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启仪
(东莞图书馆,广东东莞 523071)
东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与传统地方文献发掘
莫启仪
(东莞图书馆,广东东莞 523071)
立足于东莞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背景,深入探讨发掘利用传统地方文献对于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发掘利用传统地方文献的可行性举措。
东莞;历史文化名城;地方文献
1982年2月,国务院转批国家建委、国家城建总局、国家文物局《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指经过国务院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历史上曾经作为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的城市。截至2011年,我国已公布了11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包括了古代都城、名胜风景、文化名城、民族风情、军商重镇、历史民俗、革命圣地等几大类[1]。一般来说,历史文化名城都具有经济根基深厚、文化底蕴丰富、文明传承久远、现代文明显著等特点。它们犹如散落在祖国大地的璀璨明珠,穿越了历史长河,散发着愈加夺目的光芒。2011年2月,东莞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正式启动,计划将用十年时间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笔者基于此背景开展研究并成文。
历史基础是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首要条件,东莞可以说占有先机。首先,东莞是岭南文化重要发祥地,5000多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至今保存万福庵、蚝岗、村头村等重要史前文化遗存。其次,东莞是中国近代史开篇地,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及此后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东莞又是华南抗日根据地,东江纵队在这里浴血奋战,点燃南粤抗日烽火。再次,东莞还是改革开放前沿地,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来料加工厂——太平手袋厂,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但这些由漫长的人类文明沉积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如何体现,通过哪些载体加以保存流传呢?这些载体包括人,比如国家、省、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包括众多的文物和地方文献资料。其中,地方文献是“记录有某一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2],经过悠长的历史积淀,积累了丰富详尽的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地理、重要人物等各方面的史料信息,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体现,意义非常重大,是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因此,传统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将是推进历史文化名城成功申报的重点。
东莞传统地方文献资源,作为东莞特有历史文化的最好注脚,折射出东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体现了东莞作为岭南文明发祥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的深刻的精神内涵,是支撑东莞文化名城建设的深厚的根基,对于东莞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重要的作用。
源远流长、博大多元的中华文化,包含着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具有巨大的辐射力和深远的影响力。因此,一个城市要被认定为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根基必不可少。丰厚的城市文化底蕴标志着城市经过漫长岁月沉积的人类文明,反映在当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有着独特的地域特征,形成自身的文化优势和影响力。文献是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遗产。如果没有地方文献的记载,历史文化往往流散而难以保存传承,城市形制变化轨迹也难以全面考究,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大量的传统地方文献资料真实、有效地记录传承了丰富的地域文化,通过族谱方志、地方史料、地方民族文献等多种形式,全面、系统、翔实地记录了特定区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自然、地理、民族、风俗、民情、宗教等丰富内容的历史。比如湖北荆州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探索考证荆州城市历史文脉过程中,就利用了大量的国史典籍、地方志等等。所以说,传统地方文献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提供了厚实的历史文献基础,夯实了名城建设的物质根基[3]。
文化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其特有的运行机制通过对社会成员心理定式和价值判断的影响来协调社会的行为规范,并以此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发生作用,影响和制约社会成员凝聚力的结构和层次[4]。大量的传统地方文献通过多方面、多维度地记录地方自然和人文的历史与现状,为广大群众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建筑风情、民俗文化等优秀文化。灿烂的地域文化是形成和增强一个地方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思想基础,有利于培育和建立确立社会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氛围,使群众在查找、阅读、利用这些地方文献的时候,增进对文化价值的共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比如以血缘传承为核心来编修的族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一种独特的现象。族谱,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5]。近年来,我国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地新修的家谱,有不少都是由海内外同一家族共同编修的[6]。族谱成为子孙后代精神皈依、乡情紧系,凝聚家族、民族向心力的重要文献。
