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建欣 张 旭 河北经贸大学
张忠义 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近年来我国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1523.7万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772.1万公顷,再扩大到2010年的1900万公顷。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中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世界的43%和49%,均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我国蔬菜出口数量也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由2000年的321.11万吨,快速上升到2005年的681.38万吨,2010年进一步扩大到844.61万吨。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中国累计出口蔬菜973.00万吨,与2000年相比增长1.52倍,出口额117.5亿美元,同比增长17.7%。但是,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和国际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对进口蔬菜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导致我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蔬菜因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超标和微生物污染而遭拒收、扣留,终止合同或停止进口的事件屡屡发生,并呈上升趋势。如何保证蔬菜质量,进一步维持和扩大蔬菜出口,是外贸实务中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1.农药残留超标。据农业部每年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蔬菜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为94.8%,2010年提高到95.4%,2011年进一步上升为97.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蔬菜的农残率有所降低,蔬菜的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尽管如此,我国的蔬菜质量与国外的安全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农残超标成为我国出口蔬菜制品被国外通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据烟台口岸办统计,2007年1月的半个月内有8批输日生姜因BHC(俗称六六六)超标而被日方通报。2008年7月因农残超标日本曾下令禁止从中国进口菠菜。由于农残问题,2012年10月欧委会消保总司通报,决定对我国产西兰花中农药残留项目的进境抽查比例提升至10%。农药残留超标影响着我国蔬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已成为扩大蔬菜出口的主要障碍。
2.微生物、添加剂超标。我国出口的冷冻保鲜蔬菜涉及收购、储存、加工、运输等多个环节,蔬菜流通链条较长。为了保鲜,加工企业一般会使用杀菌剂、消毒剂和防腐剂等,这些物质使用不当就会造成微生物和添加剂超标。食用这些超标的蔬菜极易引发食源性疾病,2006年9月美国和加拿大消费者因食用受大肠杆菌污染的袋装菠菜造成了3人死亡和200多人住院。近几年,输日速冻和调理蔬菜因微生物超标违反日本食品卫生法的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最典型的案例是,我国某出口企业因用污染水清洗蔬菜,导致整批出口蔬菜细菌超标而被退货,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1年7月,输韩盐渍蔬菜焦油色素红106号不符合韩国标准中不得被检出的规定,而被韩国食药厅通报。目前我国出口蔬菜微生物和添加剂超标问题日趋凸现,在引起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有的年份甚至超过农残比例。
3.重金属污染。蔬菜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土壤和灌溉用水。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迅猛发展,大量重金属污染农田和水体,在被污染的农田中生产的蔬菜或被污染后的水灌溉的蔬菜,重金属会被蔬菜吸收、富集,导致成熟菜重金属超标。另一方面,含重金属的农药、除草剂、肥料的不合理使用也会造成蔬菜的重金属超标。蔬菜中的重金属由于其毒性、难降解性、生物累积性而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险,蔬菜的重金属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检验主要针对蔬菜上的残留农药,而蔬菜的重金属含量尚未纳入市场的日常检测范围。但是,一些国外的蔬菜进口企业已经把铅、汞、砷等重金属含量作为必须检测项目,由此,重金属超标也成为影响我国扩大蔬菜出口的障碍因素之一。
1.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原因剖析。蔬菜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主要由下述几方面所致:一是蔬菜种植过程中使用违禁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二是喷撒浓度高,没有执行安全间隔期造成的农药残留超标以及没有科学的施用肥料造成的重金属超标;三是蔬菜种植区灌溉水和土壤污染导致的蔬菜微生物超标和重金属超标。出现上述问题的直接原因:第一,因为蔬菜种植户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缺乏科学用药和施肥知识,盲目使用蔬菜投入品;第二,由于蔬菜种植者以盈利为目的,过分追求低成本而施用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第三,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蔬菜种植区农田和灌溉水受到污染,重金属从蔬菜根部吸收后转移到叶子和果实。蔬菜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当前我国的蔬菜生产方式所致。其一,当前我国蔬菜种植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自主进行,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分散经营的农户在田间管理上无法协调统一,病虫害防治不同步,施肥用药不科学。其二,由于对分散经营的农户监管费用较高,从而存在由于监管不到位而导致的农户生产不安全蔬菜的机会主义行为。其三,对分散经营的农户不易组织培训和培训成本较高致使农户缺乏质量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其四,尽管有些地区采用基地生产方式,但仅是形式上把种菜比较集中的地区连成一片。这种“基地”并没进行标准化管理、没有推行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也没有对蔬菜生产环境、原料、生产过程、采收上市等全过程进行监督。
