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教育方针研究综述①

2013-03-27 12:31程远贝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2期
关键词:教育方针时期研究

程远贝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教育方针是政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方向,是不同历史时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对教育的要求的集中体现,是对不同时代教育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学术界对教育方针这一问题的研究内容繁多,涉及历史进程、各时期的不同内容、目的等方面。

一 从发展历程来进行研究

关于发展历程,学术界内的观点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建国前、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十六大以后这几个阶段。杨天平的《20世纪中国教育方针的百年之旅》则是将中国的教育方针分为晚清政府的教育宗旨、民初政府的教育宗旨、南京政府的教育宗旨、共和国前期的教育方针和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教育方针。李韧竹、郭戈的《党的教育方针的演进与发展》则将其划分为革命战争时期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教育方针。侯慧君的《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解与思考——〈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则将教育方针的历史脉络分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国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3个阶段,并进一步指出新时期高等教育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应坚持的4个方面。徐凯旋的《建国以来党的教育方针演变述论》则将其划分为建国头七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时期、“文化大革命”十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阶段以及伟大的新世纪5个阶段。刘海南的《论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演进与启示》则将其分为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萌芽和形成、文革时期的严重扭曲、教育方针的拨乱反正和新时期的发展与完善3个阶段,并总结出5条规律。君平的《建国以来党的教育方针概述》则以时间为主线对自建国至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教育方针进行了梳理。

总括起来,党的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可以分为改革前、改革初期、十六大时期以及十七大以来几个阶段。它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同步的,是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

二 从研究内容来入手

(一)党的教育方针的研究内容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而不断丰富完善

关于研究内容,主要有建国前的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建国后的“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十六大后的“双为”、“双结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七大时期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从具体特点来进行研究

关于研究内容还有一种分法就是从特点出发,如革命战争时期的把政治需要放在首位、教育应为阶级斗争服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等,见李韧竹、郭戈的《党的教育方针的演进与发展》。杨天平的《20世纪中国教育方针的百年之旅》则分别阐述了晚清政府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民初政府的“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南京政府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共和国前期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57+58型”的基本构架。以上2篇文章是以时间为维度来分述各个时期的教育重点。

胡昌南的《浅论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教育方针的思想》则重点阐释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两个方面。王学义、王海萍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关于我国教育方针的哲学理念探析》则分析了三代领导人对教育方针的不同哲学思考,指出教育方针的演变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郑金贵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江泽民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则从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成长、要尊师重教、要进行教育创新以及加强军队院校建设等七个方面论述了江泽民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思想。王先俊的《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变化述评》则重点论述了江泽民时期的教育方针,由“两个必须”到“双为”、“双结合”,由“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总结出了三点启示。窦伯菊的《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再认识》则从明显的继承性、鲜明的时代性和普遍的针对性三个方面对教育方针进行了论述,并着重阐释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这几个方面。魏薇的《对新世纪党的教育方针的再认识》则重点阐释了十六大时期的党的教育方针的特点,如“双为”、“双结合”以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佘曙初的《浅谈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重点解读了十七大以来党的教育方针,在继承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又坚持与时俱进,并对其进行了思考。

杨天平的《人民共和国教育方针五十年论略》是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方面进行论述,并对“‘两个必须’+‘一个培养’”和“三个面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杨天平的另一篇文章《教育方针述论》则运用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统一的方法系统阐述了教育方针的定义和内容,并分析其内部结构关系抽象提出了教育方针的三条基本规律。王冀生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党的教育方针》则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建设者和接班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孙喜亭的《新教育方针的确立步履维艰——由“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向“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转变的曲折过程》通过对50年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回顾与评说阐述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向“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转变的曲折过程,证明其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教育本质和社会功能认识的划时代的飞跃。