地方文献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的宣传教育功能,体现在它在城市内树立共同理想,培养良好道德风尚以及开展爱国爱市教育等方面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有助于建立起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这也是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必然要求。当前,要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建立起城市的共同理想,首先就是要宣传城市的地域文化,形成对地区文化价值的共识。地方文献是“地方百科全书”,为人们了解、掌握地情提供了最基本、最全面的资料。东莞传统地方文献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东莞历史的名山、名水,名人、名事,可以为打造信念教育提供大量的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例,是极具说服力的教材。此外,传统地方文献也为培养良好道德风尚提供资料信息的支持,比如地方志中的人物志,历来均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来择材撰写。因此,地方文献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地方文献在弘扬和培育市民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手材料。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曾说:“国者,乡之积也,爱国者,亦必爱乡。”传统地方文献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富有现实性、生动性、说服性的最佳教材。如东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编撰出版的《文明的风采:东莞市文明单位巡礼》,以及东莞图书馆利用馆藏的地方文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编辑出版的《名人笔下的东莞》等书籍,对于宣传东莞,教育子孙后代爱国爱莞,发挥了积极的宣教作用。
地方文献以其最朴实、最基本的素材,反映了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特定地域自然人文的基本情况。传统文化的梳理、整合和提升离不开地方文献资料提供的大量可靠信息作为支撑。在利用传统地方文献的过程中,原始文献当中的基础价值往往会被有效放大,并会增值出新的价值和意义。以东莞木鱼歌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申报首先要符合《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关于申遗文物真实、具有“独特与普遍价值”、有机融入当代生活等三个方面的要求,在申报材料的撰写中,有关人员到图书馆搜索参考和使用了大量地方文献,如《东莞县志》、《东莞木鱼书》、《东莞明俗叙述与研究》、《东莞木鱼歌初探》等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地理、宗教、建筑等多个方面,为申报材料的撰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使木鱼歌这一传统的文化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升华和传承。
一个城市的城市精神综合凝聚了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因素,是城市的灵魂所在、文化所依。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精神需要与时俱进,反映出时代和地域的最新文化精髓。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也离不开本土与外来文化精华的融合,离不开在原有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创新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作为翔实、准确记录一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地方文献,在形成之时就注重客观记述、以人为本,为东莞的文化创新提供最坚实的基础。根据东莞市 (县)志以及地方统计公报显示,东莞自1978年9月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来料加工厂——太平手袋厂后,由最初一个人口不到百万的传统农业县,迅速崛起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现代化制造名城。新的市情民情需要有创新的城市精神作为引领,在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并综合了市民意见后,2007年1月,东莞确立了新的城市精神为“海纳百川、厚德务实”。
地方文献也是城市旅游资源。2002年10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指出:“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都属于文物。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子舟教授就认为,目前具有文物性质的文献资料的旅游效益还没有充分开发[1]。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包括了古籍珍善本、名人字画、金石拓片、族谱方志、木刻版片等等,有许多就属于文物。图书馆可以开辟专门的珍贵地方文献展览厅,作为展示地方珍贵“宝物”的一个平台,相信会成为吸引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一个新“景点”。同时,地方文献也为地方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了地方民俗文化的宝贵资料。比如传统地方文献详细地介绍了各镇街的民俗节日,包括东坑“卖身节”、樟木头的麒麟舞、石排“康王出巡”、望牛墩“乞巧节”、道滘粤曲私伙局、水乡片区的龙舟竞渡等在内的人文风情资料。在文化传承和创新过程中,人民群众立足历史,用于创新求变,开发出特色的地方旅游项目,比如卖身节已摇身变成了招商及旅游节庆。再加上东莞地区有着石龙镇、虎门镇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以及茶山南社村、石排塘尾村、寮步西溪村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地方旅游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地方文献是带有明显区域性色彩的文献资料,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可以通过印刷型文献、电子文献、数字文献和多媒体文献等多种载体展现和揭示城市的方方面面,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构建,对城市形象、城市内涵、城市品位以及城市竞争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的个性是城市独特优势所在,是体现出该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史、自然环境等比其他地方优越的特征。比如世人提起伦敦,马上想到的是戏剧、博物馆和大学城;提起巴黎,服饰和浪漫跃入脑海;提起维也纳,“音乐之都”的美誉天下皆知;提起纽约,首先想到的是自由女神像和百老汇。这种个性,并不是可以通过装饰、包装来形成的,而是长期以来由文化传统积淀、传承、内化而外发出来的,传统文献以其多样化的记录方式较完整地标识了城市的个性特质,使城市准确定位,并能从复杂的城市环境中有效地消除一些外浮的负面元素,提升城市形象。
东莞市为首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莞为岭南古邑,春秋时为百粤地,秦汉时属南海郡,东晋咸和六年 (331年)立县,唐至德二年 (757年)更名东莞,1985年撤县设市,1988年升为地级市,有近1700年立县史。当前,城市间的竞争更深层次地体现在文化的竞争上,文化资源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之根,也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地方文献一方面梳理、沉淀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归纳总结现代文明;一方面挖掘本土文化,另一方面昭示外来文化,从而更好地挖掘与展示出新时代的城市文化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城市面貌全面改观,为人们带来工作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化失落、历史遗迹消失、千城一面等诸多城市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等问题,从而使城市生长——文化传承——居民幸福的链条出现了明显断裂[7]。实际上,传统文化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多元文化冲击的今天,传统文化更是城市的根基所在。这并不是说要一味地沉湎于历史传统而摒弃、拒绝吸收现代文化,而是要以更高更广的视野,以更宽更深的思想去将现代文明与历史传统相融,增强历史文化传统的现代内涵,体现出城市发展较高的品味,为城市发展输入不竭的动力。生活在这样的城市文化氛围当中,市民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并逐步深厚,城市凝聚力将越来越强。
