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经济的内涵及理论渊源

2013-03-27 21:45:54顾伟宁
对外经贸 2013年9期
关键词:理论经济

顾伟宁

(秦皇岛排水有限公司,河北 秦皇岛066000)

在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任何一种成功的技术、工艺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都可能在很短时间内被竞争对手知晓与模仿,要想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创新,于是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创意就成为创新的核心。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就是在这一背景中发展起来的,由英国、澳大利亚以及美国等部分国家地区主导的,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理念、思潮与经济实践活动。

一、创意经济的内涵

创意经济概念由英国政府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reative Industry Task Force)于1998 年在其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首次提出,创意经济即“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特指“那些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天赋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开发来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

Howkins(2001)秉承该定义,在其《创意经济》一书中从产业角度对创意经济进行了新的界定: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Howkins 特别强调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知识产权是创意经济的货币,创意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从产业角度来描述创意经济显然忽视了人的能动作用,忽视了个体、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更多地强调了生产和产量;而个体却恰恰是创意经济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正如Howkins 所说:“我确信,在21 世纪,一个国家只有设法将个体作为具有思想和创造力的人融入其经济体系,才能获得成功。”他认为:创意经济是一个新的审视整个经济的方式,是新的制造业、服务业和一种新的利用知识的方式。创意经济的首要元素是创意;在创意经济中,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收入是通过其创意而非其拥有的资产赚取的;创意经济所强调的是把个人与社会、经济结合起来的创造性的循环过程,更突出人的能动作用,而不只是强调生产和产量,从而忽视了那些购买、使用以及将产品作为自己的投入再次使用的消费者。

区别于英国政府和Howkins 从产业视角来定义创意经济,新英格兰(2001)从集群的角度来对创意经济进行了全新的表述:创意经济是一个由创意集群(Creative Cluster)、创意劳动力(Creative Workforce)、创意社区(Creative Community)三部分组成,以提升地区竞争力和生活质量为发展方向的社会经济系统。该定义以集群分析思维代替产业经济分析思维,关注文化、艺术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将创意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结合,并充分考虑了非营利性公共机构和独立艺术创意者的贡献。

Richard Florida(2002)则主要从创意人才的视角重新解读了创意经济,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他认为在已经到来的创意经济时代,创意已经取代资本、土地等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构成创意经济的核心三要素便是:创意人才(Talent)、技术(Technology)与包容(Tolerance)。因而,吸引和留住拥有创意才能的人才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在美国已经出现了新的阶层——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人数达到3830 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近30%。毫无疑问,一个拥有大量创意阶层的地区也是经济日益增长、繁荣的地区。基于3Ts 的理论框架,Florida 设计出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意经济水平进行衡量的指标体系,并对世界众多国家不同规模的城市的创意经济水平进行了测评。与以往忽视对创意经济水平衡量不同的是,Florida 的定义开性地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意经济水平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

显然,创意经济不是一个单纯的产业问题,而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籍由创意为产品或服务附加了文化价值,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最终价值。创意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创意经济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传统上经济与文化之间的鸿沟,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紧密结合。

二、创意经济的理论渊源

自从18 世纪中叶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问世以后,经济增长历来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数不胜数。大致可以把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历程划分为三大阶段: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阶段(以斯密、李嘉图为代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阶段(以索罗为代表)和新经济增长理论阶段(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经济内生增长理论)。

根据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劳动力和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大要素,索罗(Solow,1957)对此提出了质疑,通过对1909—1949 年美国经济的测算,发现了在美国经济实际增长率与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所推算的经济增长率之间有1. 5% 的差距,即存在“索罗剩余”(Solow’s residue)。索罗将此归因于技术因素,并认为技术是外生因素,不受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影响。以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外生化,不能对劳动力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作出解释,但无法解释很多现实经济问题。在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罗默(Romer,1986,1987,1990)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将技术与人力资本、知识和经济增长联系了起来。罗默认为技术进步表现为私人厂商投资于研究活动而生产出新知识,发明不再是外生因素,而是厂商有目的的活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要素,知识的溢出可以抵消其他经济增长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卢卡斯(Lucas,1988)在罗默和雅各布(Jacobs,1961,1969)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人力资本溢出的内生增长模型,进一步明确人力资本的溢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该模型中,卢卡斯突出强调了拥有知识要素的人力资本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认为人力资本和信息的集聚、知识外溢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因为人力资本的集聚可以降低知识的转化成本,加快知识传播速度,促使新知识更快的产生。大量的实证研究也验证了“卢卡斯假说”(Lucas’conjecture)——人力资本溢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巴罗(Barro,1991)确认了人力资本和国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Glaeser net al (1995),Glaeser(1998,1999,2000)和Simon (1998)确认了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指出公司在选址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距离供应商和目标顾客近一些,更重要的是选择人力资本集中的地区,以获取竞争优势。

尽管人们对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论断达成广泛的共识,但是对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很多问题仍存在很大争议,如人力资本能否克服资源稀缺性和要素边际收益报酬递减规律的制约,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人力资本的构成,如何衡量人力资本,决定人力资本地理分布的因素?创意经济理论正是在试图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Richard Florida 提出:多样性、包容性是决定创意阶层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知识和创意替代有形的要素投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多元化结构往往与高比例的创新和经济增长相联系。可见,创意经济理论根源于新经济增长理论,其实质是对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1]Barro,R. J. 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2) :407 -443.

[2]Florida,R. Bohemia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2(2) : 55 -71.

[3]Howkins,John. 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 [M]. London: Allen Lane,2001.

[4]Lucas,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8( 22) : 3-42.

[5]Romer,P. M. Endogenous techn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5) : 71 -102.

[6]Solow,R.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 :65 -94.

猜你喜欢
理论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分享经济是个啥
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 03:14:00
拥抱新经济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