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凌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东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阿拔斯王朝的文艺繁荣
劳凌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东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艺所涵盖的范围很广,主要是文学和艺术的统称。横跨亚非欧的阿拔斯王朝形成了统一的阿拉伯大帝国局面,政治经济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社会生活稳定繁荣,由此导致文艺的发展进入一个高峰期,不仅诗歌散文等各种文学形式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勇于冲破旧规,探索求新,各种文学流派和风格层出不穷,而且建筑、绘画等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此,阿拔斯王朝被后人誉为“阿拉伯文艺发展的黄金时代”。
文艺;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文学;阿拔斯王朝艺术
公元八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建立,阿拉伯统治者们的军事扩张逐渐停止,横跨亚非欧的阿拉伯大帝国的疆域基本确定,延续了五百多年的阿拔斯王朝也成为伊斯兰史上最长最昌盛的朝代。阿拔斯王朝在其前一百年,就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达到了一个全盛时代。王朝沿袭了波斯帝国的传统,重用波斯穆斯林,让他们担任军政要职。同时大力发展经济生产,帝国的经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农业、工业以及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地商贾云集首都巴格达,带来了琳琅满目的商品,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政治局势的稳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统治者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和鼓励,使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阿拔斯时期蓬勃发展,达到巅峰。阿拔斯王朝在其前一百年便进入了极盛时代,同时也成为了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文化中心,各种文明和外来文化在这里传播和相互交流,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受到了波斯文化、印度文化以及希腊-罗马文化的深刻影响,阿拉伯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阿拉伯半岛的沙漠文化,而且吸取和消化了诸多外来文化的精华。作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繁荣的直接体现,阿拉伯文学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顶峰,进入了黄金时代。与此同时,阿拉伯人在哲学、艺术等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一
如果说倭玛亚朝文学的特点是“纯粹”,那么“混杂”则是阿拔斯朝文学的最大特征。倭玛亚朝的阿拉伯统治者们政治上实行排外政策,对外族文化不予采纳和接受,是个纯粹的阿拉伯人的王朝,因此,当时的文学作品带有鲜明的阿拉伯民族色彩。阿拔斯朝的建立首先借助了波斯人的力量,在波斯人的影响下,统治者们奉行开明的各族联合统治政策,文化上实行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政策,大量吸收了波斯、希腊-罗马和印度文化的精髓,阿拉伯文化变得开阔了,内容丰富多彩,阿拉伯语增添了许多外来词汇,用阿拉伯语创作的文学家们来自各个民族,成分复杂,不仅有阿拉伯人,更有大量的波斯人,以及部分印度人和希腊人。
所有的这一切对阿拔斯朝的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其无论在形式抑或内容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往的传统主题——政治诗和矜夸诗日益衰落,在日趋奢华、追求享乐的社会风尚前,纯洁的爱情诗也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探索宇宙万物奥秘的哲理诗,崇尚精神领域和神秘主义的苏菲诗,专门阐述知识学问的教谕诗,借助酒兴抒发心中所思的咏酒诗,以及远离尘世的苦行诗等等。由此,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他们有的属于一开始便倡导对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的“革新派”,有的属于力保传统阿拉伯诗歌主题和艺术的“保守派”。
