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环境之我见——基于辽宁地区若干高校的分析

2013-03-27 21:42康翠萍张翠华
大学教育科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学术交流研究生学术

□康翠萍 张翠华

研究生学术环境主要是指对研究生学术活动产生强烈、直接影响的客观因素,即以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为中心,对研究生在学术上的发展与创新起到最为直接影响、产生强烈作用的外部条件及其因素的总和。学术环境对研究生学术行为的引导、学术创造力的发挥以及学术想象力的塑造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研究生作为“从事研习或进行学术研究的学生”,应该有着良好的学术环境[1]。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应有的学术环境出现了危机甚至被破坏,导致了学术生态环境的失衡和变异[2]。我们曾以东北地区沈阳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为例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研究生学术环境所呈现的问题在我国还是相当严重的。比如,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生态平衡被严重打破,物质环境十分薄弱、必要的学术条件和研究基础得不到保证;精神环境匮乏而疲软,学术管理体制不顺、学术失范现象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将会阻碍和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本文试图针对当前我国研究生学术环境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一些改善对策,以期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本项研究所确立的调查类目采取的是自我建构方式,主要选择了研究生学术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体制环境等三个维度。三个大维度中,物质环境主要包括物质资源环境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学术自由、学术交流以及学术平等因素,体制环境包括学术保障组织与学术管理制度因素。根据上述维度总共列出有21个问题和题干。调查结果所呈现的状态比较复杂,通过统计、整理和归纳,排除了一些相关性较小的因素,对相关性程度高或最根本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现将分析结果陈述如下:

首先,从物质层面来看,我国当前高校中研究生学术发展要求与物质资源及经费投入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尤其是高校物质资源环境建设或称硬件建设与研究生人数的迅猛增长不相适应,经费投入不足,许多高校的电子资源数据库仅供本校校园网用户使用,资源的专有性导致各个高校网络资源重复建设乃至出现极大的浪费。即便是在同一地区各高校实行资源共享,资源缺乏或浪费现象仍很严重。从我们调查的第一对象——研究生的情况来看,66%的硕士研究生认为该校的实验设备、电脑等物质条件不能满足其学术研究的要求,有些高校由于设备不全,直接影响了课题研究的进程和效果。

在对高校管理者就研究生学术环境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除了“985”和“211”高校以外,其他高校管理者在办学政策上一般都趋向于本科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也在本科教育上,而对研究生物质环境建设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曾多次咨询过有关教育理论界的一些专家,他们也认为,当前我国研究生学术环境较差是影响研究生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类型层次的人为划分,促使部分高校尤其是省属高校的研究生学术经费严重不足。有不少学者对高校类型划分提出质疑,认为高校分类分层是与教育公平理念相悖的,如与其他学校研究相比“985和“211”工程学校研究生就有着明显的优势地位,不仅物质层面的学术环境占优势,在身份等级上似乎也高出一等,而且其他高校研究生,即便是很有学术潜力只因出身省属学校,其学术身份等级就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何谈学术环境呢?

其次,从精神层面来看,研究生缺乏学术平等理念,学术交流氛围欠缺,学术自由未得到应有重视。从对辽宁省部分重点高校的调查中显示,仅有29%的研究生没有感觉到在学术方面的不平等。我们在对沈阳师范大学和东北大学研究生的访谈中发现,许多研究生认为,被动学习者往往被导师称为是好学生,不少学生已习惯了老师的支配,根本没有意识到作为学术主体的地位,缺乏批判精神和学术质疑意识,乐于接受新观点,但不乐于挑战新观点。另外,学术交流氛围也是影响研究生学术成长至关重要的因素。据调查显示,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些专业很少为研究生创设如学术沙龙、学术讨论会、学术座谈等一类的学术交流活动,研究生独自在学术领域里孤军奋战。有的研究生甚至三年来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术活动。不少高校在学术自由理念上强调的是教师,而作为学者的研究生,其学术自由往往被忽视,甚至有被剥夺的倾向。与国外研究生学术环境相比,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学术精神被教师所控制甚至被完全扼杀,这么评价应该说并不过分,而且非常准确。中国有不少博士、硕士生导师,根本不顾研究生已有基础和现实能力,一味地将研究生视为工作奴仆,在研究生上学第一年就将自己的课题无条件地转移给他们,且从不过问和指导,任凭研究生在那里自生自灭。试想,这样的研究生学术环境和单一的氛围,怎能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生呢?

