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须练好“四门功课”

2013-03-27 16:47:54于新东
对外经贸 2013年6期
关键词:跨国走出去经营

于新东

(1. 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2. 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浙江 杭州 310025)

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与繁荣,中国制造的强劲增长与遍布全球,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充满热情和主动自信地“走出去”,开展跨国投资经营,积极走向国际市场,不仅提升了我国整体实力与形象,而且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取得佳绩和获得好评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接踵而至,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妥善应对。

一、企业“走出去”恰逢其时但阻力重重

一方面,据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有关文章指出,中国企业正在加大对那些价值暂时被低估了的海外市场进行兼并和收购。目前,国内外也有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值此买方市场之际,海外低成本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很多,正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并购的大好时机。有关数据也从事实上印证了这一点。据国家商务部统计,2012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 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 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 亿美元,同比增长28.6%。目前这一势头不仅延续,而且更加迅猛。2013年一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8 个国家和地区的1621 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38 亿美元,同比增长44%。同样,对外承包工程方面,2012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166 亿美元,同比增长12.7%;新签合同额1565.3 亿美元,同比增长10%。2013年一季度,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252亿美元,同比增长21%;新签合同额401 亿美元,同比增长35%。同样,势头更为积极。更为重要的是,支撑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提高和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正在诞生、成长与壮大。比如,2012年共有69 家中国内地企业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 强企业。华为、联想、海尔等企业初具大型跨国公司规模。有61 家中国企业入选了美国ENR 国际承包工程商225强。这些都显示出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形势总体上的积极向好。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踌躇满志地开展海外投资经营的同时,也遭遇许多不公正甚至歧视性、刁难性的对待。每一次的事发当时,国内外媒体都曾高度关注、跟踪报道。这里略举具有代表性的三则报道:第一则报道,据路透社2012年9月13日消息,中国的华为和中兴通讯两家公司高管当日在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举行的公开听证会上,否认公司的设备暗藏有间谍代码,并驳斥了在美扩大投资对美国构成安全风险的说法。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华为公司包括其他几家中国公司头一回在跨国投资经营过程中遭遇到个别东道国政府的不公正对待。第二则报道,《纽约时报》2012年9月17日消息称,奥巴马在俄亥俄州发表演讲时宣布将在WTO 对中国“违规补贴汽车行业”提出指控,以“夺回美国人的工作岗位”。第三则报道,关于奥地利联邦商会的消息称,2012年底,作为奥地利最高商会组织的奥地利联邦商会,首次公布了一份涉及30 家中国企业的“黑名单”,称这些企业是“虚拟企业”,警告本国企业防止被诈骗。撇开某些为了大选“玩弄政治伎俩”的手法不说,这三则新闻报道应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的是,中国制造、中国企业应当如何审慎把握大势、理性开展投资,从而更好地走向世界、立足世界。

二、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分析问题的实质所在

应当承认,认为当前是中国企业进军海外有利时机的观点看到了问题的一面,但却忽略了问题的另一面,即跨国经营的产生、存在及发展的基石首先是要两厢情愿。因此,绝对不能凭自己的一厢情愿,必须充分知己知彼,方能互利共赢。

从外部因素来分析,事实上,当前大的国际经贸宏观背景呈现出相对严峻的特点。一方面,全球经济危机阴影下,一些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的保护主义色彩日益浓郁,正在和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光明坦途背道而驰。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双重标准早已不仅仅是在政治外交领域,而在经济贸易领域里也无所不用其极,总是因公司是来自中国而戴上“有色眼镜”。这些大势充分说明,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环境并非最好,特别是当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因其固有的惯性思维和偏见作祟时,对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经营更是不利。

从自身因素来分析,不管是历史造成的原因,还是企业经营的原因,中国企业“走出去”确实既有先天的不足,也有后天的劣势。比如说,以联合国贸发组织制定的衡量企业跨国经营程度的一项最重要指标——跨国经营指数(TNI)来看,2012年中国100 大跨国公司跨国经营指数为12.93%,不仅远远低于2012年世界100 大跨国公司62.25%的平均水平,而且远远低于2012年发展中国家100 大跨国公司38.95%的平均水平。看到差距,正视差距,才会既有任重道远的清醒认识,又有不断努力的正确方向。

