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知识”口号的豪情与悲情

2013-03-27 21:42张楚廷
大学教育科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悲情原创性教师节

□张楚廷

“尊重知识”这一口号,是1978年之后由邓小平提出的。这曾是鼓舞人心的口号,但是,放在实际的历史背景下看,却有几分悲情。

曾经,知识太不被尊重了,知识分子也太不被尊重了。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化大革命”把文化的命也革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遭遇更是可怜了。

“尊重知识”的口号正是在知识的悲惨遭遇之后的一种反思的结果。所以,它多少具有悲情色彩。邓小平看到人民的生活太苦了,同时,也看到了这种穷苦与知识的遭遇是相关联的。所以,为了人民不再那样苦,他一方面提出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尊重知识,发展科技。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让人民摆脱穷困。

放在中国历史下看,“尊重知识”确有几分悲情。然而,仅就这一口号本身而言,它是十分积极的,具有重大意义。

不过,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一个平凡的口号。难道对于知识、对于真理、对于科学、对于文化,我们能不尊重吗?尊重知识、真理、科学和文化的道理还用得着多说吗?在世界上,不尊重知识不尊重科学文化的国家和社会有吗?恐怕很难找到。1966年时的中国是个例证,但那已成为过去;如今的中国已高度尊重知识和科学了。

如今,谁还不尊重知识呢?于是,尊重知识的口号又很平凡了。这个口号在20世纪80年代可以令人眼睛一亮。现在,听着这个口号而又不联系到历史就会觉得有点多余。

稍多想想,即使不联系历史,“尊重知识”的观念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不必是一个口号,但它可以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

中国曾经被口号化,口号常常是拿来做号召、做动员用的,因而,常常是一阵风,停留于形式,停留于肤浅。与此相应,就是靠群众运动。什么东西最便于把群众运动起来呢?口号。靠群众运动与靠口号,这两件事也就分不开了。

当今的中国已趋于平静,不再搞群众运动,不再搞大轰大鸣,因而,也不再依靠口号。

口号并非都不好。“打倒×××”的口号很恐怖,但是,“尊重知识”的口号就会令人高兴,甚至令人振奋了。不过,即使是好的口号,也不要停留于表面,不要简单化了。认识它、理解它,并且付之相关的行动更重要。

尊重知识意味着什么呢?

知识是从人那里来的,尊重知识就是尊重人本身。这样来看,“尊重知识”就不仅仅是与某个具体历史背景相连了,因而,也不至于有什么悲情了。

对人的尊重是一切尊重的根本。

对人的尊重是无条件的,不论这个人有没有知识、有多少知识,都应当尊重。

对人的尊重,首先是对其人格的尊重,对其作为人的资格的尊重。即使某人有不良行为,我们也要尊重他作为人的人格,而不是尊重他的不良行为和恶习。

对人的尊重就还应包括对他的劳动及其成果的尊重,对知识分子拥有的知识及其作品的尊重,那是他们个人拥有的财产了,不能去侵占,不能去剽窃或抄袭。

尊重知识在尊重人的实际表现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

知识是由人生产出来的。有一种生产,就叫做知识生产;有一种经济,就叫做知识经济,或者分别叫做信息生产或信息经济。信息比知识更广,知识产品、信息产品成为最具价值的产品,生产这类产品的产业,叫做第三产业。当今,一个社会发达程度的基本指标之一是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例。比例在70%以上时,才被称为信息化社会。

现在,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尊重知识的经济学意义、社会学意义了。这对于正在向信息化社会发展着的中国,其现实意义可想而知。将来,当中国也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了,尊重知识的事实就普遍存在了,“尊重知识”的口号的实际意义反而可能是不那样突出的。

也许,在至少半个世纪的未来,“尊重知识”的观念依然是有重大意义的。那是在告别贫穷、告别悲情的发展中显示这一观念的重要价值的。

这又说明,我们急需将尊重知识的口号或观念化为行动,大力发展知识产业,大力发展和提高我们的创造力,尤其是原创力。

诺贝尔奖是奖励原创的。为什么近60多年里中国大陆没有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呢?就因为没有重大的原创性科学成果。那是知识的高端,这个高端上的知识当然更应受到尊重。

于是,我们的社会应当检讨,为什么在这里难以有重大的原创性成就呢?我们的社会里还缺少些什么呢?尤其,我们的教育更应当检讨,我们的教育发展和增强了青少年的创造力吗?