应该说,这从根源上讲与中国传统集权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对人的依附、隶属关系在教育中体现得比较充分,在教育中老师就是权威,在老师眼里,听话、顺从就是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课堂教学都是老师在给定知识,连思维也都是老师给定了的。当老师和家长长期替学生感受,或者告诉学生如何“正确”地感受时,孩子能动的感官就被闲置甚至萎缩,到了大学、研究生逐渐变得心灵麻木。因此,在研究生阶段进入学术研究时,那种最需要的创新和质疑精神已经荡然无存,这就是精神环境严重缺失的根源。同时,研究生培养经费缺乏,以及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研究生很少能够参加更多的国际、国内的学术活动,很难有学术交流和对话的机会。从研究生自身的角度来看,他们在学位价值取向上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错位现象[3],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标准仅仅是完成培养计划中的要求,而对参加更多的学术活动缺乏热情。一部分研究生思想上存在着偏差,从问卷的调查显示来看,居然还有31%的研究生认为学校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仅仅是流于形式,而且只有29%的研究生经常与导师或同学进行学术方面的交流。这说明在研究生的思想中缺乏这种学术探讨、学术交流的意识;另外,高校的管理者没有把研究生提升到一个学者的角度看待。高校管理者仍然把研究生当作学生来看待,在管理过程中,仍然以管理者自居。所制定的一些规定多数也没有从研究生的主体性出发,缺乏为研究生服务的观念,对研究生限定得过多,研究生学术自由权利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其三,从体制层面来看,研究生的学术保障组织缺乏,学术管理制度不健全。从调查中我们已经发现,许多高校在研究生学术管理、评价和监督机构上是不明确也不够健全的,学术规范和道德制度供给不足[4],学术激励制度失效。在高校内部制度建设中忽视了研究生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制度,有些激励制度也失去了激励作用,只是留于形式,有些研究生对这些制度漠不关心、表现冷漠。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的管理者未能认识到学术保障机构在促进研究生学术生态良性发展中的作用;在学术规范和道德问题上,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学术规范建设环节也没有足够重视,教育机制和约束机制运作不规范。事实上,国家政策层面的忽视也是导致研究生学术环境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只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而对研究生在做学术研究时应遵循的学术规范、应具备的学术道德却没有具体的要求;在微观层面,高校对研究生的奖惩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形式主义较严重,没有真正深入到研究生中去调查,从而使激励措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促进研究生的学术发展,关键是建设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5]。因此,针对研究生学术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高校研究生学术环境优化对策,以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升从而为国家制定研究生培养政策提供参考。

第一,优化资源管理,重视物质环境建设。物质环境是研究生学术环境建设的基础。尽管物质环境不是学术研究的决定性因素,但它是研究生“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必要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优化研究生学习的物质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要加大研究生经费资源的投入。研究生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物质保证。研究生学术研究的技术装备、从事科学研究相配套的科研设施,这些没有相当的经费投入是无法实现的。国家要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足够的教育经费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相适应,逐渐消除不公平现象,同等对待各个院校的研究生,减小研究生等级差别,并在有效的监督和执行下保持对各院校研究生学术经费投入的平衡。从高校来看,管理者要转变观念,加强对研究生物质环境建设的重视,有效配置和合理分配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物质资源,提高研究生学术的资源环境质量,特别是在一些学术研究急需的物质环境(如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等)上,确保满足研究生的学术基本要求。同时,高校要通过制度创新,拓宽筹措经费渠道,建立筹措经费的投资体制,吸引工商企业及知名人士对研究生教育物质建设的投资,以及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等形式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实现校际之间物资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比如,图书馆是专门搜集、整理、保管、流通各种知识载体供读者使用的文化教育机构[6]。在国家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高校之间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打造良好的图书资料设施环境。运用高科技手段,把网络作为发展的立足点,构建网络平台,使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以及学术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院校之间学术资源共享,并且使各高校之间突破物质条件的限制和时空束缚,使不同层次高校的研究生享受到更多更公平的待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各高校资源的利用率,使各院校之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而且缓解了我国高校教育供求矛盾,达到新的平衡和协同发展。

