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成
(作者系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地理教研组长,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江苏省中学地理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教学教学,重在学生的“学”,贵在学生的“知”,落在学生的“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师,要上好一节具有浓郁“地理味”的好课真的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是要落实到学生身上的,只有真正地从学生的知识学习落点考虑和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基点出发,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教学改革,才能够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才能够真正培养出有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德智体美劳科技等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真正明白自己在怎样教和教什么,才能够真正让学生明白该怎么学和学什么,唯有如此,我们在进行必要的教学反思时才能够真正有所得。
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平、人生经验、审美水平毫无疑问地都要高于学生,才可以引导、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创造“美丽中国”的幸福未来。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轻负”并不是“无负”,关键是教师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科学的教学流程,以促进学生思维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因为,教师的精彩在课堂,课堂的精彩在学生,学生的精彩在创新。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认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相结合。教师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做法,这是教学成功的必由之路。
地理课堂教学必须站在充满“地理味道”的文化平台上,从学科思考、学科行动走向文化引领。一定意义上,地理教师就像是一部地理人生的教科书,甚至是比教科书更直观、更有地理味道的教科书。地理课堂教学就像是我们的为人,我们的学识、人品、方法和思考的写照。我们在用自己的爱心温暖学生的爱心,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所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方法、技能,更是生活、思考、习惯、态度和为人。
地理教学要接受感性,注重理性,积极培育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优秀公民。地理教学要成为正能量的增值性教学,就要形成和铸就学生正确的健康地理观、幸福地理观,以及优良的地理品位观、地理学业观、地理价值观、地理世界观。
牵手地理精彩多,但肯寻诗便有诗。学生是地理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学生观,要有机融合教材与学生知识生活的板块互动,积极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开放教学内容,真正让教材走向学生,走进学生,走进学生地理学习的心灵与地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