三 从教育方针的目的、实施来进行研究

(一)教育方针的目标研究

关于教育方针的目的,陈希的《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指出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文中指出了拔尖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等六大要素并指明高等院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承担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重任,并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郗海霞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则从改革开放初期“一专多能”对改革前“又红又专”的扬弃、改革中期的增加学术人才和经济人才的培养以及90年代后期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三个方面来论述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要求相适应。

(二)教育方针的实施研究

王秉琦的《高等学校应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则指明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应以教育方针为指导全面深入学习,坚决贯彻落实。李春田的《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调了要加强党对高校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到学院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丁养斌、程新峰的《党的教育方针与大学生目标教育》则通过论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的教育方针的变迁,阐述了高等教育院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载体应分年级、分阶段地实施价值目标、健康目标、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

四 对当前研究的几点思考

目前,学术界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研究大体上已成脉络,从发展历程上看分为建国前、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十六大以后以及十七大时期;从内容上讲从“两个必须”到“双为”、“双结合”,从“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再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目标上从“又红又专”到“全面发展的人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内容详实,条理清晰。但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未能跳出“两必须一培养”的模式,时代性不强,对“三个面向”的把握还不够透彻,尤其是对当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内容空白;并且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研究只是从一个国家的总体高度出发,对其主体即对受教育者个体的研究较少,忽视个性诉求,忽略了本位主义,表现出了对个人本位的漠视,这是今后理应关注的一个重点。

(一)教育方针往往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来进行概述,内容不够完善

纵观教育方针的内容演进历程,从“又红又专”、“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是同中国不同历史时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对教育的总体要求相适应的,是不同时代教育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但这一概括并不全面,“全面发展”应该有更多更深层次的内涵,近观当今学生中存在的一些负面案例如大学生自杀事件等,心理健康教育也被日益提上日程,成为当今教育界应关注的重点。全国第20次高校党建会议上提出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言简意赅,内容明确,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注重科学文化素养,将培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的栋梁之材更加突出出来,这个应进一步做详细研究。

(二)教育方针研究的时代性不强

对教育方针的内容研究,多沉溺于建国前、建国后以及改革开放后和新时期这几个阶段,目前对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时代性不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方针,它从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出发来指明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未来一个时期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一项未来的事业。因此,其研究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依据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对其侧重点有所研究。

(三)忽略了与受教育者主体相结合的研究

教育方针是政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来对整个社会教育事业的总体把握,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本体功能的统一,是教育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统一。但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学术界目前对其的研究总体上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对受教育者个体的研究较少,忽视其个性诉求,只是从国家高度来研究个体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很少提及个体是什么样的人、想要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今后应加强对其本体的个性研究,结合主体特性来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

[1]杨天平.20世纪中国教育方针的百年之旅[J].学术研究,2002(12).

[2]李韧竹,郭 戈.党的教育方针的演进与发展[J].党的文献,1994(5).

[3]侯慧君.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解与思考——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J].思想教育研究,2008(12).

[4]徐凯旋.建国以来党的教育方针演变述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5]刘海南.论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演进与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0).

[6]胡昌南.浅论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教育方针的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5(2).

[7]郑金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江泽民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8]王先俊.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变化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2003(9).

[9]窦伯菊.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再认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7).

[10]魏 薇.对新世纪党的教育方针的再认识[J].当代教育科学,2003(5).

[11]佘曙初.浅谈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1).

[12]杨天平.人民共和国教育方针五十年论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3(3).

[13]杨天平.教育方针述论[J].教育导刊,2002(5).

[14]王冀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党的教育方针[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1(8).

[15]孙喜亭.新教育方针的确立步履维艰——由“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向“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转变的曲折过程[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16]陈 希.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2(12).

[17]丁养斌,程新峰.党的教育方针与大学生目标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4).

[18]郗海霞.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19]王秉琦.高等学校应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

[20]李春田.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1992(3).

[2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2]宋荐戈.中华近世通鉴·教育专卷[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教育方针时期研究
劳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必修课”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三重维度1——重温抗大教育方针的启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