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枝煌
(北京大学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087)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国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梦想连接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们的所有工作都必须坚持中国梦的方向,坚持中国梦的立场。没有正确的立场和方向,就是走老路、走邪路。商务工作要坚持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找准共同基点,培养发展动力,实现商务领域的中国梦,给力于整个社会主义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连续30 多年实现平均9%以上的快速增长,但仍旧没有实现现代化。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经国20 世纪60—80年代的快速发展,都已实现了现代化。可见,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和质量仍然亟待转型提升。我国商务事业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最前线,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商务事业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
国际上,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恶劣的外部环境:一是复苏动力明显不足,疲软低迷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二是财政政策风险不断累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随时可能被打断;三是发达经济体货币宽松未有穷期,负面效应更加凸显;四是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持续升温,国际经贸规则面临碎片化风险。另外,欧债危机、美国财政悬崖、阿拉伯之春、中日岛争等经济政治事件交杂频发,风险不断累积发酵,阻碍了我国商务事业健康发展。因此,2012年9月21日世贸组织发表报告预计,受欧债危机拖累,2013年世界贸易增速将仅为4.5%。
国内市场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内外贸一体化远未完成。在主管部门机构设置上,很多省份仍然是经贸委、外经贸厅分立,有的省份仍设立经信委、服务业委等机构,导致内外贸多年来碎片化、隔绝化发展,商务发展仍然没有形成合力。在企业经营上,外贸产品与内贸产品质量存在很大差别,因而出现了出口不愿转内销的怪事。二是十三大商务发展工程红利逐步消失。2004年以来,商务部相继出台了“科技兴贸工程”、“品牌万里行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工程”、“东桑西移工程”、“家电下乡工程”、“汽车下乡工程”、“家电以旧换新工程”、“减债脱贫工程”、“腾笼换鸟工程”,“走出去战略工程”、“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人才强商工程”十三大工程,随着形势变化以及时间推移,有的政策已经终止或者无法继续发挥更大作用,亟须另辟蹊径出台新的战略举措。三是卖难买贵常态化。首先,我国工业品产能过剩,工业生产成本提高,使得我国产品出口竞争优势剧减,导致订单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统计显示,2012年前7 个月,中国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欧、日市场份额比2011年同期分别下降2.1、1.4 和2.7 个百分点,流失份额主要被周边劳动力低成本国家挤占。其次,欧美等发达国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调整过度消费模式,导致市场需求萎靡不振。第三,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假借重新平衡世界经济和增加本国就业之名,加紧进行贸易布局,提出了“出口倡议”、“再工业化”、“税收减免”等扶持本国产业的政策。第四,西方国家谋划主导气候变化应对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进程,打压我国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出口。利用《跨太平洋伙伴协议》和世贸组织等多边贸易体系,牵制和遏制我国发展。第五,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居民对奢侈品兴趣增加,但是国外奢侈品受供应量和渠道限制,导致价格居高不下。第六,果蔬等农产品因为生产销售体系原因,特别是“小生产大市场”的客观矛盾加上流通体系不健全和物流成本过高等原因,经常出现丰收成灾现象,而在异常天气情况下产量剧减导致价格攀升。第七,储备体系不健全或者政出多门,综合监管薄弱,同时大宗商品交易日趋金融化,导致国内外游资涌入,一度出现了“豆你玩”、“姜你军”、“辣翻天”等价格乱象。四是结构调整举步维艰。第一,进出口贸易仍然很大部分是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等转口加工贸易,而不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及高效益产品。第二,扩大进口成效依然有限,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对于能源矿产出口非常谨慎,对于战略技术出口更是设置各种障碍。第三,服务业发展水平仍不高,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仍然比较小。因此,从2007年“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开始,五年来历次中央工作经济会议都提出了调结构的要求,可贸易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任务非常艰巨。我国外贸发展由小到大,用了30年时间。未来20年,我们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任务更困难、更艰巨。五是贸易摩擦层出不穷,防不胜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贸易摩擦的第一目标国和最大受害国。第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与我国产生贸易摩擦。第二,涉及产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高新技术型扩展。第三,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措施形式更加多样化。