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原因及优化对策

2013-03-27 16:47:54刘聚全
对外经贸 2013年6期
关键词:皖江第三产业产业结构

赵 梦 刘聚全

(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引言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分工与合作日益深化,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作用也尤为凸显。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一直都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近年来面临我国沿海城市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要素紧缺、市场趋于饱和的严峻形势,我国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呈现出由这三个三角区向三个泛三角区域的转移趋势。其中长三角地区即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东南部等地主要向苏北、安徽省和江西省转移。2010年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此规划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安徽省可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打造新的增长极。在此政策的推动下,产业转移必将为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安徽省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以来,安徽省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23.8%增长率。产业总体增长较快,其中第二产业发展迅速,2011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47%,工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第一产业占GDP 的比重为13.17%,与全国相比高出3.17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远低于全国水平,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现象。尤其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安徽省产业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产业结构的低层级化已经严重制约到安徽省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产业结构的整体层级较低

一是产业的技术水平不高。2011年,安徽省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1%,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0.59%;第二产业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81.84%;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很大,不及全国水平的一半,仅为44.64%。二是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虽然自2011年以后安徽省高耗能行业增速明显放缓,但是比重仍然较大,这对全省新型工业化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三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且发展较不平衡。按照产业结构演变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重心应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但是安徽省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占全省GDP 比重从2007年37.9%连续下滑到2011年32.52%。同时,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尚欠合理,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房地产业、教育等传统产业产值占53.4%,传统产业比重仍然偏大。

(二)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行业竞争力较弱

安徽省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比较缓慢,而且集群内企业间的构成不够合理。安徽省的龙头企业大多与本地的中小企业没有业务联系,配套产业目前不能满足买方需求,这就造成了整个链条的断裂,从而影响整个工业的发展。与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比较,目前产业弱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分工程度有限,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关系,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优势不明显,缺少龙头企业,无法起到带头促进作用;二是集群内企业间关联程度较低,各自为战,缺少较为完善的分工合作体系,从而缺乏整体竞争力;三是产业集聚地的配套措施不完善并且缺少相应的政策体系来支持产业集群化,同时产业集群的治理模式也存在一定问题。

三、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要素禀赋差异的影响

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可知经济增长受以下几方面的制约:资源约束。包括自然条件、劳动力素质、资本数额等方面;技术约束。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生产效率;体制约束。体制规定了人们的劳动方式、劳动组织、物质和商品流通、收入分配等内容,规定了人们经济行为的边界。而资本、知识、技术、企业家才能等都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更为突出。安徽省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但是自然资源利用率不高,劳动力流失严重,资金、技术、企业家等重要资源不足,第三产缺乏相应的高素质人才,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业上,导致第三产业对外竞争力弱,农村第三产业严重滞后,致使安徽省产业整体缺乏创新,产业结构优化速度慢。

(二)产业政策的影响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产业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由于诸多原因,安徽省在产业政策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误,在产业结构上体现为难以形成优势产业,没有发挥出安徽省的优势。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集中发展重工业,致使安徽省第二产业畸形,第一产业停滞,第三产业萎缩。片面的脱离实际生产力水平和抑制人们需求的产业发展道路,对后来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表现为重工业的发展无法带动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重工业间难以形成产业群,对外缺乏竞争力;各产业政策有差别,加大了就业结构的失衡。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自实施“十二五”规划以来,虽然安徽省的高新科技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主导力不强,缺少龙头企业,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主要原因。省内企业群体之间竞争多,相互联系配合少;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企业研发投入较少,企业主要从事组装加工环节,产品附加值不高,而且缺乏品牌建设意识,导致整体竞争力不足。此外,与三个三角区相比,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安徽省接受国际上新技术改革升级的影响较小,高素质人力资源也相对缺乏,严重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开展。

四、安徽省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

“十二五”以来,自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后,安徽省应积极地利用这一政策优势承接来自沿海地区如长三角区域的相关产业和企业,然后通过产业转移有目的地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并提升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加快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

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依赖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2011年的数据来看,安徽省劳动生产率较低,尤其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因此,需要通过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引进优秀的人力资源、先进的技术、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营销策略,以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加快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第二产业得到均衡发展。以人力资源、资金、高新技术等为支撑,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开发自主技术,从而利用外力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承接关联度高的产业和企业

根据安徽省的现状,一切从实际出发,依靠皖江城市带规划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重点承接与本区域优势相关的产业,突出本地区的特色,使得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从本地区优势产业出发,接受一些与现有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形成一整套的产业链,加快产业集群,使企业不再只停留在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的环节,增强企业间相互协同,不同企业占据不同的供应链与价值链环节,使得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具备不同的能力,一些小企业可以在整个产业集群的分工体系中专注于产业价值链的某一特定环节,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并能够使之在技术和工艺方面有自身的特色,深化了集群组织内部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进而可以形成产业集群的范围经济,提升现有优势产业的规模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创新内部制度和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上,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企业,鼓励省内企业清洁生产,实现废物循环利用,加强对一些高污染企业的考核监管,积极宣传环保理念,增强员工的环保节约意识。同时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上新的产业转移时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要拒之门外,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时刻将绿色环保可持续理念贯穿于整个产业转移过程中。

(四)改善第三产业的发展结构

目前,安徽省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其中传统产业比重过大,缺乏竞争力。安徽省应着重发展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打造与之相匹配的产业链,加强现代化的交通通信和科学技术,全面普及电子计算机在商业外贸、金融保险、旅游宾馆、信息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吸引沿海和国际上具有发展潜力的第三产业来安徽投资经营,促进第三产业均衡发展,改善第三产业发展结构。

(五)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对承接产业转移产生直接影响。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吸引到更多沿海和国际化企业的投资,因此,在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市场优势下,安徽省应努力从基础设施、资金扶持、政务服务等方面来优化投资环境。对转移来的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并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高服务水平,为外来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以吸引更多龙头型、组团型企业带动安徽省经济发展。完善皖江城市带周边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地区的物流水平,降低产业转移成本,提高集群内企业间的关联度,同时加大产业集群地的配套措施投入力度,集中利用土地,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污染,形成规模园区,完善园区周围的环境建设,更好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1]王永萍,寇小萱. 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升级路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33):54 -56.

[2]吕民乐.“十五”期间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1(4):18 -20.

[3]张鹏顺. 以自主创新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J]. 经济研究导刊,2010(30):181-184

[4]江世银. 四川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J]. 理论与改革,2009(5):151 -154.

[5]方国斌,马慧敏. 安徽产业结构现状与生产要素的变化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7(5):4 -7.

猜你喜欢
皖江第三产业产业结构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小鲟”过皖江
中国三峡(2016年5期)2017-01-15 13:58:48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基于三圈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对外经贸(2014年1期)2014-03-20 13:58:12
产业结构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29
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缘何欲速不达?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