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仁
区域教育战略规划在教育发展中发挥着战略与规划的双重指导作用。一个有效的教育战略规划总是沿着一定的价值路线,解决面临的问题,完成其固有使命。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区域教育战略规划的价值逻辑,研究区域教育战略规划在哪些维度实践“教育改革与发展”这一重大主题,破解教育难题,推进深度变革,从而探索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区域教育战略规划是一种工具类构架,肩负着衔接国家战略目标与区域发展需求的使命。[1]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战略规划对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引领和管控作用,将战略研究与规划制订有机结合起来,以人为建构的政策和制度把握未来发展的形势。区域教育战略规划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国家的宏观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进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空间细化与具体落实,也在于能够因地制宜地解决当地教育问题,通过强化对所属各市域和学校的教育发展规划的指导,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急剧变化的教育现实。区域教育战略规划不仅在宏观上和国家整体教育发展息息相关,而且还涵盖了经济区域化背景下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和利益关切。区域教育战略规划必须承担起“承上启下”的重任,实施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与自下而上的实践驱动有效结合的发展路径。
区域教育战略规划是一种开放性探索,承载着正视问题、推进改革、发展教育的事业精神。区域教育战略规划的根本价值诉求,是通过合理、必要和恰当的制度供给,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组织状态和制度保障。而在研制过程中,必须体现教育决策需要,触及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必须重视目标的可行性和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遵循态势导向、实情约束原则,因时、因地、因势创造性地开拓区域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唯有尊重规律、正视问题,创新思路、顺应趋势的教育战略规划,才能成为政府行使职能权利、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的有效杠杆,才能真正发挥战略规划在推动区域教育发展和进步方面的巨大力量。
区域教育战略规划是一种协作式创新,肩负着区域教育的战略设计和构建多元支撑体系的使命。教育固然有其自身运行的逻辑,但它只能在更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多重逻辑体系中,才能找到教育自身前行的理路和可释放的空间。区域教育战略规划不能就教育谈教育,它必须跳出教育现象或问题之外,深植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整体脉络当中,与社会领域之内的其他变革紧密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区域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必须突破体制性障碍,破除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加强纵向体系之间以及横向部门之间的协作与交流;[2]把协同主义作为一个基本原则,整合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机制,进一步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进一步消除阻碍创新的不利因素,为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和土壤。
区域教育战略规划把当代教育问题置于宏观的历史与社会视野中,从政治、经济、教育多个视角切入,设定区域教育规划的发展性和战略性的多元评判标准,为人们深刻理解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提供多元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教育追求的价值中轴是释放个人自由发展的空间。作为培养人的活动过程,秉承时代精神,关注人的需要和价值,是教育实现这一过程的最佳方式。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直接指向人的认知发展、技能获得以及丰富的生活。具体来说,基础教育主要是培养认知及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侧重培养人的生产性、服务性技能,高等教育则是培养具有雄厚通识基础的专业性人才。各级各类教育各有不同定向,但追求卓越的终极目标是不变的。因此,质量的作用至为关键。正如洪堡所言,教育使人“达到个人天赋完全的发展,最终融合为一个整体”。[3]这种整体发展关键在于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创新,实现教育质量的高端跃进。这就要求我们追寻现代教育存在着的内在普遍原则来系统设计教育发展方向,以优质和卓越为宗旨,以保障公民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为目标,实现区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区域教育战略规划系统设计了区域教育发展的实现方式,它凭借规划约束机制、规划激励机制和承诺、授权等途径成为推进区域内教育发展和实现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从顶层设计保证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以构建区域教育竞争力。
政治追求的价值中轴是彰显正义的公平。[4]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不仅是教育发展的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底线。以公平为导向,保障公民教育权力,成为教育普遍的价值目标。为此,区域教育战略规划应秉持以下理念:一是包容教育的理念,即强调教育服务的全面性,强调教育普惠和社会公平,主张受教育权是每个人都应平等享有的权利,努力实现人人平等的受教育权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之于社会公正的一种伦理诉求。[5]二是均衡发展的理念,即区域教育要坚持适度倾斜,弱势补偿的原则,以实现从低水平非均衡向高水平均衡的跨跃;坚持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并举,以完善区域教育体系,缩小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实现优质均衡发展,保障每个公民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伴随着教育民主化思潮的发展,众多的国家均把发展教育公正与满足学习权利作为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让更多的人接受优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