第四,一些国家不断散布对华不利的论调制造新的矛盾纠纷。因此,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和金额屡创历史峰值。我国出口占全球10%左右,而遭受的反倾销却占全球40%以上、反补贴占全球75%以上。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监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40%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中国。六是国际话语权仍然十分有限。在世贸组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没有占据重要地位,在我国派出机构中没有影响力强大的组织,以至于在国际谈判、国际规则制定中缺乏主导权、话语权甚至参与权。在近几年的气候变化大会上,虽然努力争取主导权,但是最终因应对不力痛失机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和入世十多年来,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即使是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8—2012年,我国商务事业仍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一是搞活流通和扩大消费取得新成效,二是市场调控和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三是外贸全国份额不断加大,四是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五是对外投资合作快速发展,六是双多边经贸关系稳中有进。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发生根本变化。
我们是贸易大国:一是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38667.6 亿美元,比1978年的355 亿元人民币(合美元210.81 亿)增长了183 倍,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20489.3 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进口18178.3 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二是世界贸易份额不断提高。我国外贸占世界贸易份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5%,上升到目前的11%。三是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增强。外贸缓解了我国市场、资源、技术和外汇的约束,成功推动了我国经济起飞。1978—2012年,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在20%左右。同时,我国市场规模巨大,目前每年近2 万亿美元的进口对保持世界经济发展和促进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不是贸易强国:从贸易物看,我国是货物贸易大国,但还不是服务贸易大国,更不是服务贸易强国。从货物贸易产品结构看,我国大都是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等转口加工贸易,而不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及高效益的“三自三高”产品。从贸易对象看,我国的贸易很大一部分是同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内其他单独关税区而已,国际贸易市场空间还很广阔。从贸易决定权看,我国购买力强,但是我们对于一些大宗商品却没有买方定价权。从投票权、话语权和制订权看,我国在联合国、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等重要国际组织中参与度影响力非常有限,未掌握“游戏规则”制定主导权、话语权。从贸易摩擦看,我国贸易额巨大但却常卷入贸易纠纷,特别是屡屡遭遇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从国际贸易的两大保障看,我国基本享受了入世红利但提升空间有限,我国发挥自由贸易区体系作用则仅处于起步阶段,还需加大自由贸易谈判力度,推动签订更多的自由贸易协定,从而提高国际市场份额。
我国长期着力推进加入世贸组织进程和自由贸易谈判以构建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双重保障。特别是在积极参加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的同时,我国于2004年开始布局发展自由贸易区,并于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上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和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做了战略部署,提出了“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号召。迄今为止,我国已同贸易伙伴签订了9 个自由贸易协定,正在谈判的有6 个,正在研究的有3 个。商务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围绕“稳增长、促平衡、调结构”的中心任务,“以开放换开放”,开辟新兴市场,提高全球治理水平,实现中国特色商务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同时,传统的以成本优势取胜的贸易方式日益受到新兴国家的挑战,依赖粗放经营、数量扩张、传统思维难以为继,自2008年以来积极推进中国外贸由大到强的新跨越。2010年4月《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提出中国实现外贸由大转强的“两步走”目标,即未来第一个10年,到2020年的目标是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第二个10年,即到2030年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既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观念变革。各级商务部门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完善政策环境,建立工作机制,在“加快”上下功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真正在“转变”上求得实效。