2.流通环节质量安全问题原因剖析。由于蔬菜本身易于感染细菌且不易保鲜,致使蔬菜在采摘、分级、清洗、遇冷、包装、储运等环节中产生二次污染。比如采摘、分级、运输过程中的细菌污染,清洗过程中的重金属污染,遇冷和储运过程中的硝酸盐超标以及保鲜剂、有毒包装物污染等。流通环节导致的蔬菜质量安全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观念上的重生产轻流通,重数量轻质量。这种对流通和质量的忽视造成了蔬菜流通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如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缺乏全面的质量安检、检测手段落后、质量安全隐患多等。二是缺乏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理念。蔬菜流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节点没有明确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缺乏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出现安全问题很难追根溯源。三是在技术层面上,包装技术、保鲜技术与国外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储藏技术水平较低,冷链物流和蔬菜的加工技术也都有待提高。
3.国际和国内安全标准存在差距,进口国标准不断变化。当前蔬菜的国际和国内安全标准存在差距,并且出口企业不能及时掌握国外技术标准的变化动态,也是我国蔬菜因质量问题导致出口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我国质量安全标准中规定的农药种类少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我国有一些农药没有规定限量值,进口国对蔬菜的检测项目多于我国海关的检测项目。再比如,2012年9月加拿大卫生部修订了咯菌腈在西红柿、胡萝卜中的最大残留量和三唑并嘧啶类杀菌剂在阔叶蔬菜中的最大残留量。这种进口国蔬菜标准的不断变化致使国内蔬菜生产很难随之做出及时的调整。究其原因:其一,现有蔬菜出口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基本上没有建立自己的信息收集系统,信息获得滞后,不能及时掌握国外技术标准的变动趋势;其二,整个蔬菜行业缺乏统一的组织机构从事国际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经常是某家企业在遭遇某项技术性贸易壁垒较长一段时间后,其它出口企业才获得相关信息;其三,蔬菜生产、加工、运输、出口整个链条信息流通不畅,信息交流平台不完善,致使蔬菜种植农户获得进口国标准变动的信息需要很长时间,加上蔬菜的生产需要一定的周期,菜农很难根据进口国的要求及时做出调整。
临海是中国的西兰花之乡,全市西兰花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占浙江省的70%、全国的30%,常年出口西兰花5万吨左右,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西兰花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出口西兰花的质量安全得到各进口国和地区的普遍认同。据笔者对临海市西兰花种植户、合作组织、流通企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调研,为保证西兰花的质量,临海市主要采取了下述举措。
2002年以前,临海西兰花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为主,种植户、加工企业与出口企业没有任何购销协议或更紧密的合作。农户和加工企业都处于无计划、无标准生产经营状态,农户任意使用化肥和农药,加工企业不重视卫生条件,出口企业屡因西兰花达不到进口国的质量要求而转内销。2002年临海市成立上盘西兰花专业合作社,把当地857个西兰花种植大户吸收为合作社成员,由合作社对西兰花的种植过程统一管理,提高了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合作社与加工企业,加工企业与蔬菜出口企业,蔬菜出口企业与进口国企业均签订购销协议,并建立了一系列保证协议施行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和销售的纵向一体化程度。对于生产者来说,使生产更具计划性,避免了种植面积和产量的起伏不定。合作社统一的田间管理、农药管理、采收管理,加工企业的安全操作管理,出口企业的溯源管理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西兰花的出口质量。
由此可见,临海市一方面通过合作社改变无组织、无标准的生产模式为有组织、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另一方面通过生产者、加工企业和出口企业的纵向合作,有效保证了西兰花的出口质量。
目前蔬菜出口中出现最多的质量问题是农残超标。临海的西兰花合作社通过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来避免农残问题出现,有效保证了西兰花的质量安全。
西兰花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标准化作业区。合作社把整个西兰花种植区按地理位置划分为不同的作业区,每个作业区配备一定数量的植保员和管理人员。作业区内由植保员向合作社申购种籽、统一种植时间,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统一施肥和浇水。作业区管理人员对该区社员进行生产培训和监督管理。第二,标准化农药管理。农药残留超标是蔬菜出口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为此,临海市西兰花合作社实施了严格的农药管理制度。具体内容为:其一,统一采购农药。对应蔬菜进口国的农药检测项目和残留标准,由临海农资公司代购农药,合作社再从农资公司统一购入,交与合作社植保员管理。其二,统一发放农药。根据当地农技部门提供的病虫害疫情通报,由合作社植保员选择农药品种,确定施用时间、使用方法和剂量配置,由作业区的植保员指导社员统一用药。其三,统一回收包装物。对使用完的农药包装物和未使用完的农药由合作社植保员进行统一回收、保管,避免农民自行用药。第三,标准化采收和流通。对成熟的西兰花社员分批采摘,然后分类、装筐,再上交给合作社或加工企业。合作社和加工企业对收购的蔬菜进行编号后统一存放、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由出口企业组织出口(有的合作社有自己的加工厂和出口公司,自己组织出口)。采收、加工、出口过程中若发现农残超标,根据记录进行追溯,由责任人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临海市西兰花合作社通过标准化的作业区、标准化的农药管理、标准化的采收和流通,全面提高了蔬菜出口质量,提升了蔬菜的出口竞争力。
