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龙
(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河南 洛阳4710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制造业发展迅速,从其规模来看堪称“世界工厂”,但是从产业附加值来看只能说是“世界装配厂”。以外贸领域为例,大部分是加工贸易,附加值很低,而品牌、材料、营销、设计、物流等高附加值产业链环节大多被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长期盘踞。正是不甘长期居于“打工仔”地位,我国提出了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长期发展战略,希望能够进入高附加值领域,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通信等新兴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一些地方的做法上来看,也存在着一定的发展误区。
在当前的国际分工中,欧美日发达国家的优势在于技术和资本,而我国大部分传统制造业的优势在于劳动力。在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战略过程中,很多企业认为转型升级就是淘汰现有的服装、玩具、打火机等“夕阳”产业,替之以光伏、光电、通信、新材料、生物等高科技产业。其实不然,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和或夕阳的思维[1]。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不是去深挖现有潜力,而是盲目跟风上马新项目,以为这样就是产业升级。
我国作为服装出口大国,产销量居世界第一,可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品牌却很少,利润率也低得惊人。不少纺织企业在靠国家出口退税补贴的情况下利润也只有3%~5%。但与此同时,行业内发展得好的外企却数不胜数。例如,意大利的Zara和瑞典的H&M能够抓住行业的本质[2],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市场需求变化作出及时反应,取得了经营的成功;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服装制造企业更加举步维艰,在一些地方,企业出现大规模倒闭,但是近几年才挤入服装业的韩都衣舍、优衣库等新兴服装品牌却能够与时俱进,利用网络营销等新兴销售模式,加之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靠贩卖廉价服装每年销量逆势上涨50%以上。现在一些地方把衡量产业结构升级与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新能源产业所占GDP比重挂钩,而忽视现有的产业基础,是值得商榷的。在产业升级中需要做的,不一定是另起炉灶,而恰恰应该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升级。
尽管国家一再强调,经济发展不应一味强调GDP的增长,但是各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现实的经济利益。一旦国家有政策扶植某个新兴产业,各地一拥而上,很快导致产能过剩,给全行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例,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呈现高增长、高盈利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没有形成很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在国家新能源政策的扶植下,各地方盲目上马大量相关项目,导致行业内恶性竞争,产能严重过剩,全行业亏损。目前,全球产能的2/3在中国,而全球的需求却只有总产能的1/2。据统计,中国光伏组件公司仅2012年1—3季度亏损竟达200亿人民币,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空前严重挑战。曾经的行业佼佼者无锡尚德也在巨亏中破产。
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技术,而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掌握当今世界各个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因此,不少地方把引进外资看作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灵丹妙药,为了引进外资不惜出让核心经济利益,甚至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从近些年国内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以市场换技术”策略基本是失败的,我们让出了市场,在与外商共同经营中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是作为企业生命的技术,始终牢牢攥在外资手中,哪怕是一些二流的、过时的技术,也不能轻易获得。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大众、奔驰、宝马、丰田、本田、福特等跨国巨头与中国汽车企业合资已久,我国企业也与外资共同分享了市场及利润,但到现在为止,没有哪个合资企业的中方通过与外商合作获取了先进技术。IT产业的英特尔、AMD、三星、苹果、思科、惠普、IBM、索尼等在华建立了许多生产企业,出于自身转型升级的需要,还会设立一些研发机构,进行产品升级,可是他们的核心技术并不与中方分享。一些机密的技术车间甚至禁止中方进入,中国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只扮演装配工的角色,始终处于产业链最底端。如果我们引进高科技的外资,却不能有效获得先进技术,仅仅是用人口红利换取低廉的加工费,那这样的产业结构升级有什么意义呢?
当今世界的制造业是产业链条一体化的时代。各企业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不同,处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总体而言,大部分产业的核心链条上附着的是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企业。以家电企业为例,显示面板、电路控制芯片等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资手中,IT领域的代表企业联想,在CPU、内存、主板芯片、硬盘领域不具备任何制造能力,打印机、复印机、照相机、摄像机技术以及软件的核心架构都控制在外方手中。在一些装备制造业基地,企业主要的附加值在铸、锻、铣、铇等低端金属加工领域,至于现代装备的核心数控部分,则完全从国外进口。以汽车行业为例,组装有三种主要形式:CKD为全散件组装,SKD为半散件组装,DKD则是车身大总成,装上轮子就是整车[3]。一些企业通过购买外企的核心部件,通过组装,制造出“高科技”的最终产品,并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植,这种做法抑制了真正的科技创新。
虽然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但是我国的贸易结构并不十分合理。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加工贸易占很大比重,而本土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较小。以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利润微薄,但是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支柱。
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盲目搞产业升级,不但没有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出真正的高附加值、高科技的产业,反而忽视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税收、政策上也没有给予应有的扶持,导致企业成本居高不下。近年来,由于通货膨胀的加剧以及劳动法规的完善,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诸如纺织品、装配制造行业的月平均劳动力工资都在两三千元以上,再加之企业税费负担重、拿地成本高、融资难、水电费用高等因素,总体产品成本优势日益丧失。邻国越南、印度的劳动力成本都在1000元以下,且劳动力供给充裕;即便是劳动力成本远高于我国的美国,近年来由于推进了智慧产业革命,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幅增高。目前,美国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约为8000元人民币,但是生产效率为中国的5倍,而融资成本、拿地成本、税费比率、工业用电成本都低于我国,一些行业的总生产成本已低于我国同类行业。美国紧邻的墨西哥,其劳动力成本与我国相当,且拥有地缘成本优势,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近年来墨西哥对美贸易量激增,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构成现实威胁。2012年,阿迪达斯已经开始将设在中国的生产基地逐步转移到更有竞争力的越南、柬埔寨以及印度等国家,联想、富士康、苹果等高科技类企业也都有将生产基地回迁美国的计划。2012年12月,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宣布,公司计划2013年在美国投资1亿美元,并把一条现有苹果电脑生产线迁回美国本土。2012年2月,通用宣布把采用尖端技术的低耗能热水器生产线从中国撤回其位于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的电气总部。
同行业恶性竞争是我国外贸长期存在的陋习。近年来,中国企业多次遭反倾销诉讼,其中不乏国内企业低价恶性竞争的结果。以早期的稀土行业为例,尽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供应国,但是由于缺乏生产和出口组织,各地方为了短期经济利益,私挖乱采,又在国际市场上竞相压价,然后以白菜价把宝贵的稀土甩卖给美日欧发达国家成为他们的战略资源储备,这一情况后来经过治理才有所好转。近两年的典型案例当属光伏太阳能,该产业属于高科技的新能源产业,在2009年之前,发展势头良好,行业盈利水平也很高,但是随着2009年开始各地一窝蜂地上马项目,重复建设,很快出现产能过剩,导致全行业巨亏局面,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尽管有贸易保护主义的色彩,但是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低价竞争也是不争的事实。试想,如果在正确的产业结构政策导向下,保留合理数量的企业,将更多的资金投向其他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线升级、流程设计、品牌打造,今天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一个外贸多方共赢的局面。
[1]龚震.产业结构如何转型升级[N].人民日报,2011-03-18.
[2]孙宝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谨防六大认识误区[N].中国改革报,2010-11-08.
[3]孙宝强.产业转型升级不是穿科技马甲[N].南方日报,201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