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宁 聂欢欢
(1.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0135;2.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100044)
网络互助旅游安全问题主要集中于网络环境下旅游者在互助旅游过程中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心理安全。网络互助游需要较长的网上前期“预热”阶段,此阶段属于虚拟交往,信息往往缺乏真实性。随着网友相互熟悉之后,确定旅游行程并展开互助旅游活动,这一阶段属于互助游阶段。本文将网络互助旅游安全定义为:在网络环境下,互助游客从准备到开展互助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和心理安全。即在网络互助旅游过程中,互助旅游者的人身不受伤害,财产不受损失,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中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受外来的骚扰和威胁,精神不遭受损害性冲击。
虚拟社区歪曲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互助游客从虚拟的交往社区走向现实社会,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包括心理过程的转变,而随着对网友的渐渐了解,互助游的其他动机便显露出来:寻富、寻贵或者寻求一段网络恋情,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引狼入室”的惨剧。
网络诚信得不到保障:网络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网络互助游健康发展的首要瓶颈,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本身存在的诚信缺失则成为人们进入网络互助游的第一道门槛。其引发的安全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互助游客与网友进行协商,订立旅游行程计划都是在网上完成,有时是口头协议或默认的心理契约,无法避免临时毁约现象发生;第二,互助旅游的特点是通过网络结识异地网友相互帮助,互访互游,但缺点是一方为对方提供便利后,无法保证得到对方相应的回报;第三,社会诚信缺失,互助游游客担心接到的是一张“盗窃邀请卡”,而对于旅游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也无法保证“地主”敢于承担责任或提供必要的帮助。此外,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对方的健康状况和患病史一般无从得知,这是潜在的安全风险。这些都是造成人们对互助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方式还处于观望状态的原因之一。
个人隐私得不到保障:互联网固有的资源共享性使个人隐私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频频有新闻报道网络上个人信息的泄露导致垃圾短信、电话、电子邮件的骚扰影响个人正常学习生活甚至引发严重的伤害事件。而且大部分互助旅游则要求将“驴友”们的个人信息发布于网络上,不但包括个人的身高、体重、性别、年龄、相貌等一般性的个人隐私信息甚至到个人的职业状况、联系方式、通信内容以及个人证件号码、房产家居等各类敏感信息,但是却没有提供相应的隐私保护措施,以至于给一些网络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网络中介服务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的互助游网站数量较少,管理不成熟。目前正规的互助游网站有仲一互助游、好客网、中国互助旅游网和17q5.com 为数不多几家。除了仲一互助网由国内互助游创始人仲一在2006年创办,时间比较长,管理比较成熟以外,其他网站多在2009年之后才开始运行。其他一些网站如野游网、游多多、磨坊论坛、中华户外网等,仅仅是开设了互助游的相关页面,还有一些社交网站如校内网、开心网、QQ群中也仅仅是加入了与互助旅游相关的主题。而这些网站满足不了互助旅游市场的需求,导致了一些不正规论坛的出现,给互助游的安全埋下隐患;二是互助游中介服务网站运营不当。首先,旅游活动本身具有双重性质,是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结合。从目前情况来看,作为交流平台的互助游网站,大多是按其社会属性来运作的。由私人资源运行和维护,不纯在盈利行为,导致网站管理松散和资金缺乏,日常运营举步维艰。其次,由于互助游中介服务网站的非盈利运营方式,网站运行者和“驴友”之间的关系靠互助游客的兴趣和热情维系,“驴友”之间的互助游活动靠网友间的信任来维系,不存在利益服务关系,也不存在契约关系。因为不签订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一旦彼此之间的“感情”破裂,权利义务关系无法明确,安全性问题就突显。