及时掌握蔬菜进口国质量要求、技术性标准和检验制度的实施情况,由产后管理变为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管理是临海西兰花成功的又一宝贵经验。
为应对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避免出口蔬菜农残事件的发生,一方面,蔬菜出口的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到位的服务工作。以临海西兰花出口日本为例,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曾专门成立了应对日本《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的工作小组,对“肯定列表”进行深入分析和跟踪研究。按照“肯定列表”要求,专门为西兰花生产者制定了“临海市西兰花生产农药合理使用指南”。合作社在组织生产西兰花过程中,严格对照“用药指南”选择性地使用农药,达到了西兰花进口国的卫生质量标准。另一方面,蔬菜出口企业也对进口国质量标准进行了收集和研究,及时了解内容,并传递给合作社,合作社据此选择性地采购投入品,并及时落实到实际生产过程中。这样从产前开始就保证了蔬菜的质量安全,而不是出现问题后再采取补救措施。此外,合作社也根据蔬菜进口国的要求不断引进产量高、外观好、抗病虫害能力强的蔬菜品种以及科学的水肥管理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出口蔬菜的品质。
有效的监管和检验是保证蔬菜出口质量的制度基础。临海的具体措施如下:一是作业区管理人员对蔬菜种植过程中每个影响质量的环节进行监管,包括投入品管理,病虫害管理,水肥管理等。此外,每年在西兰花种植前,合作社都聘请浙江省水稻所的技术人员对土地进行检测,以便配方施肥,防止重金属超标。二是社员内部的监管。临海西兰花合作社内部社员实施“捆绑式”监管,即6个或7个社员组成小组,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相互监督。这种捆绑模式以“小组有一个成员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小组所有成员负连带责任”的惩罚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监管效果。三是完善的蔬菜检验检测制度。主要体现为合作社对每个作业区每批采收的西兰花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加工企业在加工前和加工后对西兰花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进行抽检,出口企业按照蔬菜进口国要求对农药残留、微生物、重金属等进行全面检验。
第一,及时掌握进口国的质量安全要求和技术标准是扩大蔬菜出口的前提。在宏观层面上,政府相关部门应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标准和有关发达国家的标准,加快我国蔬菜质量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完善工作,逐步实现中国的质量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在中观层面上,蔬菜出口管理部门要认真研究和不断追踪国际标准,主要针对蔬菜进口国的质量标准及其变动情况,着力加强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和完善预警监测机制,对出口蔬菜的质量安全风险进行技术评估并提出预警建议。在微观层面上,蔬菜出口合作社和加工企业要时刻关注蔬菜进口国的最新技术标准信息和市场准入要求,及时收集、整理、掌握信息,并根据技术壁垒措施的变化及时让农户调整生产,由事后管理变为事前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质量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二,选择适用于蔬菜出口的生产和流通方式是扩大蔬菜出口的有效途径。企业要按照进口国的标准建立蔬菜生产基地,进行生产方式的改进。其一,以保证质量为前提,根据蔬菜的生产区域和周边环境状况划定出口农产品基地,按照进口国要求抓好产地环境建设、农业投入品控制和生产过程管理。其二,打破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建立大面积、成规模的蔬菜作业区,在作业区推行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抓住蔬菜安全卫生问题的关键控制点,确保蔬菜生产过程中无质量安全隐患。其三,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出口企业+合作社+农户”或“出口企业+加工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把菜农组织起来,并延长产业链,协调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利益关系,提高生产流通的组织化和一体化程度。
第三,对出口蔬菜进行标准化管理是保证质量扩大蔬菜出口的关键。从临海上盘西兰花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保证蔬菜质量、扩大蔬菜出口的关键是对生产加工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首先,应制定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兼顾我国实际情况的标准化操作规程,使产前、产中、产后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可循,实现有效的溯源管理。其次,统一选择投入品,统一农药施用管理、水肥管理和采收管理,保证蔬菜的源头安全。再次,开展风险监控。对出口蔬菜从种植基地土壤、空气、灌溉水到具体使用的农药、化肥进行全方位风险监控以及对蔬菜加工、运输、储存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监控,防患于未然。此外,加强蔬菜流通环节标准化管理的同时,注重包装、保鲜、冷链、加工、储存技术的提高,尽力避免蔬菜的二次污染。
第四,强有力的监管是保证质量扩大蔬菜出口的有效手段。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强基地内部监管。针对农业生产监督的高成本,探索适用于各种蔬菜生产方式的基地管理模式,着力发展垂直监管的同时尝试农户间的平行监管。二是强化蔬菜生产流通过程中各个节点的检测。可通过采前检测、出厂检验、官方监控、出口抽查的方式为出口蔬菜的质量把关,符合标准的才能出口。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应从源头上加强对农药、化肥、种子等投入品的监管,不断完善对农资监管的长效机制,为安全蔬菜生产提供前期保证。▲
[1]董银果,姜盼.我国蔬菜出口遭遇SPS措施的调查分析 [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11):1-7.
[2]赵建欣,崔宝玉,祁国志.浙江省临海市西兰花合作社应对日本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农业,2008(3):7-10.
[3]中国农业信息网.
[4]国家质检总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