贷款17.49亿元,对于广大农村中小企业、微小企业,特别是普通农户还无法从中得到金融支持。
(2)国有商业银行农村机构的撤并,引发农村金融资源“漏出”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撤并机构,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例如,2000年以前,阜新市彰武县共4家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后,中国建设银行彰武县支行和中国银行彰武县支行相续撤销,接着中国农业银行也削减了农村的派出机构,由原来的10个基层营业所削减到6个,县内储蓄所由原来的7个削减到现在的3个,中国工商银行也把储蓄所由原来的6个削减到现在的1个。由于机构、人员削减,金融服务水平明显减弱,营业网点经常出现排队拥挤现象。在贷款发放方面,由于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到市行,贷款发放量较小,有的行已连续多年没有发放贷款。
(3)农村信用社“一社支三农”,但信贷总量不足,结构失衡 2011年末,阜新市农村信用联社各项贷款余额62.44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49.99亿元,占阜新市短期农贷总额的80.1%,的确是“一社”在支“三农”。但是,目前农信社对农户的贷款方式仍然是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为主,额度小、时间短。而农村产业化经济组织与设施农业需要大额贷款、期限长。因而出现了贫困户想贷款,信用社不敢贷,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的农户大额贷款,因缺少有效抵押担保物,信用社又不能贷的矛盾状况。随着农业生产增长方式由数量粗放型逐步向效益集约型转变,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持续发展,对资金需求增大。但农信社贷款结构的调整并没有跟上农村经济结构优化的步伐,存量贷款调整困难,新增贷款缺乏创新,而且一些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继续流向非农产业。
(4)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对农村金融影响不显著 邮政储蓄银行对农村情况了解和掌握程度甚少,而农户的抵押和担保又很难做到,因此信用放款较少,资产业务发展较慢; 2011年末阜新村镇银行贷款余额3.54亿元,农林牧渔贷款余额400万元;围绕“服务中小企业、促进三农发展”的经营宗旨,阜新市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发展迅速,截至 目前已有44家小额贷款公司相继开业,贷款余额13.54亿元,但是涉农贷款占比仅为17.6%。
3.2 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匹配性差
(1)县域金融和县域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匹配性 目前,阜新县域金融仍然以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虽然已经有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机构存在但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2]。阜新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经过多年的改革,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的成份在减小,主要以民营经济、中小经济和农户经营为主。
(2)县域金融和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匹配性 从阜新市实际情况看,两县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产业结构特征明显,阜新县域金融能够根据各县经济结构及经济规模的不同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比如对于像彰武林产品加工产业基地这样投资额度大的基础性设施需要能够协调农业发展银行提供政策性金融扶持。对于像鲁花花生油、辽宁振隆土特产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一次性或短期内需要的资金规模大,要求提供的金融服务层次高,其由大银行进行信贷资金的集中投放及扶持。阜新县域经济仍主要是以“三农”为主的经济形态,需要县域金融重点发挥作用的产业主要还是传统产业和农业。
(3)农村金融资源供需失衡 农村金融资源供需失衡,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三农”满足率下降。粮食流通贷款增幅较大,而粮食生产贷款却呈下降趋势,信贷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农村资金需求多样性与资金供应结构单一化并存,农村金融供求服务失衡。
(4)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流向失衡 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流向失衡,造成县域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严重“失血”。截至2010年末,阜蒙、彰武两县邮储存款余额14.5亿元,贷款余额仅为7.9亿元,存贷差较大。二是政策性资金外流。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性银行“抓大放小”的信贷政策,信贷审批权上收,资金上存剧增,只投放小额质押贷款、消费和少量的农户联保贷款,大量资金通过上存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由农村撤出投入非农业领域,支农资金短缺[3]。产业领域存在着基础性设施与赢利性产业的失调,越来越多的资金从基础性设施领域撤出;配置使用存在着由生产性配置向非生产性配置的转变;配置结构存在着一定的非农化倾向,农业贷款所占比例较低。
(5)农村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单一性与“三农”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之间存在失衡 一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金额一般控制在1万元以内,但目前,农户对大额贷款的需求越来越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显然无法满足需求;二是农信社贷款期限基本控制在一年以内,这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后经济活动周期长、资金周转慢的特点不相适应;三是信贷模式单一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后,“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不断涌现,亟需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之相匹配,现有的信贷支农模式远远落后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农村资金价格整体偏高,加大了“三农”贷款成本。
4.金融支持与阜新县域经济增长
阜新市农业经济和农业信贷情况见表1,数据显示:我市投向农业的贷款及农业贷款所占的百分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相对于农业经济的增长速度,增加的绝对量和增加速度均为双低,显然是非常低的金融支持度。2001年,农业对整个我市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为14.33%,所获得的贷款仅为全部信贷的4.82%。2011年,农业贷款所占比重增加到10.15%,而农业对GDP的贡献度仅增加到23.4%,说明金融支持效率较低,给我市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动力不足”和“缺血”的状态。
(1)农业贷款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 建立以农林牧渔产值为因变量,农业贷款为自变量、时间为1990-2011年的计量经济模型,模型结果显示:贷款增长对农林牧渔增长有显著性影响;农业贷款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农业贷款增长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一般,该模型符合经济学角度贷款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原理。
(2)农业贷款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 建立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因变量,农业贷款为自变量的计量经济模型,解释阜新市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该模型拟合度检验、显著性检验均可以通过,农业贷款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495 818,但DW=0.743 917表明该模型存在一定的自相关性。
