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雁玲 王 晖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当前,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高等院校都瞄准了中国大陆市场,台湾也于2011年公布了“高等教育输出计划”,但要摆脱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仍需进一步拓展两岸教育发展的空间。这一问题值得探讨。
20世纪80年代伴随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台湾的高等教育规模也急剧扩大。1981年台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6.7%,经过1995年的教改,2009年已达到82.17%。2008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定大专院校招生人数是35万,而按年龄推算20年前的出生人口,1988年的出生人口数仅有34万人,而实际新生的注册人数却只有29万人。台湾高等教育机构的快速扩张已使台湾高中的升学率已达95%,高职的升学率也以高于高中的速度增长,达到了80%。因此,继续招收岛内生源压力增大。
台湾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共计162所。其中大学117所(公立有46所、私立有71所),独立学院31所(公立有3所、私立有28所)。大学和独立学院以研究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现有专科学校14所(公立有2所、私立有12所),其教育则以教授应用科学、培养技术人才为宗旨。另外,台湾还有2所研修宗教的私立学院。未来这些高等教育机构的生存也将面临挑战。
台湾大学生已成为高失业人群。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就业、失业统计,自2004年起至2011年,大学及以上学生的失业率明显高于大专学历的学生。2006年至2011年期间,除2009年外,其它年份大学及以上学生的失业率甚至高于高中学历的学生。
造成台湾大学生高失业的最大根源是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企业需要的是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而原来许多两年制、三年制的大专学校纷纷升格为大学,造成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大大减弱。台湾公立大学学生的就业情况较好,大学扩招使得那些原本不适合上大学的学生也上了大学,这些学生不但自身素质低,而且影响了校风和学风,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自然会比较难就业。另外,与大陆大学毕业生类似,缺乏工作经验、不良的工作态度、抗压能力不强也是台湾大学毕业生求职中的问题。
2011年台湾境外学生人数为4.4万,占全球这一市场份额的3.33%,大大低于美、英、法、澳等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领先的地区,也比周边的日本13.3万人、新加坡9万人、马来西亚8万人等低。台湾经建会委员会议2011年4月18日通过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等教育输出扩大招收境外学生行动计划”,希望境外学生能在2014年达到9万人,在台湾留学相关花費达到257亿余元。通过境外来台学生的多语言及跨文化优势,协助台湾企业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场,实现台湾整体的国际化发展及改善国际关系。
2010年在台湾的外籍学生人数为2,4732人,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2,366人,其中学位生8,801人、语言类学生12,555人、交換生3,376人。预計到2014年,来台湾的境外学生会增至8.8万人,创造产值234亿元,2020年达到15万人的目标,产值扩大到400亿元。2001年这一数字仅为6380人。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5年台湾高等教育服务出口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出口仍然没有超过进口。台湾2008-2010年,平均每年补助约九亿八千万元给近2000名的境外学位生全额奖学金和约一亿三千万元的侨生奖励助学金。这项支出仅占其国际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收入的很少一部分。
1987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观光旅游、台商到大陆经商、小三通等政策,奠定了两岸交流的良好基础。关于两岸教育的交流,在1994年第七次台湾教育会议“两岸学术交流”议題中,获得了不少共识与建议,这已成为推动两岸教育交流的重要参考方向。2004年台湾行政院将扩大招收岛外学生来台留学列入台湾发展重点计划;2008年,行政院又推动“万马奔腾”计划,希望扩大青年的国际交流机会,增加台湾岛外学生的人数,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同时推出“阳光南方政策”,希望更多的东南亚学生来台留学或学习中文。2008年开放大三通,加上直航使两岸民众的交流日益频繁。
2010年8月19日,台湾“立法院”临时会三读通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大学法”及“专科学校法”(简称“陆生三法”)部分条文修正案,台湾方面承认大陆41所高校学历,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学习。2011年,台湾高等学校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省(市)招收自费生。上述地区参加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高中毕业生,可报考台湾有关招生院校。研究生的录取条件是毕业于台湾承认学历的大陆41所高校且目前户籍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省(市)的毕业生或入学前户籍在上述六省(市)的41所高校应届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可报考台湾有关招生院校。
台湾“三限六不”政策,是国民党当局在开放台湾高校在大陆招生时向“绿营”让步的结果。所谓“三限”,是指限制承认大陆高校的数量、限制来台大陆学生的数量和限制承认医学学历;所谓“六不”,是指没有加分、不影响岛内招生名额、不编列奖学金、学习期间不允许兼职、不得在台就业和不得报考公职。
台湾地区于1995年3月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保险”制度。而目前大陆在台学生的身份是“停留”,只有改为“居留”,大陆在台学生才可以比照侨生和外籍生的费率标准纳入台湾的“健保”体系,才能解决在台大陆学生的后顾之忧。为吸引大陆优秀学生来台求学,同时考虑到对台湾的影响不大,台湾正在考虑改变这一限制。
