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盛(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文化研究所所长) by Li Jiansheng
让语言飞扬出艺术的新时空
■ 李建盛(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文化研究所所长) by Li Jiansheng
Make Language Fly off the New Space-time of Art
2013年6月16日下午,当我走进国家大剧院东展厅看到以“语言的飞扬”为主题的“2013年中国雕塑年鉴展”的时候,看到、感受到、体验到一种在其他的中国雕塑展中所没有的新维度,这种新维度除来自于精心谋划的展厅结构布局和灯光色彩构成的艺术空间之外,最重要地应该来自于展陈在这里的雕塑艺术的语言、这种语言所呈现的艺术的激情、这种语言和这种艺术的激情相互交织所表达的雕塑家们急迫的探索意识,以及语言所呈现给我们的艺术世界。
我们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之中,我们用语言表达我们自己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而艺术则更胜一筹地用其特有的语言表达它对生命的体验和对希望的想象,雕塑作为一种艺术也不例外。历史上杰出的雕塑艺术家们总是在语言的探索中创造出杰出的雕塑艺术,总是用创新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一种独特的艺术世界,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西方人文科学界和文学艺术界,人类的语言问题、民族的语言问题、文化的语言问题、艺术的语言问题等等,不仅得到了持续而丰富的研究,而且得到了深入的探索。在中国的雕塑艺术创作中当然不乏对语言的探讨,虽然我们总觉得有所欠缺,总觉得过于保守,总觉得不够前卫,总觉得缺乏新锐。然而,我们却总是有所意识,也总有所进展。终于,在“2013年中国雕塑年鉴展”中看到了一种新的气象,它不仅延续了中国雕塑家们已有的感觉、意识和语言,而且在某种更为深刻的“语言意识”中,把雕塑语言、雕塑语言探索、雕塑语言的艺术新维度凸显出来了。
对于这次年鉴展来说,没有更恰当的语言,能够比“语言的飞扬”更适合这次年鉴展的主题了。正是“语言的飞扬”和“飞扬的语言”,让这次展览别开生面,别有气象。在年鉴展中,我们理解语言转变中的《老子》,看到媒介融合中的《平台浮云》,感觉到了《亟待命名的作品》中语言缺席背后的新意,欣赏到了概括语言中的《高山流水》……雕塑年鉴展中的作品,或者在传统的传递中探索语言的流变,或者在西方他者的借鉴中出新自己的语言,或者抛开已有雕塑语言的成见展现自己的新意。在这些富有新意的语言世界中,我们遭遇到了新的意义世界。正如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说:“在语言中,而且只有在语言中,我们才能遇到我们在世界中从未‘遇到’的东西,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这些东西。”因为,语言,尤其是艺术的语言,它总是以其想象性、创造性、独特性、模糊性去创造和开启难以言表的意义世界和美学时空。艺术语言的界限在哪里,艺术的境界就在哪里。
应该说,这也是由不同个性和特色的雕塑语言组成的一次大合唱,一出体现了中国雕塑语言新信息和新音符的交响曲,这样的大合唱和交响曲正好以视觉化的语言和音符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年鉴展中不仅有著名的、成名的雕塑艺术家们,更有年轻的、富有锐气的青年雕塑艺术家们,他们用各自的雕塑语言营造了这个飞扬的艺术世界,用不同的音符构筑这支飞扬的乐曲。当然,这是一次成功的年鉴展,对中国雕塑发展来说,当然也是一种迟到的意识和探索,更应该说,它既已开始,便算是为时不晚。老实说,我们在看到语言探索新进展的时候,同样也能在一些作品中看到较为明显的模仿痕迹,看到语言表达中某些稚嫩的冲动,看到语言飞扬中难免拘谨的翅膀。
“语言的飞扬”,既然已经飞扬起来了,那就祝愿它飞得更高,扬得更远,飞扬出更具有新意、更具有创意、更具有诗意的雕塑艺术世界,在永远无法探底的语言世界中探索永无止境的美学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