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盛
(1.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中国有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完全有理由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备受关注的一“元”。“让世界接受中国”,不仅仅是让世界接受我国的产品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让世界接受我们的文化,文化才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华侨华人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们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的最好使者。以前,华侨居留国外,通常把家眷留在国内,一般都存在“过客”心态。他们身居异域,心寄家园;一旦年老,便思回籍安居,“落叶归根”,这些华侨先辈们无论在生活习惯还是为人处事上都严格按照在国内时养成的习惯。现代的青年华侨华人虽然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但是由于国籍身份的转化和民族认同的淡化,使之与祖国的关系渐疏渐远。如果再错过这一代的寻根教育,那么他们就会彻底被居住国同化,他们的后代也将成为地地道道“流淌着华族血液,却没华族灵魂”的外国人。
武术,曾经被称为“国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把中华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气质铸入其中;它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对华侨华人大学生进行武术教育,不仅可以使武术文化在华族得到传承,又可利用他们居住地的身份,使武术得以更好地向世界传播。同时,高校也可以利用一些华侨华人学生对中华武术的喜爱来培养他们学习华文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和技术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并提升民族意识。因此,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与运动技能相契合的产物,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高武术教育在高校华侨华人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是21世纪“留根工程”和“大华文教育”的迫切需要。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武术随着祖国的快速崛起而获得较大发展。然而,针对华侨华人的武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提供优良、适宜的华侨华人学生教育已成为相关高校所面临的问题。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针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华文教育政策,把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进行传播,同时,作为实施华侨华人教育的相关高校,要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积极拓展华侨华人学生受教育范围,尤其是加大武术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项目的教育力度,尝试对非体育专业的华侨华人学生也开设武术课,使武术教育成为与外语、历史、体育等学科相并列的一门独立课程。
当代华侨华人青年在国外多是通过长辈们讲述的武侠故事以及李小龙、成龙等影星的功夫电影认识武术,通过金庸、梁羽生等作家们的武侠小说了解武术的。毋庸置疑,这些媒介传播的武术文化及其技法都具有明显的偏颇性。当在国外耳睹目染了这种武术文化思想的华侨华人青年进入祖籍国高校接受“国术”教育时,发现有的只是枯燥的弓步、马步练习和广播体操似的武术套路,接受的武术教育与曾经想象中武术的模样相去甚远,难免会挫伤他们学习武术的热情。为留住华侨华人同学们对武术热情,培养他们对武术文化的更大兴趣,学校对刚入校的华侨华人新生实施武术文化知识的宣传尤为重要。通过武术知识讲座、分发武术宣传册、组织武术专业或者武术协会的同学进行武术表演等活动促进华侨华人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在中文基础科目的教学中应适当添加与武术文化相关的内容,在历史学教学中增添武术史的部分内容等。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和教学,使华侨华人学生对中华武术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然后再进一步培养他们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传统武术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经1983~1986年的武术普查统计,我国仅“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传统拳种就129种。纷杂的拳种给传统武术的教学增加难度。另外,在历代传承过程中,传统武术难免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参杂一些非科学化理论在内。这些封建思想与非科学理论也为华侨华人大学生实施传统武术教育带来一些困难。各个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师资、地缘等情况选择较为擅长的一个拳种进行教学,如北京体育大学的查拳,上海体育学院的华拳,华侨大学的南少林拳术,暨南大学的咏春拳,天津体院的拦手拳等等。另外,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犹如我国的古典文学和神话传说,它们远非人们所认为的那样荒诞不经,而是拥有深刻的寓意和极高的价值。
教师是教学质量能否保证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武术教学中更是如此。武术文化的深邃性与技术动作的繁杂性决定了武术这个项目不可能无师自通。尤其是针对武术文化知识技能基础较为薄弱的华侨华人学生,更需要有雄厚的武术师资力量来完成对这些特殊学生的教学任务。如果武术教师没有较深的文化基础,而仅仅只会某个(些)传统套路,是远远不能胜任武术教学的。另外,华侨华人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在不同的居住国接受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武术教师除了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强硬的武术技术功底外,还必须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又能针对不同身体素质和基础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
教材是开展教育的主要媒介,优秀的教材可以起到加速教育过程和提高教育效果的作用。迄今还没有一本针对国内高校华侨华人武术教育的正式教材出版。适宜教材的匮乏已严重阻碍了高校对华侨华人学生武术教育的开展。高等学校是产生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教材的编写因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根据华侨华人学生的华文知识与武术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编写的武术教材首先要通俗易懂,实事求是;对于技术动作的讲解一定要详尽,不能一带而过,稍复杂的动作应多辅以直观的图像,以便学生理解与模仿,对于整个套路的教学,除书中详细的图例与讲解外,还应配以录像光盘同时发行;其次,要在保留传统武术文化的基础上强化教材的趣味性和科学性,譬如可以把枯燥的马步、弓步、踢腿等基本功练习编成一套武术操;把醉拳、猴拳等传统套路里的经典动作穿插到基本功练习里面,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在书中还应适当增加一些像戚继光、霍元甲、大刀王武等武术家们的英勇故事,以增强华侨华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学习武术的热情。
武术文化的深邃性决定了学习武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对于武术基础较为薄弱的华侨华人学生,一味地效仿传统武术的教学方式是肯定行不通的。针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武术教学,要结合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把课堂武术教学作为“师傅领进门”的过程,课上应教易于掌握的功法和简单的套路,培养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课下独立练习的能力,同时,还应成立专门针对华侨华人学生的武术协会,安排经验丰富的武术教师给予理论和技术的辅导,为他们获得更多的武术知识技能提供条件,另外,鼓励华侨华人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武术活动。如介绍他们参加学校周边社区晨练武术组织,组织他们进行武术寻根游等,通过一系列活动,促使这些生在国外、长在国外的炎黄子孙加深对武术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武术修养和武术技能。
大华文教育的核心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华侨华人作为中华民族向海外延伸的部分,在传播与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认为高校应把华侨华人学生的武术教育作为华文教育的一个特色渠道,从政策、师资、教材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逐步形成大华文教育下的一个以武术为载体的华文教育体系,使更多的中华文化注入华侨华人的血脉,并通过他们的“特殊身份”,向世界辐射中华文明。
[1]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编著.华侨华人概述[M].北京:九洲出版社,2005.
[2]龙超凡.华侨大学突出特色做强做大华文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9-7-9(1).
[3]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编著.华侨华人概述[M].北京:九洲出版社,2005.
[4]施宝霖.华侨与武术 福建史志[M].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社,1993.
[5]杨向东,钟嘉奎,张雪梅,等.对日本体育文化的贡献[J].体育文化导刊,2006,(9).
[6]崔乐泉.中国体育通史(第四卷)[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