一是服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进行适应性转型,即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遵循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之路,提升外贸集约化、高效化,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二是围绕国际贸易格局进行主动性转型,即主动应对世界贸易形势,尊重外贸成长规律,努力扩大进口,推进外贸结构合理化,促进外贸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三是紧扣贸易强国目标进行战略性转型,在政府、行业、企业和商品四个层次上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全球治理水平,加强推进贸易由大到强转变。与此同时,《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强化“四种意识”、推动“四个提高”、促进“四个优化”、加强“六个协调”、实施“八个举措”的44468 工程。强化“四种意识”,就是着力强化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推动“四个提高”,就是提高我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中介组织的协调能力,提高中国政府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能力;促进“四个优化”,就是优化主体结构、商品结构、市场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加强“六个协调”,就是出口和进口协调发展,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外贸和外资、外经协调发展,外贸和内贸协调发展,多种所有制主体协调发展,东部和中西部协调发展;实施“八个举措”,积极扩大进口,打造商务平台,建立出口基地,提升商品质量,拓展新兴市场,提升加工贸易,扶持服务贸易,发展“走出去”带动贸易。“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优化外贸“两个布局”、推进外贸“三项建设”的外贸工作重点。优化外贸“两个布局”,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和优化国内区域布局;推进外贸“三项建设”,推进外贸生产基地建设,推进贸易平台建设,推进国际营销网络建设。
宏观上,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且国内外著名机构,甚至连美国都承认,我国经济将很快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且我们自身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伟大复兴,再次崛起为世界第一大国,我国外贸也必将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赶超美国。
微观上,从GDP 贡献率看,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长期以来一直是投资排第一位,消费第二位,而贸易仅居第三。20 世纪80年代,消费曾经一度领先,2012年消费对GDP 贡献率再次超过投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消费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为37.3%,投资的贡献率是54.8%,净出口的贡献率是7.9%。它们分别拉动GDP 增长3.9、5.6 和0.8 个百分点。而在2009年,消费、投资、出口各拉动GDP 增长4.6、8、-3.9 个百分点。2011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54.2%,最终消费贡献率为51.6%,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5.8%。2012年净出口对GDP 增长贡献率也为负值,外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下降。贸易在国家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远远小于投资和消费,这与我国第一贸易大国地位严重不符;从外贸依存度看,加入世贸组织以前大都徘徊在40%以下,入世以后最高是65.17%,2009年因国际金融危机又剧降为44.24%。而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起飞阶段时外贸依存度超过100%甚至200%,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因为外贸依存度过高而产生问题,所以外贸亟须继续快速发展;从外贸占世界份额看,目前我国贸易仅占全球贸易份额的10%左右,人均外贸份额更是少得可怜。英国1820年的出口占全球20%,美国1947年占全球32.5%,德国和日本都曾占到10%以上。可见,我国外贸占世界份额比例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至少应该从10%提高到20%甚至30%。因为,这样我国的人均外贸份额才能赶上昔日的贸易大国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只有我国人口约占世界的20%,美国占4.5%,德国占1.2%,日本占1.8%。我国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人均外贸份额十分悬殊;从出口产出率看,我国制造业产出占全球20%,但出口才占10%,说明我国出口比重偏低,还有很多产品没有走出去。可见,外贸依存度高不是问题,不高反而是造成我国经济不景气的罪魁祸首。因此说,我国外贸好日子并没有到头,发展前景仍然广阔,应该充分挖潜提升,继续扩大出口贸易。
商务部作为我国主管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组成部门,必须加强组织建设,特别是党建工作,实现党对商务事业的绝对领导,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形成系统合力,从而真正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第一,在国家部门层面,构建大商务发展监管调控格局。借鉴美国管理经贸工作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加快推进经济管理部门和推进市场监管部门的大部制改革,进一步理顺行政体制,确保商务发展的定力。特别是理顺商务部与外交部的经济外交工作关系,理顺与发改委、农业部、工信部、央行、国资委等部门的经济宏观调控关系,理顺与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海事局、海监等部门的市场监管关系,理顺与贸促会等部门的贸易促进工作关系,提高市场监管综合成效,搞活市场,服务所有产业,保障公平贸易,促进进出口、消费、企业发展。第二,在自身系统内,早日实现国家与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行政序列的统一。国家建立商务部,省级地区建立商务厅,市县建立商务局,考虑建立一支全国性的商务执法队伍。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的重要性使“销售决定生产”或者说“消费决定生产”成为现实。而商务系统正是直接面向流通、销售和消费。因此,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环境下,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在销售与市场流通方面的问题和所需要的促进服务与管理都是商务部门应有职能。第三,在党的建设方面,商务部应建立全国商务系统党的建设工作小组。这样才能综合抓、抓综合,才能指导全国各地的商务主管部门、开发区、三资企业等服务对象的党建工作;这样才能具体抓、抓具体、抓出成效,以党建带动商务事业发展。