经济追求的价值中轴是资源配置的效益。特别是在区域教育投入逐年增长的当下,如何提高教育的效益业已成为区域教育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教育效益是一个教育经济学概念,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对社会产生的效果和利益;二是指教育投入消耗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就教育战略规划而言,提高区域教育效益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加强教育规划的区域对应性,综合把握教育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全面关系,把保障教育投入作为提高教育效益的基础,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投资内容的多样化,鼓励政府、社会捐赠以及个人等对教育的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等的投入。二是提高教育产出的社会适应性,即教育成果必须符合社会需要,这是教育效益的目标指向,如果教育产出不符合社会需求,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即使教育效率很高也不可能产生效益。三是发挥制度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有效性,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资源投入与分配方面,而对制度效益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然而,制度是教育资源配置的根本性因素之一。制度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具有维护教育的使命,降低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交易费用,约束教育资源配置中权力的分配和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作用。
我国正进入区域教育战略与规划的创新活跃期。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越来越依赖战略规划的引领作用,从宏观的教育行政到微观的学校管理,都需要通过战略规划来提升教育发展的方向性、科学性与针对性。面对区域教育改革、教育内涵发展和教育公平等日益迫切的现实需求,必须整体提升教育战略规划的质量和水平,在发展路径、发展目标、规划理念和方法等方面实现创新。
坚持走有差别的多样化发展道路是成功区域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区域教育战略规划而言,就是要体现区域本位的发展要求,不能盲目追求“普适性”的发展模式。由于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仍不均衡,不同区域教育发展的主导性任务和战略定位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城市、不同区域,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也有较大差异。区域教育规划的研制要对教育发展的主导性任务和战略定位进行分析,对区域教育发展状态进行分类,明晰发展重心,使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战略定位服从于区域教育发展的现实。[6]如对于贫困地区,应首先解决居民迅速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和这些地区教育质量普遍不高且质量提升缓慢的矛盾,重点是关注教育质量巩固普及成果;而对于优质教育资源集聚的大中城市,其战略重点是谋划教育特色发展的教育资源优势,通过评价制度重构,超越攀比性规划、趋同性规划,实现特色发展。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7]教育实践也是以过程的方式存在的,并充满无数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传统的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静态规划方式已然落后于教育发展变化的速度和时效性。当前也不存在一种战略规划,其宗旨、目标、途径、措施可以做到“以不变的计划应万变的实践”,战略规划只提供了一种某种情境下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现实问题的可能性,不可能代替鲜活的教育实践本身。区域教育战略规划作为整个区域教育治理方式的顶层设计,本质上是在区域教育改进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基于变革与发展的蓝图,应加强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目标和规划理念、思路的把握,在政治、经济、教育三重价值维度上,需要以教育逻辑为中心协调教育质量、教育均衡、教育效益三重逻辑关系,综合不同维度以拓展区域教育的立体发展空间,引导区域教育沿着“公平”“优质”和“效益”的方向发展。
区域与国家是“点”与“面”的关系,区域教育战略规划研制的基点和出发点是“教育区域自身意义上的教育区域构成要素和作为国民教育意义上教育区域构成要素”[8],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教育战略设计,最终实现国家教育事业的良性运作。区域教育战略规划不但直接关系到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也直接关系到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区域教育战略规划的形成,一方面强调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另一方面强调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自下而上的实践推进。作为一个包容性的、带有改革趋向的规划,区域教育战略规划应在一定范畴内,在“国家一盘棋”统筹下,依据实际开展多样化选择和多模式探索。坚持“思维全局化、行动本土化”原则,处理好发展进程中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既强化自主发展能力又增强区域发展活力,既提高效度又能保持区域教育系统的特色,要深化实化区域教育规划的成功经验,提炼发展模式,并努力推进国家规划体制的深层次改革。
从发展趋势看,未来区域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研制,要一如既往的突出全面系统的现状研究、科学合理的比较研究以及基于趋势、规律的对策研究,更要关注在新的社会背景和多元的社会环境驱动下引入新的理论与方法。目前全球进入转型时代,而转型过程中最显著的将是结构的调整,因此加强结构分析,重新认识经济结构调整对未来教育的需求,重新探索不同的教育要素组合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影响,按照新的价值导向加以引导将成为区域教育战略规划的关键。同时,全球化时代和城市化进程使区域成为流动的空间,从而有可能带来崭新的教育问题和资源配置形态,加强对区域范围内流动因素的分析,把握人口流动、资源流动对教育结构规模的影响将是一个新的课题。另外,在经济区域化背景下,运用区位选择理论、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学校布局、教育结构和教育投资的区位选择,运用空间动力扩散理论研究教育集聚、扩散和不同层次教育中心的形成,运用区域增长理论研究区域教育系统的发展模式、管理机制、调控路径等也成为未来区域教育战略规划的必然选择。
总之,由于区域教育的综合性、复杂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区域教育战略规划面临严峻挑战。人们在反思应该如何改进战略规划体系的问题时,其首要前提就是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区域教育战略规划的维度和成效,在明确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区域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工作,在创新中加强和完善区域教育战略规划体系。
[1]刘国瑞,王少媛.区域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使命与创新[J].辽宁教育研究,2008,(4).
[2]张德祥.体制转轨背景下省域教育发展战略规划面临的挑战与创新[J].辽宁教育研究,2007,(9).
[3]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北京: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1998,44.
[4]刘猛.论中国教育改革的三重逻辑[J].当代教育科学,2012,(4).
[5]傅金兰.教育公正:一种必要的教育关.当代教育科学,2011,(1).
[6]秦玉友.在发展浪潮视域下明晰发展重心[N].中国教育报,2012-10-1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0.
[8]焦凤君.区域教育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