白沙尔·本·布尔德是阿拔斯王朝第一个杰出的诗人,他是一个跨越两个朝代的诗人,也是“革新派”的代表诗人。他兼有波斯和罗马血统,生于当时的文化艺术中心巴士拉,先天失明但天资聪颖,十岁便会吟诗。从小跟阿拉伯人生活在一起,说得一口流利纯正的阿拉伯语,经常混迹于各大文人聚集的地方听人讲学、吟诗。白沙尔最早接触也是运用得最娴熟的诗歌体裁是讽刺诗,少年时的白沙尔曾经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以求蜚声文坛,创作诗歌对倭玛亚王朝的大诗人哲利尔进行讽刺,但却未能如愿以偿一举成名。此后,白沙尔以颂扬诗为敲门砖四处投靠达官贵人,也一直未能受到赏识。直至公元755年麦赫迪继任哈里发之位,当时在文坛上已占有一席之地的白沙尔通过好友推荐获准进入哈里发宫殿,不遗余力颂扬哈里发,得到了麦赫迪的重赏。但是白沙尔自幼缺乏管教,品行恶劣,好攻击中伤他人,胆大妄为,不仅对宫里的大臣们进行无情的攻击,而且还创作淫荡的情诗,并以其中的诗句勾引妇女,虽曾多次受到劝阻,怎奈积习难改,渐渐地失去了麦赫迪的信任。此外,白沙尔还是一个旗帜鲜明的拜火教教徒,不仅公然宣布不信天堂地狱等说法,而且还创作诗歌对拜火教进行宣传,这无疑是公开与信仰伊斯兰教的麦赫迪进行对抗。最终,麦赫迪下令拘捕白沙尔,痛打七十大鞭致死。
白沙尔坎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复杂扭曲的心理。青少年时代身处倭玛亚王朝,因出身而备受歧视;眼睛残疾和相貌丑陋使得他内心自卑、情感细腻;信仰拜火教使得他与伊斯兰教渐行渐远;在阿拔斯朝的王宫里受宠,使得他身上带有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色彩。白沙尔是个多产的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但是大多已经失传。由于诗人身处的大时代环境的影响,他的作品留下了倭玛亚朝和阿拔斯朝两个时期的各种烙印和倾向,为了达到跻身达官贵人之列的目的,诗人的作品必须要迎合权贵者的口味,这也直接造成诗人时而守旧时而革新。尽管如此,他的文学造诣却不可磨灭,伟大功绩不可否定,他依然在诗人行列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他仍然是阿拔斯朝革新诗歌的先驱,为阿拉伯诗歌打开了广阔的领域,引领后来的诗人走上了创新的道路。
白沙尔开创了“革新派”诗歌的新局面,艾布·努瓦斯则将之发展到另一个高峰。伊斯兰教产生以后便明令禁止饮酒,自古便饮酒颂酒的阿拉伯人也随即收敛了,不再公开饮酒和颂酒。可是到了阿拔斯时期,社会局势稳定,生产力大步提高,社会风尚日趋奢华,人们安于奢靡享乐,渐渐地酒肆开始盛行,遍地开花,诗人们也开始解禁,公开饮酒颂酒,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艾布·努瓦斯,他被冠以“咏酒诗人”的名号。艾布·努瓦斯是波斯人,出身卑微,年幼丧父,随后和母亲迁居巴士拉。自幼聪明伶俐,背诵《古兰经》,研习各种语言、文学、历史和宗教等知识。当时的巴士拉不仅是仅次于巴格达的科学文化中心,而且也因其自由的氛围吸引了众多放荡不羁的诗人,游乐场所遍布巴士拉街头,艾布·努瓦斯天性不羁,经常出入此类场所,也因此结识了许多文豪和诗人,其中便有诗人瓦利白·本·胡巴布,瓦利白对才华横溢的艾布·努瓦斯欣赏有加,便决定带着他去库法城,并教授他诗歌文学等知识。艾布·努瓦斯受到瓦利白的影响再加上天性如此,行为越来越放荡不羁,并且饮酒成瘾,并借助酒兴创作诗歌。诗人三十岁时前往巴格达,因才学受到哈里发拉希德的赏识,从他那里获得无数的奖赏,诗人的生活更加荒淫无度。在拉希德死后,诗人青年时代的朋友艾敏继任哈里发之位,诗人也因此成为宫廷里的座上宾、哈里发的御用诗人。但是好景不长,由于种种原因,艾敏与诗人不再志同道合,逐渐疏远并不断猜忌艾布·努瓦斯,最终将他拘禁于狱,出狱后万念俱灰,深感罪孽深重,终日郁郁寡欢,最终死亡。
艾布·努瓦斯大约有一万两千行诗传世,所涉及的题材有颂酒、艳情、哀悼、讽刺等,最著名的当属他的颂酒诗。艾布·努瓦斯一生追求享乐,他留下了无数的咏酒诗篇,虽说咏酒诗早在蒙昧时期便已出现,但却是艾布·努瓦斯使其发展日臻完美成熟,使得咏酒诗成为阿拉伯古代诗歌中的独立门类,他也成为了饮酒、享乐的代名词,人们甚至将其他人创作的咏酒诗也都归于他。酒对于艾布·努瓦斯来说就是生活中最值得膜拜的东西,他对酒的崇拜和喜好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为了酒,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宗教信仰,酒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离开了酒他的生命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诗人在诗歌中毫不掩饰对酒的赞美和咏叹,酒使他的神经麻木,只有沉浸在酒带给他的世界中才能忘却现实世界的烦忧。尽管诗人在酒中找到了欢乐世界,但是梦总归会醒来,诗人在晚年的时候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创作的忏悔诗流露出了他内心的悲哀和低落,深知自己终将面对死亡的前景,内心一直隐藏着的对于宗教敬畏和崇拜的诚挚感情也开始不断流露出来,死亡将至,他内心的罪恶感得以释放,真主终会宽恕他。
与白沙尔和艾布·努瓦斯形成鲜明对比的诗人是“苦行诗人”艾布·阿塔希叶。诗人早年也曾放荡不羁,喜好饮酒作乐,后因感情受到重创,逐渐摒弃了享乐,转而投身宗教,主张禁欲修行,过上苦行僧的生活,并且开始关注下层穷苦人民,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他们的贫困生活,为民请命。艾布·阿塔希叶的诗歌将矛头直指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与民生问题,对白沙尔和艾布·努瓦斯描写贵族奢靡生活的诗歌是一种抨击和反抗。因而,他的诗歌被视为诗中珍品,广为流传。到了阿拔斯后期,出现了两位阿拉伯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穆台奈比和艾布·阿拉·麦阿里。穆台奈比主要创作颂扬诗和讽刺诗,诗人一生四处流浪,起起伏伏,壮志未酬,创作的诗歌时而充满奔放张扬的风格,时而充满愤慨和仇恨,诗人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他的诗句频频被后人引用,为阿拉伯文学宝库贡献了许多诗歌珍品,不失为一代伟大的诗人。