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花荣
(中国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24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在经过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后,进入了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行列,但现代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并没有带来人性的相应发展,反而使日本陷入了“物质丰富而精神空虚”的局面。在教育领域表现为“教育荒废”:自杀、欺侮、杀人、破坏环境、浪费、辍学现象频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这关系到日本的发展和未来。生命教育就是日本教育界为实现这一目标开出的“良方”。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日本生命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有着极其丰富的意蕴,包涵生死观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等内容,涉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与领域。本文尝试对日本生命教育建构维度进行分析,探寻其内部的逻辑关系,力图展现原生态的日本生命教育。
“生”“死”是任何生命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日本民族对于生死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日本人的生死观根源于日本人的彼世观念和循环观念。日本人认为,人和其他生灵死的时候灵魂并没有消失,而是去了彼世。彼世是相对于现世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和现在生活的世界并没有太大不同,人无论善恶,死后都去彼世,没有差别,没有审判。人的死不是消失,而是等待下次复活的循环。日本生命教育体系中关于生死关系的认识正是建立在彼世观念和循环观念的基础之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日本人通常认为,生死并非完全对立,死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延续。人死后去往彼世以另外一种方式生存。而“灵魂”能够回到祖国和故乡,守护“活着的人们”,灵魂不灭。正如影片《入殓师》中火葬场的老者说出的话:“死亡正如一道门,离逝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一种超越。意味着又走向了下一个旅程。”日本通过各种方式把这种观念传递给人们,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消逝,正确接受亲人的离去,减少打击和痛苦。如在日本的一些癌症中心设有“儿童生活专家”。“儿童生活专家”的职责是陪年幼的孩子与患病母亲或父亲共同度过最后时光。儿童生活专家们要通过各种方法,比如帮孩子制作父母的手模作纪念,到家里和孩子一起弹琴等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消逝。他们还会用手机录下患病父母亲的声音或临终遗言,待到每年孩子生日时再慢慢读给他们听,陪着孩子一起流泪,让孩子心情自然宣泄,帮助抚平孩子的心伤。
有学者认为,“死亡是生命的最高虚无,虚无又是精神的最高的悬浮状态,是接近宗教和诗歌境界的,因此死亡代表了一种精神的美和灵魂的升华。”[1]死在日本人的脑海中是“落花之美”,是留驻瞬间美的一个重要方法。生死正如美丽樱花的速开速落。人生下来就面临着死亡,生死是相通的,是连为一体的。“生命诚可贵,死亡亦美丽”。这种观念已经深入日本人的心里,体现在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在静冈县立癌症中心,优美的自然环境,温馨的服务将伴随着患者从容、自然、少痛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阶段。癌症中心还特别设立了一个气味研究所,专门收集各种癌症气味并据此研制出掩盖各种气味的香味剂供患者使用。考虑患者化疗后大多会脱发,医院就为患者设计了不同款式的帽子。小小的一个个细节,体现的都是日本人对生命尊严的尊重。
人的死不是消失,而是等待下次复活的循环,生也绝不是新生,生出来的生命是某个先祖的复活。正因为如此,日本人起名字时习惯与其父亲或祖父的名字重复一个字。因此,死亡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在死后能够得到活人的追赠,以获得在灵界的地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尊严和荣誉感地去死,不能让世人以为耻而死后不得安宁[2]。
日本文部省针对“教育荒废”现象提出了“活出生命力”的生命教育目标,认为“健康的身体”、“富有人性”、“确实的学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三大要素。“活出生命力”的“心”与“身”双方相互关系深厚,“心”是“活出生命力”的基础,“身”是“活出生命力”的原动力[3]。而且认为培育“心”与“身”,自然体验与社会体验极为重要。“孩子们在游戏中,不只提升身体能力,也很自然地学到了与他人的相处之道,可以作为提升知性与人性的基础。”[3]
日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伴随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使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抵制不良事物的诱惑,构筑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使受教育者终身过充满活力的健康生活,是日本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日本学校围绕“身心健康的保持及增进”这一主旨进行了系统的策划和改革。学校将“健康”作为教育的一个目标,并依据学生各年龄段的发育特点实施健康指导。日本的学校健康教育突出“保健体育模式”,把保健教育融合在体育学科中,强调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结合,并编有专门的保健领域的教材。日本保健体育指导纲要指出,“要让学生理解有关健康和安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自主的、健康的生活能力和态度。要求通过运动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而不仅仅是学习掌握一些运动技能,而且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保健知识,培养学生的保健意识,形成科学合理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4]课时安排是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渐递加,每学期都有固定的授课计划。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性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