第二,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研究生精神环境的优化。一要树立学术平等的观念,建立新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新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而是研究生创造力的引导者、激发者和欣赏者。教学不只是为了传递知识,更需要的是营造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满想象力和畅所欲言的讨论氛围。教师也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努力营造一种师生讨论、交流的学术文化环境。其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教学双重主体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教师将学生看作与自己平等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给学生自主选择内容的权利,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尊重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从而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研究、学术的主人。二要营造学术交流氛围。学术交流活动可以为研究生创造一个相互激励、相互竞争的良好的学术活动,为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学校应创造条件,使研究生多参加大型的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因为学术交流活动可以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能够激活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使其充分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这种作用是单纯的课程学习所不能替代的。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必须进行系统化、制度化,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及计划性,而不能流于形式,这样才能保证学术交流活动顺利开展。三要倡导学术自由精神。学术自由理念强调不同学术见解的学者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特别是对那些持有与传统观点相冲突的学术见解的学者的尊重和理解。学术自由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学术自由是大学精神的本质属性。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良好、宽松的学术自由氛围,只有这种氛围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和鼓励研究生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作用,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要引导研究生尊重学术权威,但不迷信权威,鼓励研究生对导师、学术权威、经典名著等提出不同的看法,提出疑义。知识探索中需要对失败和错误的宽容,要允许学生学习的偶尔失败,让他们有做出新选择的机会和勇气,以此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大胆去攀登创新的道路。此外,要真正给研究生宽松的学术自由环境,就要彻底改变过去统得过死、不利于创造性人格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摒弃权威式的管理态度,减少对研究生的监督和强制,给予他们自由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权利,使研究生从被命令、被训导、被摆布的地位提升到主体性地位上来。同时,“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有效管理机制,对研究生自主学习、自由学术环境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主性是主体性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富于创造性的重要前提要素之一。在具体的研究生管理活动中,应在承认人具有可开发的巨大创造性潜能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宽松自由的氛围,让研究生自由地思维、自主地学习、创造地研究、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大学学术活动的“学术人”主体[7]。

第三,健全学术保障组织,重视研究生学术制度环境营造。在西方,其学术发展是由一整套制度来保证的[8],比如公认的学术准则和规范,完善的学术批评风气,严格的学术训练,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以及透明的学术评价程序,等等,都能有效地保证学术制度环境。我国虽然在研究生管理上有其特殊性,但从研究生学术环境角度来思考,西方的研究生学术环境的优化经验仍然是值得借鉴的。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来看,我们应主要抓好如下几点:一要健全研究生学术保障组织,设立由学校、政府、社会等共同参与的学术管理、评价和监督机构,确保研究生学术生态处于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研究生学术环境的建设要依托一定的组织机构,并且要完善这些组织机构的质量,即研究生学术保障组织机构要保质保量。同时,设立研究生学术保障组织是确保研究生学术制度环境的重要实现途径。二要重视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建设。高校管理者在观念上要认识到学术规范及学术道德建设对研究生学术环境的重要意义。同时,开设关于学术规范及学术道德方面的课程,积极开展关于此方面的学术报告,并对研究生进行宣传教育。国家也应该制定全国统一的科学道德规范和相应的法规,建立健全防治学术腐败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学术腐败的惩处“有法可依”,使研究生明确知道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此外,研究生本身作为学术共同体中的一员,应从自身做起,从学术研究的第一步做起。应该严于自律,自觉地遵守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把学术规范等外在的规章制度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形成诚信的学术人格。三要完善研究生学术的激励制度。激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产生指向需要目标动力的心理过程。激励是研究生教育、培养和管理的催化剂,管理者在对研究生进行教育、培养和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发挥规范和引导的功能,还要重视激励的功能。激励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应从研究生的调查中来、从实践中来,要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各专业、各类别的研究生达到与各类激励目标、培养目标时所付出的代价基本一致。管理者在实施激励时必须考虑受激励者的个别差异。要针对研究生的层次性以及所学专业的差异性,实施有效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将激励方式、激励内容与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及专业的特性相结合,将研究生的思想层次与内在需求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9]。

[1]康翠萍.学位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6-75.

[2]刘贵华.大学学术发展研究——基于生态的分析[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49.

[3]康翠萍.当前我国在学位价值取向上的错位现象及其原因透视[J].现代大学教育,2006(1):38-42.

[4]江新华,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表现、根源与对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72-76.

[5]戚业国,宋永刚.论大学的学术生态环境建设[J].江苏高教,2004(2):16-18.

[6]黄希尧.研究生学术深刻性成长的环境[J].中国高等教育,2006(13/14):55-56.

[7]康翠萍.学术自由视野下的大学发展[J].教育研究,2007(9):55-70.

[8]王笛.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谈谈中国问题与西方经验[J].开放时代,2001(12):56-65.

[9]Evers,C.W.& Lakomsk i,G.(2000).Doi 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 Theory of Administrative Practice.Oxford:Pergamon Press.

猜你喜欢
学术交流研究生学术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交流活动
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与出版
我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