艾布·阿拉·麦阿里作为穆台奈比的崇拜者,人生轨迹也与穆台奈比近乎相似。诗人自幼双目失明,年轻时曾胸怀大志,但未能如愿以偿,渐渐地便不再过问世事,过起了苦行僧的生活,一生创作了七十多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散文巨著《宽恕书》,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诗人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构思方式,不仅是阿拉伯文学的杰作,甚至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据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文学家但丁的《神曲》在整体结构和创作风格上受到了《宽恕书》的影响。
二
同诗歌一样,阿拔斯王朝的散文也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其成就和地位绝不亚于诗歌。阿拔斯王朝最杰出的散文家有伊本·穆格法、查希兹、赫迈扎尼和哈里里的“玛卡梅”散文故事。阿拔斯王朝散文繁荣的原因除了王朝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发达等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阿拔斯时期是一个各个民族文化精髓相互融合的时代,一场持续了近百年的翻译运动将古希腊、罗马、印度、波斯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这对散文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伊本·穆格法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译著和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寓言童话故事集《卡里莱和笛木乃》,这本寓言集最初来源自印度梵文的《五卷书》,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扩充和再创作。它以书中出现的两只狐狸的名字为书名,由近百篇蕴含哲理的寓言故事组成,通过动物之口叙述故事,以戏谑的手法来传达哲理和教诲,曲折地表现了现实社会的种种现状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且委婉地向统治者进行劝诫和教育。《卡里莱和笛木乃》文字优美,逻辑性极强,在阿拉伯古代文学中地位仅次于《古兰经》,对后人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查希兹丑陋的面容和其出色的文采一样闻名遐迩,他一生著作颇丰,留下了上百部作品,内容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等等,也因此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吝人传》是查希兹在文学创作上的一部代表作,作者在其中搜集了各种有关吝啬鬼和守财奴的故事和传说,通过风趣诙谐的笔端将吝啬鬼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将书中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串联起来就是一副当时阿拔斯王朝社会的风土人情画面,向读者介绍了各类谚语和习俗,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深入地剖析了人类的本性和心理。查希兹的另一部名著是描写动物各种特性的《动物书》,作者在此书中旁征博引,借鉴了大量的涉及各类学科的书籍,收进了一些关于动物的民间传说以及格言等,故事引人入胜,将科学与文学很好地融为一体。阿拔斯王朝在后期的时候还为阿拉伯文坛贡献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玛卡梅”,代表作家是赫迈扎尼和哈里里。“玛卡梅”一词源自阿拉伯语,意为“集会场所”,类似于短篇小说,它以一个虚构的讲述人来讲述故事主人公的种种趣事轶闻,语言诙谐幽默,易于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一度成为当时的大众文学。赫迈扎尼被认为是“玛卡梅”的创始人,代表作是《玛卡梅集》,该书题材丰富,表现手法各异,刻画的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揭露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现象,并表达了作者对种种社会弊端的批判和抨击。哈里里被认为是将“玛卡梅”艺术推到发展顶峰的作家,其代表也同样是《玛卡梅集》,但是无论是从篇幅长短、文章结构抑或是故事内容来看,两本著作都大不相同,众多后来的文学评论家都一致认为哈里里的文章结构更完整,语言造诣更高,因为对故事情节的描述也更引人入胜、更生动。“玛卡梅”艺术后来被传入波斯、西班牙等地,对当地的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除此之外,被誉为阿拉伯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民间巨著的《一千零一夜》在阿拔斯王朝也进入了流传最广泛的时期,虽说《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不仅仅局限于阿拔斯王朝,而且整部巨著最后定型的时间也在阿拔斯王朝灭亡之后,但是由于阿拔斯王朝时期各民族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和吸取,处于阿拉伯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因此整部书故事的编纂也进入了黄金时代。