“三限六不”政策不仅直接影响大陆在台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规划和就业竞争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招揽大陆优秀人才的时候,台湾可能丧失竞争优势。根据2011年成立的台湾“大陆地区学生招生委员会联合会”(简称“陆联会”)的统计,有39所学校163个系所录取了220名大陆硕士生,有12所学校23个系所录取了28名博士生。另外,有1612名大陆考生完成台湾高校本科生的缴费。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陆制定了若干发展两岸教育关系的政策,用于指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海峡两岸的教育交流与合作。1985年由北京大学等7院校开始联合招收台生工作,后改为普通高校联合招生。
相比台湾,大陆的规定更宽松和更优惠,例如,被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的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入学注册时,应缴纳学费和杂费,收费标准与内地(祖国大陆)学生相同。这一国民待遇实际上高于大陆在WTO中的教育承诺。入校生按《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地区及台湾省学生的暂行规定》进行管理,并可申请免修政治理论课。
根据国台办的统计,2010年3月,在大陆全面开放123所高校依据台湾学测成绩招收台湾顶标极高中毕业生免试入学以后,已有83名台湾学测成绩达到顶标级和前标级的学生申请到大陆高校就读。另外,大陆台商学校学测成绩达前标级的高中毕业生,也可直接向大陆高校申请就读,经大陆高校面试合格后即可录取。
相比在台湾的大陆学生,台湾在大陆学习的学生遇到的问题,可能仅是生活习惯上的差异,需要他们去适应。目前,由台湾考入大陆高等院校的学生规模大约在2000名左右,与大陆在台的学生规模差不多。
大陆以往虽然没有规定台生不可以在大陆就业,但大陆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若要用台湾学生,就要提出申请。目前,台生及其他台湾居民可与大陆居民同等条件地到大陆企业就业。在已有福建、江苏,大陆事业单位就业试点基础上,2012年新增天津、上海、浙江、湖北四省市为试点地区。另外,教育部2012年决定,台湾居民可以在大陆高校申请教师资格证,条件和程序与大陆申请人相同。福建作为全国人事制度改革先行实验区和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先行实验区,还制定了针对台湾学生来闽的更加优惠的就业政策,台生来闽就业与大陆同类毕业生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第一,台湾应该取消对在校大陆学生兼职实习的限制。就台湾目前的学术水平、教育资源和环境,大量招收海外学位生的可能性不大,这方面的增长点主要源于大陆学生。这就需要台湾取消对在校大陆学生兼职实习的限制,以增强其对大陆学生的吸引力。另外,目前台湾在大陆的学生数还低于香港,而台湾的人口是香港的3倍多。以2009年为例,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大陆的学生人数分别是3378,1838和 1884。今后两岸学生到对方学习的人数都会有较快的增长。当然双方要想有较大规模的发展,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改善各自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第二,大陆可以加大台湾私立高等学校进入大陆市场的力度。因为台湾有资金优势和管理私立高等学校的经验,所以未来可能对国内以商业存在方式和以自然人存在方式的高等教育市场构成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台湾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与大陆高等教育机构的竞争和合作空间非常广阔。因为,大陆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比较落后,不像很多教育发达的国家,目前还不存在知名度较高的私立大学。台湾私立高等教育中一些好的做法值得大陆学习,从目前和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来看,无论是质量,还是规模,大陆都需要进一步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另外,台湾在具体学科领域,例如,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外包生产等也有相当的优势,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视野、沟通能力和国际网络化生产组织和运作的能力。台湾私立高等学校在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方面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第三,扩展两岸合作办学的渠道。未来发展的合作模式,应该突出强调“强强合作”、“强项合作”,除了支持台湾人在内地捐资建立特色的独立院校外,双方还可以考虑建立职业学院2+1、本科学制3+1、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的合作办学模式。合作办学可以充分利用台湾教育在应用技术、培训、教育信息化、办学理念和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引进优势学科、专业、优秀教材和课程体系。从整体上提高两岸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建立两岸高校交换学生长期合作培养机制的基础上,探索支持台湾知名大学来大陆合作办学。
第四,加深两岸知名高校的学术交流。目前两岸知名高校的校级学术交流协议主要以学生假期短期交换为主。以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为例,政治大学与大陆15所知名高校签订有校级学生交换协议。院系级协议61个,涉及法学、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学科。这些协议绝大多数是在2002年台湾成为WTO成员以后签署的。鉴于台湾2010年承认的大陆41所大学的毕业证和2012年起承认这些学校的肄业证明,台湾知名大学可以考虑与这些学校建立专业认证、课程衔接、教学质量认定和学分互认标准的研究和合作,进一步尝试交换学生的长期培养、联合颁发学位等方面的合作。双方教师可到对方代课并从事合作研究,教师之间可以积极开展更加专业的前沿问题的合作研究和研讨。2012年大陆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福建省共同决定设立“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每年投入3000万元。为两岸知名高校学术交流的深化搭建了有益的平台,未来这一平台可以不限于沿海地区的高校,可以有更多的省市和高校参加。通过开创多边多元交流的新机制,促进两岸师生、学者、高校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
在后续的ECFA会谈中,包含更多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的协议对双方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会给双方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也将有利于两岸产业的转型升级。台湾高层已经表示,不排除将教育服务列入服务贸易协议。双方有相通的文化,教育合作可加深彼此的了解,有利于共识性较高的下一代的培养。通过教育交流,人才流动,不仅可以提升两岸的竞争,还可以充分利用两岸的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升两岸的高等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