160多年前,东莞以“虎门销烟”的勇气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第一页。而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奇迹”又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进典型被国人乃至世界所认知。但是,客观来说,东莞得到的评价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而且不同时间、阶段得到的评价也有差异。从东莞近年取得的荣誉记录或许更能说明问题:1999年,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市”称号;2003年,获得“广东省文明城市”称号;2004年,获得“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称号;2005年,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2006年,获得“国际花园城市最高级别金奖、最佳遗产管理奖”称号;2009年及2011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从这些荣誉可以看到,这个城市的文化发展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取得长足进步,因此,这些记录记载的历程和历史是城市美誉度增强、竞争力提升的最好注脚。
传统地方文献的范围宽广、载体多样、历史久远,又往往分散在各处。要更好地开展开发利用工作,必须先进行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应由政府委托或授权具有较好文献管理专业水平的机构,例如图书馆、社科研究机构等,通过购买、征集、呈缴、捐赠、索取、复制、交换、民间寻访、网上查访、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进行专门的调研收集。
传统地方文献之中不少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一旦损坏、散失就难以弥补。因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资源库的建设是最为有效的保护、开发手段。资源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实体资料库,通过设立专业库房,对实体地方文献进行保存、修护;另外一种是数字资源库,通过全文数据库形式把实体地方文献的整体信息转换为数字资源,不仅能永久保存,并能利于快速检索和资源共享。
配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需要,以及不同时期群众喜爱和关心的主题,地方文献管理机构可以举办各类传统地方文献陈列或专题展览,展示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科技、名人、民俗风采。如东莞图书馆曾利用馆藏地方文献举办“东莞历代藏书家图文展”、“东莞志士与辛亥革命”等展览,有效地宣传了东莞本土的传统文化与历史。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传统地方文献的利用意义,将有利于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发挥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传统地方文献当中记载的古建筑、古村落、文物等历史文化遗迹,以及传统民俗的保护和开发,应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中。如位于东莞茶山镇的南社明清古村落,现存祠堂达30间,古民居达250多间、庙宇旧址和遗址5座、古井40多口以及古墓36座、古水塘7口,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历史文化内涵丰富[8]。又如东莞望牛墩镇的“乞巧节”、东坑镇的“卖身节”,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历史悠久、深入民心,又独具特色的民俗,是地方独树一帜的文化标识之一。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传统都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一方面可以通过已有的传统地方文献对其进行深化研究,另一方面,对于历史文化遗迹和民俗传统的保护、开发又丰富了传统地方文献的内容。
[1]王子舟.论历史文化名城与图书馆[J].新世纪图书馆,2006(1):20-24.
[2]黄俊贵.地方文献工作刍论[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54-59,72.
[3]李兰.地方文献与城市旅游建设之探讨:以历史文化名城荆州为例[J].图书馆论坛,2007(2):57-59,83.
[4]卢宏,卢宁,杨凝希.地方文献的功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另一维度[J].图书馆论坛,2008(5):139-141,165.
[5]百度百科.家谱[EB/OL].(2011-12-18)[2012-08-10].http://baike.baidu.com/view/1526500.htm.
[6]搜狐网.联宗修谱备受关注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EB/OL].(2007 -05 -14)[2012 -08 -10].http://news.sohu.com/20070514/n249999303.shtml.
[7]新华网.文化部部长:城市发展不能唯GDP[EB/OL].(2010 -11 -04)[2012 -08 -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 -11/04/c_12735670.htm.
[8]东莞阳光网.南社古村落[EB/OL].(2012-03-18)[2012-08-10].http://www.sun0769.com/subject/2012/201203fuzblh/meili/201203/t20120318_1484954.shtml.
[9]成瑶.地方民族古籍文献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开发[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7):69-71.
The Creation of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raditional Local Literature in Dongguan
MO Qi-yi
(Dongguan Library,Dongguan 523071,China)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reation of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n Dongguan,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and role of traditional local literature in the creating work,and further proposes the feasible measure for the use of traditional local literature.
Dongguan;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local literature
G253
A
1009-0312(2013)02-0016-05
2012-09-14
东莞市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项目“东莞传统地方文献的发掘——基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思考与研究”(2011JY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莫启仪 (1979—),女,广东肇庆人,馆员,硕士,主要从事社会阅读和图书馆管理研究。
book=0,ebook=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