在“十八大”报告中,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商务工作既要提升贸易,也要促进消费。而消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民收入,只有人均收入提高了,消费意愿才能与消费行动吻合,才能最终繁荣市场。只有人均收入提高了,形成几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才能使我国有效地转变成为一个消费社会,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因此,推进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一方面促进消费,另一方面促进国民收入增加也应成为商务工作目标之一。商务工作和收入倍增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推进我国建成全民小康社会。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商务发展,对外要提升我国国际经济地位和国际话语权、决定权;对内要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商务发展要为增加就业,增加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目标服务,要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服务,要为美丽中国、幸福中国建设服务。
笔者认为中国新一轮30年改革开放必须设定目标,而不应再摸着石头过河,应该坐船过河或者造桥过河。而船和桥就是各种政策及项目,河对岸就是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正是我国新一轮30年改革开放的核心。商务工作首先能够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但是人民币国际化反过来保障商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对国家而言,人民币成为一种完全可兑换的、国际化的货币,将使我国获得铸币税,降低政府借债成本,降低企业外汇风险,降低中国管理本国美元外汇储备难度。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推进人民币理性国际化,加快推进世界经贸交往迎来人民币时刻、人民币时代。首先,要继续推动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使用。2008年以来,人民银行与俄罗斯、蒙古、越南、缅甸等周边8 国签定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相继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金砖五国签署本币互换和授信协议,涉及贸易融资等多个领域。2008年至今,货币互换规模总计高达2.12 万亿元人民币。人民币逐步强势,逐渐为各国企业所接受。2011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2.08 万亿元,同比增长3.1 倍。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使得中国企业在进口中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数量远大于出口,随着人民币与美元汇率逐渐稳定,贸易项下进出口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更趋平衡。其次,要坚决推行援外结算人民币化。作为一种市场化活动,中日贸易已经于2012年6月1日起全面绕开美元进行货币直兑。援外作为一种非市场化的政府行为,应使用坚挺稳定的人民币,从而继续推动扩大人民币结算范围,提升人民币币缘和影响力。因为,推行援外结算人民币化,同人民币日元直接可兑换一样,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有利于国际金融改革和区域金融稳定,有利于贸易发展和双方投资。
一是自由贸易区优先工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红利效应已经逐渐减弱,必须考虑世贸组织以外的国际经贸发展体制机制。而自由贸易区更有利于谈判协商,能更好更快地解决贸易纠纷,更有利于双多边投资贸易便利化。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自由贸易区,并以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为参照系,以法律制度建设为唯一准绳,以多余外汇、自由贸易园区和境外经贸区为辅助手段,以自由贸易区四大圈层为战略抓手,最终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贸区。第一圈层就是配合国家统一战略,建立两岸三地大中华自由贸易区。第二圈层就是继续贯彻实施睦邻友好政策,建立中国与周边国家自由贸易走廊。第三圈层就是对抗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建立亚太自由贸易海陆平原。第四圈层就是以中非、中俄、中德、中国-巴西自由贸易区为新突破,建立中国与全球战略合作伙伴的自由贸易网络。二是对外援助扩容增效工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制造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完全可以利用卖不出去的产品、多余外汇储备加大对外援助力度,一方面破解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提升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不仅用财政手段,而且用金融手段加大工作力度,提升援助成效。例如,建立中国对外援助银行,建立中国对外援助基金,建立中国援外保险体系,建立多余外汇援外战略机制,建立中外合资或合作金融机构。三是进口扩大工程。