日本的安全教育主要起源于消除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心理。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海啸、台风、水灾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头顶着这样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加强防灾教育,自然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日本,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灾害安全、生活安全和交通安全等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防灾教育。20 多年前开始,日本的中小学就开设防灾课,根据不同的年级阶段,编写不同的教材。日本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都编写有相关教材,如《危机管理和应对手册》、《防灾教育指导资料》等,指导各类学校开展危机预防和应对教育。除开设防灾课程外,日本的学校几乎都配有防灾心理辅导员,定期接受防灾咨询。除此之外,政府还常常派防灾指导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防灾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防灾救灾知识。学校常常进行应对地震、火灾、水灾等的防灾模拟演练,培养他们冷静处理和应变能力。日本政府还把每年9月1日定为防灾日和消防日。在这天,全国各地都要举行全员参与的防灾防火演习,以唤起全民的防灾意识。电视广播等媒体经常播放防震、防火知识和方法,增加人们的防灾知识和传授相关技能。市民更是积极配合,从自身做起,不仅积极学习和掌握防灾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参与防灾宣传等公益活动。由于日本多年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灾害预防和应对管理体制,因此,日本人一旦遇到突发性危机,基本上都能比较冷静地应对,逃生率非常之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出现了“教育荒废”现象:欺侮、自杀、拒绝上学、青少年行为不良、暴力等。要解决“儿童心灵的荒废”问题,必须打破教育原有的整齐划一、僵硬、封闭的教育模式,实行个性化的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儿童“丰富的心灵”。日本的道德教育以课堂教育和实践体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日本学校开设有专门课程进行道德教育,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称呼。小学低年级的课程称为生活科,小学高年级称为社会科,初中一二年级是道德科和社会科。初中三年级开始增加公民科的教育。高中开设《伦理》课,大学开设《教养课》。另外还特设“道德时间”来补充、深化和统合道德教育。日本学校道德教育不仅通过专门的课程来实施,而且还贯穿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如国语科,数理学科,音乐和图画科等。为了取得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弥补课程教育的局限,日本非常重视体验活动和实践的作用。日本已经形成一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和体验活动体系:开展特别活动,如运动会、文化节、郊游、各种庆典庆祝活动等,培养学生自主、实践的态度和热情,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开展社区体验活动,如“儿童之水边再发现计划”、“儿童长期自然体验村”、“儿童自由空间创造计划”、“触摸自然科学计划”等,培养学生热爱乡土、国家的感情,丰富其生活体验,提高其生存能力;设立“自然教室”,使学生对生命和自然产生热爱之心、敬畏之心,并在其中形成刻苦、忍耐、自制、自立的良好品德;开展社会志愿者活动如废旧书刊等资源的回收,社会慈善事业的捐款,为老人、残疾人带路,栽花、植树、保护益鸟、道路安全与防火灾宣传等社会公益劳动等,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和无私奉献观念;开展劳动体验活动如耕地、播种、插秧、田间管理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及生存能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心灵教育教员”,编发《心灵教育指导》丛书,推出“心灵小册子”活动,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3]。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两个层面,二者不可分割:生存是基础和前提,而发展是生存的历史延续和超越。生存强调的是人自身的存在和当下的需要,发展更为关注人的长远需要。
学会生存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生存维度的生命教育主要体现为“职业教育”(Career Education)。日本中央审议申答委员会将职业教育定义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观、勤劳观,在传授与未来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对自我个性的理解力,培养主动选择未来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态度的教育。”[5]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密不可分。日本的职业教育起源于1883年,到现在已形成了一个在世界上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由3 部分组成:学校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公共职业训练。