从“走出去”的具体情况来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几个方面:一是盲目跟风跑出去。看到“走出去”从事跨国经营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好像特别潮流时尚,于是匆匆忙忙地跟风“走出去”,结果两眼一抹黑,交了“学费”后就只能无功而返、又转回来了。二是性急想喝热米汤。海外市场的香饽饽当下似乎很多,好像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抢先“走出去”就有得赚,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一般得不偿失。三是墨守成规不变通。到了海外市场,仍然以为在自家门口,无论是经营理念还是与各方打交道,还是拿出国内的那一套老办法,结果往往不被人家买账。四是我行我素玩单干。缺乏对当地文化差异的充分认识和本土化意识,特别是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不去很好地因地制宜适应当地社会文化以及法律规则的特质和要求,当然是无法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五是目光短浅凭冲动。个别企业在内部条件尚未具备、外部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凭着一时的盲目冲动参与一些海外项目的并购,要么是铩羽而归,要么是即使并购完成,但由于缺乏长期发展的眼光与战略,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当然,话又得说回来。因为,从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无论是外因所造成的环境如何恶劣,还是内因所造成的困难如何巨大,真正胸怀四海的中国企业,也完全可以像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怨天尤人一样,拿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精神,通过完善自我,从而抢抓机遇。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我们的企业始终秉承积极完善自身才是王道的理念、始终坚持用我的真心换你真心的行动,那么中国企业“走出去”就一定会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并最终迎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大境界。

三、练好“四门功课”是企业“走出去”的制胜法宝

对广大中国企业而言,走出去跨国投资经营总的方略是:既不能等,也不能急。不能等是指时机成熟、内功练就时,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急是指内外条件均不具备时,切忌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只有审慎把握大势、理性开展投资,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立足世界。具体讲,企业“走出去”的成功与否也取决于能否努力做好做足下面的“四门功课”。

第一课,认清自己,要严格遵循企业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企业成长具有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经营特点与战略重点,这是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因而,只有当企业发展到具备内在条件并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才是适合跨国投资的时机,而不是揠苗助长和漫无目标时“走出去”。特别是要在思想观念上树立起辩证态度,一方面要认识到企业规模做大了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是“走出去”的成熟时机;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企业规模小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就不能“走出去”。企业规模既非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事实上,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才是打开海外市场的硬道理。而这一点,规模大的企业可以具备,那些门类专、技术新、产品特、特色精、服务优的规模不大的企业也可以拥有。就这一点而言,从某种终极的角度来说,一个企业的品牌一旦“先声夺人”地“走出去”了并具有了全球知名度,这个企业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全球化经营企业。由此也足见,品牌远远胜于规模。当然,我们很多企业“走出去”仍然采用贴牌生产,这是中国企业的必经阶段,这个不可否认,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摆在那。但是满足于或者屈服于这一现状,就是一种怯懦和短视,必须开始鼓足打造全球品牌的勇气与智慧。同时,必须纠正诸多中国企业在品牌认识上的误区,有的认为已经有国际大品牌了,自己的品牌就不可能打响;有的认为要打倒某一现存国际品牌,自己的品牌才能诞生;还有的认为品牌是大企业的事,自己还不到时候。事实上,品牌往往是共存共生并一较高低的,品牌也是从创业初期就必须重视的。比如,联想在打造品牌方面的执着与国际化进程就十分值得学习与借鉴。而且,随着进军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如果不能把握好不同市场消费者需求的不同,则难以打响自己的品牌。而自主品牌的建设倘无法取得积极进展,一个企业很难说已经在当地市场扎下根了。因此,努力适应当地消费者及其消费理念的需求与偏好,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打造国际品牌就变得尤为重要。

结合当下中国企业的现实情况来说,首要要求企业“走出去”一定要有扎根本业基业的信念与定力,必须在牢牢立足本业的基础上才能谈稳稳地“走出去”。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选择某一产业或行业的某个具体领域作为自己的本业,就是基于自己各方面基础、条件和优势而做出的慎重抉择,并逐步形成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如果受不了国际市场一时的快利暴利诱惑,而放弃自己已经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本业基业,那将无异于自毁“长城”。国际经验也证明,针对实施多元化战略的美国企业统计调查显示,许多从事非相关业务经营的企业不仅没有取得良好的绩效,反而经营失败,只有极少数获得了成功。正是由于这些多元化经营企业最终败多胜少,被形象地称为“脚踏多只船的企业绩效最差”,才有了20 世纪80年代的归核化战略,即后来更常说的核心竞争力战略的兴起。因此,以宠辱不惊的定力扎根本业、持续深耕,是企业逐步得以“走出去”并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

第二课,苦练内功,要扎实磨练企业跨国经营管理所需的基本内功。中国企业应该认识到,跨国经营的“水”是很深很复杂的,欧美跨国公司都是已经有百年左右历史的老手高手,这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教训。贸然下水,是十分危险的,中国企业必须首先练好水性。从一般规律和国际经验来看,企业具有生命周期性是一般规律,比如在美国,平均有62%的公司存活不到5年,寿命超过20年的公司只占公司总数的10%,只有2%的公司能存活50年以上。但企业一定走向倒闭消失却不是必然规律。诚然,曾经的一些世界500 强企业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也有一些百年企业不仅屹立不倒,而且焕发青春。其成功之道就是永不停滞、持续创业,把经营管理企业当作永无止境的一项事业。因为,既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就是做企业包括企业“走出去”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恒心和毅力的原因及动力所在。具体来说,如同经济学的一条基本规律,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抵抗李嘉图的“收益递减律”,从而尽量维持“持续增长”一样,企业唯有坚持创新、持续创新,才能不断焕发生机活力,才能持续不断地“走出去”并走向成功。这些创新则可以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既可以是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也可以是产品科技含量的提升;既可以是商业营销手段的创新,也可以是国际国内市场的拓展;既可以是节能减排方式的创新,也可以是品牌知名美誉度的打造。