发挥进口对调整结构的支持作用,落实加强进口促进外贸平衡发展的意见,完善相关政策,调整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加强进口公共服务和促进平台建设,同时要利用好保税区、保税港区等在保税、仓储、物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科学利用多余外汇,例如实施外汇委托贷款,扩大能源资源、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有需求的消费品进口,同时加大知识产权贸易,引进我们需要的高级人才。四是服务贸易提升工程。借鉴广交会发展经验,加快建设和提升中国(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等平台,稳步发展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拓展技术、文化、软件等新领域;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打造服务外包城市集群和服务外包产业带;稳步扩大旅游、运输及商业服务等传统领域进口,积极扩大专有权使用和特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口,有序增加通信、金融、保险等服务进口;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研究制定新一轮服务外包促进政策。五是电子商务普及工程。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监控,保证网络销售产品质量,严格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加强电子商务领域的反垄断,建立起竞争有序的电子商务产业格局;普及电子商务,加快产品流通,促进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推进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提高电子商务的易用性、便利性、安全性,进一步推广电子商务。六是流通产业革命工程。发动一场流动性革命,实现人才、资金、物资、信息的科学流动,从而提升流通速度和效益,规避风险化解风险控制风险。从优化流通企业结构来说,拓宽小型微型流通企业融资渠道,建立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扩大商圈融资覆盖面,推进商业保理试点。建设中小商贸企业服务体系,支持流通企业兼并重组。鼓励流通企业跨区域拓展连锁经营网络。从创新流通方式来说,建立和优化一批跨区域农产品流通链条,全面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产销衔接模式,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培育若干集散地和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行电子结算,探索拍卖交易,建设全国农产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创新生产资料和工业消费品流通方式,鼓励流通企业拓展设计、展示、配送、分销等业务。要推动国内品牌平等进入大型商场、购物中心和连锁超市,推动形成更加合理的流通发展格局。从推进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来说,引导大城市有序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制定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和主要商业功能区建设方案,制定政府鼓励的流通设施目录,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现代流通综合试点。七是消费促进工程。一要引导热点消费。研究实施信用消费促进政策,重点带动家电、家居、汽车等耐用品消费。扩大品牌消费,发展专卖店、折扣店等业态。规范发展网络消费,制定第三方平台交易、经营者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二要倡导绿色循环消费。推进建立碳配额许可交易制度,严格控制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碳排放。加快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建设回收利用示范基地。推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升级,加快淘汰老旧汽车,构建二手车流通网络。扩大流通领域节能环保“百城千店”试点范围,增加节能环保产品销售。推进绿色饭店建设。三要提升便利消费。加强城市社区商业的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加快建立“一刻钟便民消费圈”,打造城市商业中心和特色街区。四要保障安全消费。加大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力度。加强流通环节食品药品安全管理,2013年要力争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覆盖所有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中药材追溯体系覆盖全国主要交易市场所在地,做好生猪屠宰、酒类流通等行业管理。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八是市场监控服务工程。首先,加强国内监管部门合作。商务部要加强与发改委、财政、海关、工商、质检、口岸、边防、海事等市场监管部门沟通协调,提高城乡市场监测智能化水平,加强产销对接、跨区调运、储备吞吐和进出口调剂,及时平抑市场异常波动。落实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管理办法,适当扩大肉类、食糖和边销茶等储备规模。推进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争覆盖全部地级市和30%的县。依法做好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工作,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其次,加强与贸易伙伴协作。针对各国法律法规不同的情况,在产品质量监管、原产地证明、检验检疫等领域探讨标准和程序的衔接。坚持遵循国际规则,以中国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以中国在国际协定中的承诺为指导,推动跨国贸易的全流程监管协作。与出口国合作,建立产品的标准化分类和责任追溯制度,为消费者的消费提供质量保证。第三,妥善应对经贸摩擦。增强摩擦应对的灵活性和主动性。要重视发挥行业协调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积极开展业界交流与游说。推动建立贸易摩擦应对协调机制。各地要加大对本地区企业应对摩擦的协调指导力度,遵守世贸规则,对新出台的措施要开展合规性审查。依法实施贸易救济。加强贸易救济与产业政策的衔接,重点关注基础性、支柱性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敏感产业。完善贸易救济制度,依业界申请及时立案,维护产业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