中华民族应当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如今,我们的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也有了更好的条件来办好教育、发展科学,在知识的创造方面做出更杰出的工作来,让“尊重知识”的口号结出更丰硕的果实来。

为此,需要切实改革我们僵硬的体制,改革落后的教育制度。实际上,一个社会的创造力是其活力的最重要表现,僵硬的体制、落后的教育所缺乏的正是活力。

创造,特别是原创性创造,是自由环境下才可能出现的。我们应当深入检讨的是,我们在哪方面造成了对自由的束缚。

在某个时期,我们的社会恰是很忌讳自由的。这实际上等于忌讳了创造。

尊重知识,必尊重创造;尊重创造,必尊重自由。

fairness2=-1.28+0.37pension2+0.263medical2-0.437pension* medical2

纵观古今中外,何时何地是最富于创造的呢?何时何地是知识大量涌现的呢?古今中外的事实都能证明自由对于创造的必要性与充分性。

有一个公式是:自由加求知即等于创造。人们在束缚和禁锢下不可能有创造;人们在无求知欲望的情况下也不可能有创造。一旦有了求知欲,一旦从束缚下解放出来,就会有创造。

我们从尊重知识,讲到了尊重人,尊重创造,尊重自由。其实,尊重不是一说就可做到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并不容易。所以,还需要学会尊重,不学就不一定会尊重。

怎么学?还是从学会尊重人开始。这是最好理解的,也是日常生活最常见、最需要去做的。

由尊重开始,再日益丰富其尊重的内容,这就包括尊重他人的个性,尊重他人的作品和成就,尊重他人的知识。

这个“他人”甚至包括已故去的人,尊重他们创造的知识,尊重他们留下的历史。

这里,也还包括学会尊重自己。不能尊重他人的人,也不能很好地尊重自己;不尊重自己的人,也不会真正明白尊重他人的道理。

知识是人创造的,知识又反过来去武装人,充实人,发展人。人创造知识,知识亦可创造人;知识帮助人去创造,创造着知识的人也创造着自己。

自由才能创造知识,创造知识的人也创造了自由,知识让人更自由,创造知识的人也是让人能更自由的人。

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自由,在根本上都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尊重若离开了对知识、创造与自由的尊重也就是一句空话了。

教师既传授知识,又生产知识;教师是培养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教师当然应该受到尊重。

中国还特地设了一个教师节。然而,教师节的设立本身又带有悲情色彩了。

为什么没有设一个干部节?因为干部的地位已很高。为什么没有设一个军人节,因为军人的地位也不低。为什么没有设立一个经理节,经理的地位已经够显赫的了。

为什么有妇女节?因为妇女地位低。为什么不设男人节?男人们已够神气了,还需要节吗?

这个悲情色彩,不是想象中的,而是事实。1931年,京沪教育界邰爽秋、谢循初等200余人,倡议每年的6月6日为教师节。这就是第一个教师节。其倡议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生活不安定,地位不稳固,修养机会缺乏。

第二个教师节就出现在1985年,这是因为教师不仅地位不高,而且长期受迫害,每当政治运动一爆发,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教师。

教师职业既神圣,却又总是受到时局不公正的对待,这正是设置教师节的原因。这里,我们也看到神圣与悲情的同在。

实际上,教师最真实地受到的尊重还是来自他们的学生。每到教师节来临时,教师最被念及的是他的弟子。不过,那些代表社会不公正行为的政治家们也曾是学生,当他们把迫害施加于教师时,想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利益。然而,在中国越来越走向开放和民主的时代,再施以这种迫害就更困难了,政治家们也明白了更多的道理。因而,估计中国教师的地位将会稳固地提高,而教师节会陪伴这一过程。

猜你喜欢
悲情原创性教师节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开阔的价值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视野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社会治理
叮咚,你的教师节攻略到了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民间叙事与区域史建构》评介
今天是教师节
教师节
悲情英雄
又是一年教师节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原创性与当代性研究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