《一千零一夜》收集了来自印度、波斯、古希腊等国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讲述了上述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生活、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刻画的人物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阶层人士的思想活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套故事,引人入胜,以生动流畅的笔法描述了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风情画卷。《一千零一夜》不仅在阿拉伯世界广泛流传,也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对当地的文学、戏剧等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三
除了文学外,值得一提的是阿拔斯王朝的各种艺术特别是建筑、绘画、音乐、书法等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阿拉伯人在建立了统一的帝国之后,也毫不例外地开始建造奢华的宫殿和以期流传百世的建筑,著名的建筑有穆塔瓦基勒哈里发于公元848年建造的萨迈拉大清真寺,前后花费了四年时间完成兴建。这座大清真寺位于距伊拉克首都巴格达125公里外的萨迈拉城,萨迈拉大清真寺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萨迈拉大清真寺独具一格的宣礼塔。清真寺通往塔顶的阶梯往往都建在宣礼塔内,惟独萨迈拉大清真寺宣礼塔的阶梯修在塔外。欲登上塔顶,只能沿着六级螺旋形塔身外的阶梯一圈一圈盘旋而上,这个塔俗称“转塔”。据说,当初满怀重振阿拔斯王朝热望的穆塔瓦基勒哈里发否定了建筑师最初的设计,把一个纸卷的纸心向上一抽,交代建筑师:“就按这种式样建。”于是,世界上才有了这座独一无二的阶梯建在塔身外的螺旋形宣礼塔。相传,当年每逢礼拜日,穆塔瓦基勒哈里发都要骑着骏马,沿着阶梯策马而上,向一排排坐在清真寺院墙内的穆斯林宣讲《古兰经》。螺旋形状的宣礼塔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而这个极富特色的宣礼塔也被印在伊拉克250第纳尔的纸币上。萨迈拉大清真寺的艺术及建筑特色别具一格,清真寺内的花纹及几何雕刻体现了早期伊斯兰建筑的装饰特征,在阿拉伯世界甚至世界上都极具影响力,位于埃及开罗的伊本·图伦清真寺在建筑构造等方面参照了萨迈拉大清真寺,此外,萨迈拉大清真寺于200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及濒危世界遗产名录。阿里·哈迪清真寺,又称金顶清真寺,位于伊拉克的萨迈拉城,是一处伊斯兰教什叶派圣地,地位仅次于纳杰夫和卡尔巴拉两处圣地。它于公元944年修造,是什叶派最重要的清真寺之一。其著名的金顶及两座宣礼塔先后在2006年2月及2007年6月的袭击中被毁。2008年2月,伊拉克当局在联合国的资助下开始重新修建被毁的金色穹顶和两座宣礼塔。阿拔斯王朝留存的著名建筑还有位于巴格达拉希德大街的阿拔斯宫,它是阿拔斯王朝末期的哈里发宫殿。据说是纳绥尔哈里发所建,现址仍保存整个宫殿呈长方形的双层建筑,这座宫殿以其复杂而精美的建筑式样和装饰而出名,拱顶和两侧支柱都饰以砖雕,其花纹宛如挂毯上的纹路。庭院四周长廊上,有精美的蜂窝状饰物。宫殿经修复后,被设为伊斯兰遗迹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珍贵文物。
伊斯兰教产生后,阿拉伯人在吸纳了其他民族的绘画艺术精华之后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阿拉伯伊斯兰绘画艺术,发展到了阿拔斯王朝时期日臻成熟,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阿拉伯的绘画艺术主要通过插图、宫廷画、壁画等形式来展现。《一千零一夜》以及《卡里莱和笛木乃》都配以多幅精彩的插图,让故事情节更栩栩如生。与此同时,与宫廷有关的绘画艺术也逐渐发展繁荣起来,哈里发重用许多波斯画家,众多精美的绘画作品或多或少地体现了波斯萨珊王朝的绘画艺术和风格。阿拔斯王朝时期的壁画以伊拉克萨迈拉的乔萨克·哈卡尼宫的壁画为杰出代表,在里面发现了一大批精美的绘画作品,现存于各大博物馆,具有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另外,阿拔斯王朝绘画艺术已达顶峰的重要佐证之一便是带有浓厚古典绘画艺术的《兽医学》。
阿拉伯民族的音乐源自于蒙昧时期的游吟诗,之后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不断得到发展,到了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音乐融合了波斯、希腊、印度、中国等地的音乐元素,在翻译运动中也翻译引介了许多有关音乐的书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音乐特色,创作了新的乐曲,发明了新的乐器,产生了新的音乐理论,总体上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因此,可以说阿拔斯王朝时期的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们对发展音乐都持鼓励的态度,并且付诸行动,通过多种渠道发展音乐,他们提高乐师、歌手的社会地位,奖励为音乐发展做出推动的音乐家,积极参与到音乐中来,他们定期举行盛大的音乐宴会,吸引了来自各地的音乐家和歌姬,从而逐渐消除了穆斯林社会尤其是伊斯兰教创立初期对世俗音乐的禁止局面。当时最伟大的音乐家当属易卜拉欣·摩苏里,他多才多艺,不仅演唱热情洋溢的歌曲,而且还创作扣人心弦的乐曲,同时也是个乐器演奏家,深受哈里发宠爱,据说曾一次性获得哈里发十五万第纳尔的奖励。他的《阿拉伯优秀歌曲100首》是阿拔斯王朝影响最大、流行最广泛的一部歌曲集。他的儿子伊斯哈格·摩苏里继承了父亲的音乐天赋,成为当时音乐的精神化身。他掌握各种音乐体裁,熟谙各种乐器,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才华,创作出了大量的乐曲旋律。