因而,对于有志于跨国经营的企业而言,除努力做好基本工作外,还特别要注重创新,练好基本功,主要包括:一是练好内部管理功,即不断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练好企业转型功,即努力转变增长模式,积极创新投入产出模式、研究开发模式、商业盈利模式和能耗排放模式等。三是练好能力升级功,即不断提升能力素质,包括自主创新能力、国内外市场开拓和竞争能力等。四是练好风险防范功,即重视稳健发展,增强主业意识,更为理性地把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一业为主与多种经营的关系。特别是要更为谨慎地开展对外投资和规模扩张,确保资金链安全。

第三课,行前准备,要充分做好企业“走出去”所需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国际投资经营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要避免“水土不服”,就必须事先对国际商务的各种通行惯例和规则了然于胸,对目标国家或者地区的政局状况、法律规章、风俗人情等充分熟悉。特别是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熟悉、掌握,在日常经营管理方面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尤为重要。因为法律不仅是约束,也是保护企业相关权益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养成在当地有关法律框架内营运的良好习惯,具备在当地法律框架下投资经商的能力。同时,为提高属地化水平,有必要尽可能多地深入了解当地的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环境意识等,尤其是在当下越来越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大环境下,这方面的内容了解越透彻,越有利于在当地长期扎根发展。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企业跨国经营是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因此风险防范意识必不可少。这就要求企业在“走出去”之初,就必须对风险危机有一个积极完备的预案。一般情形下,一个完整的风险管控预案包括4 个主要方面,即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具体来说,一是要把风险管理日常化、制度化,特别是在预防环节做好做足;二是要主动加强中资或中方企业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声援,建立健全有关统筹协调的机制,以利于形成合力;三是积极发挥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在信息提供、经验学习、事前预警以及教训总结等方面加强研究并实现共享。

第四课,与时俱进,要不断创新更为有利的企业“走出去”方式。一般讲海外投资主要有两大方式,绿地投资和并购收购。绿地投资就是投资建厂、创办公司,并购收购是把当地的目标企业收购过来。这两种海外投资手段是中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可以采取的主要方式。但是从广义上说,中国企业走出去还亟待在产业层次、科技含量、供应链管理、品牌打造等更多方面提升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必须适应当前中国企业在国际价值链中位置的上升势头,顺势而为地提高“走出去”方方面面的能力与层次,并最终形成综合性的良性互动,既可以和外企合作“走出去”,也可以在“走出去”后积极承担属地社会责任,主动扶持当地的配套厂商或者其他公司企业,即我国反复倡导的合作共赢方式,这对企业“走出去”后也是相当适用的。比如说,上海汽车在与通用汽车在多年合作的基础上,2009年,双方在印度联合建立合资公司,互惠互利,特别是为上海汽车成功走上跨国经营之路提供了便利。

企业“走出去”后应继续坚持合作共赢方式,这就要求努力提高我们企业“走出去”后的气度与胸怀。诚然,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关系当然是客观事实,但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绝非只有竞争一条路才能实现,合作共赢越来越成为市场王道。因此,如果一个企业奉行的是“你死我活、你亏损我盈利”的经营哲学,绝对是鼠目寸光、难成气候的企业。一个志在长远和冲顶的企业,一定是善待当地上下游关联企业的。甚至只有当一个企业自觉自发并积极主动地有意识培育和扶持上下游企业,致力于打造牢固产业链与管理高效供应链时,这样的企业才算开始具有了“国际范”、“领袖范”。这一点上,微软值得称道。作为平台厂商,微软的业务模式就是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的模式,微软100%的业务都是通过合作伙伴来完成。微软所追求的“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使得其在世界上每增加1 美元收入,即可帮助其全球合作伙伴平均获得超过7 美元的收入。在中国,2007年微软每创造1 元人民币收入,与微软合作的其他企业就会创造出合计16.89 元人民币的收入。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后往往忽略因而必须特别加强的方面。因此,对众多已经或者即将“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独善其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一步强化打造强大的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战略意识与战略举措。

猜你喜欢
跨国走出去经营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10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6:10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18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 13:15:26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
留学(2014年21期)2014-05-03 06:54:24
我省加强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监管放宽经营限制
葛兰素史克:跨国“贿赂门”
法人(2014年2期)2014-02-27 10: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