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需求+诉求=追求——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路径选择

2013-03-27 14:47
当代经济 2013年7期
关键词:办学院校职业

○ 杨 青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武昌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天气、地气和人气是单位成长的三大因素。对高职院校而言,党和政府的要求就是天气,行业企业的需求就是地气,学生和家长的诉求就是人气。只有同时具备天时、地利、人和,高职院校才能生机勃勃、如日东升,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践行要求,端正办学方向

高职院校的政治方向和业务方向决定学校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是学校生存和成长的前提。近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持续增长,其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1—2012年,教育部单独或会同财政部下发了与职业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多达12项,体现了对职业教育的空前重视和支持、全面指导、系统规范。党和政府从宏观层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发展目标和全局性政策措施进行了系统设计,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必须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内涵要求,准确把握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在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上,要突出政治性,彰显职业性,凸显差异性,增强适应性。

第一,突出政治性,端正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的需要,对于巩固党的阶段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高职院校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把国家要求、企业需求、个人追求有机统一起来。既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又要立足于人的全面进步;既不能把国家观念、民族观念扩展为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又不能把尊重实现个人意愿扩大为个人主义。

第二,彰显职业性。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特性,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职业需求,没有职业需求就没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从职业出发的教育而非从学科出发的教育,其主要任务不是使教育对象获得更加高深、更加系统的新知识,而是使其获得未来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在发展定位上,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为特定的职业岗位群培养人才,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第三,凸显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型,其与普通高校相比,既有层次上的差异,更有类型上的不同。高职院校首当其冲的是要与普通本科院校差异化定位。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不能简化为高层次人才,而应是掌握较高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不宜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定位于高层次的专才与通才的统一。

第四,增强适应性。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受教育者求职就业和发展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高职院校要服务经济转型,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和个人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不仅要成为高级技术技能的人才源,同时也要成为技术应用源和技术创新源;不能局限于培养现有产业链分工下的生产大军,而应培养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千千万万技术大军。

二、立足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决定高职院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是学校的品牌和灵魂,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切入点、增长点和战略支点。专业建设是办学理念、办学定位落实的载体,必须立足经济性、地缘性和适应性,加强专业建设的改革和突破。

第一,立足经济性,强化专业的核心价值。经济性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高职院校办学和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设置专业要考虑它的经济、社会需要和产业需要,培养人才要考虑就业的需要。高职院校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所需岗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分析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应用型、实践性的岗位能力要素组成,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

第二,立足地缘性,增强专业的针对性。高职院校的地缘性特征也决定其只有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行业企业需要,才能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发展环境、发展前景。学校专业发展的空间和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经济社会的行业规划和产业布局。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决定了学校的生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所处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确定专业类型,并与其他高校错位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办出一些适合地方特色产业的特色专业。

第三,立足岗位适应性,加强课程建设。课程是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决定专业的基本构架。高职院校要结合职业岗位的现实和社会需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与专门能力分解,确定课程设计的主体内容和层次定位,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与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体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通过校企联姻、校校合作,加强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包括行业标准库、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库、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库等)、名师名课音像以及专业群落网站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实现项目共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

第四,立足实践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都表明,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实现特色发展的有效路径。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和美国的“合作教育”等。学校与一个或多个企业(集团)签有办学协议,开展合作办学,不仅学生的培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而且企业具有为学校提供技术、设备、资金和师资的义务,学校则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提供职工培训和技术服务等,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满意”。正是这种“多赢”的合作之路,为这些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和有效支撑。高技能人才有着独特的成长环境和培养规律,要求高职院校跳出学校围墙办教育,瞄准市场需求设专业,结合职业实践搞教学,以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为学生真正成为“职业人”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第五,立足科学性,构建质量监控体系。在高职院校中有效地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必须建立以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为主,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反馈、评价为补充的内外部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坚持系统性原则,全面地考察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和要素关系,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各因素、教学过程各环节紧密联系,形成有机整体,以便有效控制。要坚持目标性原则,紧紧围绕质量控制进程,实施目标管理。要合理地选择体系要素,组织协调各种保障力量,找准各院校的办学特色和职业能力需求,以形成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要坚持市场化原则,以市场标准对人才的需求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判标准等作为参照和指导,监控高校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及与行业、企业联合的密切程度等,实现学校的最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要坚持前瞻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对国内外的人才需求和职业能力作出预测,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全面素质提高等提供指导。

三、适应诉求,落实以人为本

国家要求、企业需求和个人追求是相互统一、并行不悖的。发展职业教育既要着眼于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教育的本质上说,人的发展是第一位的。高职院校的首要功能是育人,必须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与纯粹意义上岗位技能培训的最大区别。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应是德才兼备、养教齐抓、身心并修。国家也好,家长也好,企业也好,对学生的品质要求是共同的,愿望是一致的。

学生开心开智、家长放心放手,是高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基本目标和价值追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和追求,就需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合理诉求。学生和家长的诉求可归纳为“三业”与“三成”,即“学业、就业、创业”与“成人、成才、成功”。笔者认为,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后勤服务保障等方面入手,打造舒畅的育人环境、流畅的教学运行、通畅的服务体制、顺畅的就业渠道,是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和家长诉求的根本途径。

高职院校首先要从人的发展出发,以人文关怀为先导,构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德育新理念,社会、家庭、校园“三位一体”的合力育人新模式,注重学生个体意志品质和独立自主精神的塑造,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权利和自由,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支持学生迈向成功,满足学生对生活、知识不断增长的需求。其次,要通过创新校园文化内涵,创建校园文化精品,强化道德养成功能,结合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层次、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要通过建立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快速的诉求回应机制、高效的问题解决机制和严厉的责任追究机制,倾听学生呼声,回应学生诉求,及时、高效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让学生安心、舒心、开心。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 号.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3]张志坚:找准办学定位建设一流院校[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1-12-18.

[4]魏寒柏: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3).

[5]俞仲文:时代呼唤高职教育3.0版[N].中国青年报,2013-01-14.

[6]孙善学:职业教育目标、目标分类与标准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

猜你喜欢
办学院校职业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