阿拉伯书法起源于手抄本的《古兰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真正形成是在伊斯兰传播以及《古兰经》降示之后,统一的语言使得书写成为当务之急,穆罕默德先知也十分重视书写,他鼓励改进书法,美化字体。倭玛亚王朝时期,书法更加受到重视,产生了库法体和纳斯赫体,后者更是被认为是当时最规范、最优美、最容易认读的书法体。到了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书法随着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繁荣而达到了鼎盛时期,众多著名的书法家齐聚首都巴格达,其中在麦蒙时期享负盛名的莱哈尼创立了“莱哈尼”体,被认为是当时阿拉伯书法的奠基者。伊本·穆格莱有“书圣”之称,曾因书法出众得到哈里发的赏识,出任宫廷大臣。他最杰出的贡献是突破常规,规范和制定了“纳斯赫”体、“苏鲁斯”体的书法原则,使其书写风格大为不同。伊本·巴瓦卜是“穆哈盖格”体的发明者。阿拔斯王朝末期最著名的书法家当属雅古特·穆斯台耳绥米,他的书法细腻隽秀,袅娜多姿,独树一帜,发明了“雅古特体”。阿拉伯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字体繁多,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和世界文化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阿拉伯人民用智慧为人类文明创造的精神财富。
[1] 蔡伟良, 周顺贤. 阿拉伯文学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 汉纳·法胡里. 阿拉伯文学史[M]. 郅溥浩译,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8.
[3] (美)菲利普·希提. 阿拉伯通史[M]. 马坚译,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08.
[4] 纳忠. 阿拉伯通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5] 仲跻昆. 阿拉伯文学通史[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0.
[6] 薛庆国. 阿拉伯文学大花园[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7.
[7] (埃及)艾哈迈德·爱敏.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 第二册[M]. 朱凯, 史希同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责任编辑:侯德彤
The Prosperity of the Abbasid Literature and Art
LAO Ling-ling
(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China )
Literature and art are a form of highly inclusive social ideology. The Abbasid Dynasty which stretched across Asia, Africa and Europe constituted a great unified Arab empire, whos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ched an unprecedented level, and social life remained stable and prosperous. As a result, its literature and art reached the acme when poetry, prose and other forms of literature broke old rules in quest of novelty both in form and content, and various literary genres and styles emerged. Moreover, its architecture, painting and other arts also developed greatly in that period. Therefore, the Abbasid Dynasty was praised afterwards as the "golden age of Arab literary development."
literature and art; Abbasid Dynasty; literature of the Abbasid Dynasty;art of the Abbasid Dynasty
K377.3
A
1005-7110(2013)05-0126-04
2013-06-2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方文化史”(批准号: 11&ZD082)阶段性成果。
劳凌玲(1981-),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语学院阿拉伯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阿拉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