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源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 武汉43007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造成了货币总需求的增加。因为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造成市场中的商品以及货币市场的运行不畅通,使得中国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制定时不得不发行更多的货币来推动商品和货币的流动,市场中的货币过多造成通货膨胀率的上升。由于通货膨胀预期的高涨,人们就会减少手中持有的货币,去换取商品和非货币资产,又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加剧。
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时,货币当局会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的确抵消了一部分货币政策的效果。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使得一部分新增货币不能发挥作用,而只能用于弥补由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沉淀在经济中的部分,即实际货币供应量低于名义增加的货币供应量,降低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作用。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货币供给由货币需求决定,货币需求则由实际经济运行状况决定,中央银行无法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货币供给曲线是条水平线,中央银行只能顺应经济运行的要求供给货币,而无法执行自主性的货币政策。
按照内生货币的概念,中国的货币供给具有很强的内生性,不论是改革开放之前,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具体表现为中国经济理论界常说的“货币供给的倒逼机制”。央行对货币供应直接控制的力度在不断减弱,货币供应越来越多的受制于经济中的其他一些因素。也就是说,随着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和波动的不确定性,增强了货币供给的外生性,货币供给量也脱离了央行的完全控制,越来越成为一个外生变量。
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经历的几次通货膨胀来看,央行都采取了治理整顿的调控方式,并实施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紧缩性调控方式也会留下一些问题,比如经济受到银行功能弱化、风险增加、不良资产数额上升、资金利用效率降低等因素影响。同时,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法虽然有利于在高通货膨胀时调控经济,但在通货紧缩时继续采取这一方式则不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从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 =PY 看来,当流通中的货币总量(MV)等于商品总价格(PY)时,则整个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求达到均衡。而货币流通速度(V)的变化必然会对货币供给(M)产生相应影响。由于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所以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必然也会对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起到抵消或促进的作用。
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对货币供给的消减作用分析如下:
在t+1 期时,货币当局为了使实际总产出达到y%的实际增长率,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的增长率为m%,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前提下,物价水平上升p%,则有:
Mt+1·Vt+1=Pt+1·Yt+1,也就是:
由式(2)就可以计算出所需要增加的货币供应量m%的值。那么,下一期,经济中需要的货币量为:
但实际上,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假设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比率为v%,那么在式(3)中本应该增加的货币供应量m%会被抵消一部分,最终的总产出增长速度也会从目标y%变为y’%,结果如下:
进一步表示为:
将式(2)代入式(4)可得:
由此可以得知,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中,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会使实际总产出的增长率小于预定的总产出增长率,其差额为: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额,是因为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使得Mt(1 +m%)v%货币量沉淀下来,并没有进入流通环节,而真正发挥作用的货币供应量只有Mt(1 +m%)(1 -v%)。因此,如果要实现经济增长目标y%,中央银行应该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应该为m'%,其表达式为:
整理后可得:
因此,在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情况下,如果央行要实现实际经济增长目标y%,那么投入的货币供给增长率就应该大于m%,而所需要多投入的货币供给为:
因此,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时,应该考虑到货币流通速度对投放的货币供应量的消减作用,即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要大于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以抵消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对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消减作用。
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公共政策体系。首先,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得每个人的才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减少社会中存在的不合法和不合理收入的可能性。同时,创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给困难群众;其次,通过转移支付工具和税收手段,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
政府可以在财政上加以扶持,划拨专项资金,扩大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障的范围。建立和完善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再就业中心的职能,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培训服务,解决下岗职工的临时生活困难与再就业问题。发展和完善养老基金等金融工具,提高人们的预期收入。加快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扩大保险的覆盖范围。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依然处于发展阶段,金融工具的类别较少,而且金融资产的选择空间较小,这使得人们只能将手中的货币以储蓄存款的形式保存,以至于大量的储蓄无法转化为有效投资或者消费,制约了货币的流动,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因此,要加快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需要大力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加快金融市场发展速度。
加快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步伐,建立以央行利率为根本、市场利率为中介,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市场利率形成机制,激发闲置资金的潜力,加快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中国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应该注重战略上的整体配套性,整合中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来逐步完成,通过发展和健全金融市场以及大力支持和鼓励银行系统的制度创新等途径来实现。
货币流通速度会因为金融创新的作用而呈现上升的态势。因此,加快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可以考虑从金融创新入手。近年来,中国的金融创新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无论是从金融的宏观还是微观层面都能够看到金融创新的踪影,但金融创新的深度依然较浅,而且由技术进步所引发的金融创新数量较少。因此,中国的金融创新亟须向深层次迈进,特别是在金融技术创新方面,通过新的金融工具加快资金的流动和周转。进而提高我国货币流通速度。
[1]范从来. 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 金融研究,2004(6).
[2]方轶强. 支付系统的发展与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分析[J].上海金融,2009(9).
[3]耿中元.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