学校中的职业教育中体现为初中的技术、家政课教育,高中的综合学科教育,高中的职业技术教育,“各种学校”①各种学校是指实施类似学校教育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的总称,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但也招收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士。教育,专修学校教育,高等专门学校教育以及短期大学教育。企业职业技术教育是指企业对职工进行从录用到退休为止的长期的教育和职业训练。日本企业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上也是比较先进的,其教育训练的内容为技术教育、技能训练、经营教育、提高能力的教育及品质的教育等。公共职业训练是社会办的职业技术教育。日本在国家层面和47 个都、道、府、县都建立了相应的公共培训管理机构,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财政预算,对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和没有工作经历的学校毕业生开展免费公共职业教育与培训。从1992年日本高中生(包括职高)毕业后的流向来看,“升入大学本科者占19.2%,升入短大者占13.2%,进入专修学校者占16.4%,进入各种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者占13.8%,就业者占33%。由此可见,2/3 的高中生升入高中以后各类学校,可以说日本的职业教育的重心已转到高中后阶段。”[6]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日本职业教育出现了一些新动向:从教育内容上充实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如强化外语教学、设置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新课程、开展计算机辅助教程等;重视对教师国际化素质的培养,派遣教师带领学生赴国外进行修学旅行、海外进修和留学,并组织教师参加海外志愿服务活动,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水平;传递终身教育理念,将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终身教育的完整连续统一体。
从发展的维度来看,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而努力。发展维度的生命教育主要体现为环境教育。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从历史上看,日本的环境教育始自于20世纪60年代的公害教育。以水俣病事件、四日市废气事件、爱知糠油事件、富山“痛痛病”事件四大公害诉讼为标志,居民反对公害运动达到了高潮,由此也促进了环境教育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环境教育被纳入日本教育体系。80年代后,文部省进一步把环境保护内容渗透到国语、理工、美术、音乐、保健、道德等课程当中,并且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亲近自然教育、学习和理解自然教育、守护自然教育[7]。这3 个阶段分别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小学低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日本小学的环境教育内容糅合在各学科的相关章节中,通过“自然教室”手段进行。所谓“自然教室”就是引导儿童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学习的教育。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去感受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生命的价值,形成环保意识,达到善待环境的教育目的。对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则是让他们结合所学内容对周围生活环境进行调查,如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对流经市区河水中的氮、磷、氯等离子进行检测,了解水污染的状况等等。通过对身边的环境问题的调查,促使学生主动关心环境,掌握相关科学知识和技能。除了学校环境教育外,还有企业和社会环境教育。企业环境教育体现为提倡环保理念进行产品“生态设计”;开发、推广环保产品,引导公众尽量选择和使用环保产品;编制环境报告书,向社会及广大消费者报告自己的环境经营状况;开展企业内环境教育,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地区环境活动。社会环境教育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在社区设置环保教育中心,免费向居民开放,发环保宣传单,在宣传栏上刊登环保内容;二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广泛进行环保教育宣传。
善待生命是一切教育的原点,日本生命教育已经渗透到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日本生命教育体系虽然内涵丰富,但绝不凌乱,仔细研究发现,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由里而外、由生存到发展的逻辑关系。研究和分析日本生命教育的建构维度,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生命教育,进而引起思考,生发启示。
[1]颜翔林.死亡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2]圭室谛成.葬式佛教[M].大法轮阁,2004.
[3]黄雅文.日本现行之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之探究[J].国民教育月刊,2006(5).
[4]阎智力.关于中日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J].体育学刊,2000(2).
[5]范冰冰.日本的生计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6]苏 萍.日本职业教育的新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J].前沿,2010(14).
[7]刘继和,田中实.日本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发展和基本理念[J].外国教育研究,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