(3)主要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 阜新市正规金融体系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的部分涉农业务。建立以阜新市农业产值为因变量,以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农业银行农业贷款和其他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为自变量的多元计量经济模型,解释阜新金融体系中各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显示:回归效果较好,农信社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对阜新市农村经济发展作用较小,而农业银行对农村经济促进作用越来越小。
由以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阜新市农业贷款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继续增加农业信贷有效投入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不确定;农信社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和农行对阜新市农村经济发展作用较小。阜新市涉农资金配置存在一定的效率低下的问题。
5.阜新地区县域经济金融需求特点
5.1 县域中小企业对金融的需求特点
(1)县域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有频率高、需求量小、周期性强的特点。县域中小企业多是诸如小铁匠铺、电焊、木材加工等与农产品相关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它们构成了县域经济中非农产业的主体[4]。从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食品、印刷、建材、冶炼、化工、机械等领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与核心技术,生产及经营不稳定,资金的需求常常根据生产及销售周期来定,频率高,对银行来说发放贷款的成本高[5]。
(2)县域中小企业大多处于成长发育初期,不属于银行的目标客户。目前,我市县域还处于工业化的开端,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发育成长期,产品不成熟,没有有价值的固定资产,进入门槛低,产品相似度高,利润较低,对资金的需求主要是流动性资金,而且,由于自身规模小,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小。
(3)县域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不健全,不符合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基本条件。大多数县域中小企业不存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的帐目混乱,企业资产和家庭资产难以划分,管理和财务制度不规范,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根据现有的授信体系来发放贷款。
5.2 农户对金融的需求特点
2011年阜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615元,63.35%的家庭以种植、养殖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种植、养殖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61.55%,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居民家庭大部分处于中低收入水平。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但储蓄倾向却非常强。2011年末阜新市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余额64.86亿元,增长23.8%,远远高于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信用社储蓄存款绝大部分来于农民,农民是低收入下的高储蓄,农业生产性投资是储蓄应用的主体。
从农户所需资金的用途来看,问卷调查显示,县域农户贷款35%左右用于补充生产与经营成本,近50%的农户贷款用于看病、婚娶、子女教育等非生产性用途,由于非生产性用途的资金不能产生预期收益,因此这部分需求与金融机构的贷款供给无法相匹配。另外,农户和农村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往往都是小额的“即时需求”,受金融机构贷款手续繁琐,利率较高等因素影响,农户和农村企业更多地倾向于民间借贷。
因此,在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同时,农户和农村企业对金融部门的资金需求却相对有限,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形成和加剧农村中的金融抑制。
6.金融支持阜新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6.1 适时引入具有金融包容性的金融中介
适时引入具有金融包容性的金融中介,扩大农村金融有效供给,解决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融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草根技术”发展“草根金融”。如成立社区性金融组织或在目前农信社赖以生存的农村经济环境下尝试社区银行改革,实现“小经济”和“小金融”的有效对接。基于农村的社区银行与农村、农业、农民具有土生土长的天然联系,当地农民将闲置存款存入银行,同时社区银行将吸收的存款优先贷给当地农民。其在组织存款、发放贷款上所需的信息成本较低,贷款方式也相对灵活,支持农户业务发展空间巨大。
6.2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步伐
一是创新贷款模式。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探索“公司+农户+信贷”贷款模式,引导农户围绕企业进行生产,公司为农户提供技术,通过农户联保、公司担保等形式由信用社为农户提供贷款。二是创新担保方式。加强金融机构与龙头企业,中介机构合作的同时,创新“农户+保险”及“财政补贴+保险”等担保模式,降低信贷资金风险。三是创新扩大抵押品范围。依托《担保法》、《物权法》,激活农村静态物资,使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均能够作为担保物。创新动产抵押贷款模式,试办以动产和未来经营收益作为浮动抵押物发放贷款。
6.3 加大银企对接和项目推介工作力度
加大银企对接和项目推介工作力度,使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及时得到信贷支持。政府金融办和人民银行将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定期召开银政企联系会议,组织企业和金融部门进行现场对接,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实施帮扶政策,帮助暂时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创造条件,争取尽快达到贷款条件,得到贷款支持。
6.4 建立支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
欠发达地区农业保险相对落后,金融支农过程中应引入支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该基金由被扶贫地区人民银行、当地政府及金融机构三方共同负责,全额存入金融机构专户,人民银行根据当地贫困农户、贫困项目及贷款平均不良率情况,从支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专户中一次性划出相应资金补偿给贷款金融机构。
7.结论
(1)金融支持阜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主要问题是金融供给不足、供需失衡、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匹配性差。
(2)继续增加农业信贷有效投入可以促进阜新农村经济发展;农信社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和农行对阜新市农村经济发展作用较小
(3)适时引入具有金融包容性的金融中介、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步伐、 加大银企对接和项目推介工作力度、建立支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等可以更好的支持阜新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宝. 甘肃县域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08.
[2] 尹优平,常 冕. 当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缺陷及分析[J]. 金融博览,2009(3):21-23.
[3] 杜尚明,王志波.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不足解析[EB/OL]. [2011-12-01]. http://www.zgjrw.com/News/2011121/home/158711177510.shtml.
[4] 任芳,尹优平,常冕.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及实证分析:山西案例 [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 (8):45-48.
[5]田珅,仲维清.阜新市产业结构效应评价[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3(4) :376-378.
作者简介:
李志(1971.11-),男,四川 武胜县人,本科学历,中级经济师,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