目前,很多互助游借助网络来召集“驴友”,确定互助游路线。只要有兴趣者通过网络皆可报名,费用实行AA 制。但互助游网站一般是非盈利的自发形成,且没在工商部门登记,所以在互助游中一旦产生纠纷,工商行政部门和消费者协会都无法受理,导致“驴友”投诉无门。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对互助游的监管缺失或不到位,使行政管理机制和法律调控功能与互助游的市场运作之间未形成良性互动,导致诸多负面效应,并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对互助游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使政府监管出现“空心化”现象。
我国目前没有一部专门针对网络互助旅游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旅游者的权益。虽然我国互助旅游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但随着规模的扩大,难免会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相比较于传统的旅行方式若网络互助游客之间发生纠纷或人身伤害更是投诉无门。找不到可以依据的法律条款来处理此类问题。因此,互助游存在较大安全风险。
1. 建立安全性较高的“驴友”档案库
建立全国性的“驴友”档案库,级别化管理个人档案,添加评价功能,举行类似活动时,为游客提供安全的网络人脉信息。此外,随着网络互助旅游的发展,旅行社的业务将会受到冲击。为了避免其中介功能的逐渐淡化,也为了提高互助游的安全性,可吸收各地信誉良好的旅行社加入网友档案库,旅行社还可以会员单位的形式加入旅行社,会员可成立专门的部门来经营互助旅游业务,游客须先向旅行社提出会员申请,并交纳证明材料、费用和保证金。经核实批准后,旅行社将他们的互助意愿在网络上公布,降低安全风险,提供相对准确、可信赖的个人信息。
2. 建立“互助游资格证书”考试制度
目前,互助游的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是一些互助游网站,对互助游“地主”身份的认证有两种形式:一是网络实名认证,二是网络自我认证。这两种方式都是虚拟认证方式,不能保证其安全性。所以,笔者认为应引入第三种认证方式:“互助游资格证书”。具体来说,旅游局可实行“互助游资格考试”制度,有互助旅游兴趣的游客需要参加考试,考试合格者颁发“资格证书”。考试科目涉及所在地旅游景点基本知识、安全事故基本知识、道德品德考核等。参加互助游的游客需要先互相认证此资格证书后,才准以进行互助互换旅游活动。
3. 加强实名制社交网站的推广
如“人人网”是中国最大实名制SNS 社交网站。在这里,大学生实名注册比例较高,基本信息如姓名、所在学校、朋友圈子以及旅游经历等大多是真实的。就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而言,在这里容易找到年龄相仿、兴趣相投、身份相同和可信度高的大学生。他们通过网络交流,在假期互助出游,低消费交友。提高安全保障。
1. 增强传统旅游网站的中介作用
目前,互助游活动的开展多借助网站的中介作用。然而,国内互助游网站的运行并不完善。若能将传统旅游网站作为互助旅游的交流平台,将对互助旅游的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首先,选择信誉度好,管理规范,信息资源丰富的传统旅游网站,如在携程旅游网,中国通用旅游网、e 龙旅行网等网站上开设专门针对互助旅游的页面,为互助游爱好者提供付费服务。
2. 网络互助游合同机制
建立网络互助游合同机制是指在开展互助旅游活动的过程中,互助游的参与主体之间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经过双方协商并完全同意的合同来明确各方的责任。我国互助游起步晚,处于自发阶段、互助旅游活动完全是个人行为,因此,应制定正规的合同来规范互助双方的行为。互助游客之间可以就旅游过程中的具体细节,财产风险等签订合同,同时,需要说明在意外情况下,双方应承担的责任。
3. 完善网络互助游网站个人隐私保护机制
保障网络互助游安全性的最好办法是实行实名制,然而实名制和隐私保护等问题之间会存在矛盾。比如网络服务方对用户个人信息,隐私信息的泄露和侵犯,实名制给经营主体带来成本增加等问题,这些都是实名制带来的“副作用”。一方面,互助游网站服务方需要发布相关的隐私权声明,同时隐私权声明要不断更新保证其时效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建立并完善监管及鼓励机制,比如,建立由政府监管的第三方机构对网络互助游双方统一认证身份;在网络使用费用、税收、补贴等方面给予实名制者更多优惠等。
1. 规范互助游网站建设
要加快中国互助游产业链服务体系。配套和完善,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旅游环境。首先,应加强互助游网站的规范和管理。目前,网上有许多已注册或没有注册的兴趣俱乐部或论坛等,策划的活动有的出于兴趣,有的则为了盈利,整个市场相对比较混乱,亟待进一步规范;加之国内运营比较规范并且规模比较大的互助旅游网站非常少,也急需建立一些相对管理先进、认证办法完善并能得到政府部门监管的门户网站。
2. 加强网络互助游的相关立法
互助旅游虽属个人行为,但也应该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目前,很多互助游网站都有关于互助旅游的免责声明,称“凡参加者均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如在活动中发生人身损害,由受害人依据法律规定解决。然而,法律专家认为,事前的免责条款的确具有提醒和警示效力,但“驴友”与’地主”之间并不存在服务和依附关系,他们只能算是存在互助约定,免责条款没有法律效力。因此,这些所谓的“免责声明”并不能完全免责,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互助游游客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