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贵
所谓战略思维,在这里,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从政治上、全局上、长远上思考和认识重大问题,确立科学的政策和策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国内外发展大背景、大趋势下,高起点、高水平地把握全局,谋划未来,开拓前进。从创新思维看,第一,十六大明确了创新在新世纪的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第二,十六大明确了创新思维的基本要求。“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三,明确了创新的逻辑顺序。“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所谓辩证思维,在这里,就是既要有历史的深远眼光,善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视察和审视问题,又要有世界的全局眼光,密切注视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变化,善于在普遍联系中把握世界发展的大局,从事物的不断变化中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十六大以及稍后一段时间,党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将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统一起来,特别突出的是创新思维。
党的十七大不但将战略思想、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有机统一起来,而且同十六大相比,又有所侧重,分别取得了以下成果:第一,注重战略上的概括和拓展。十七大科学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内涵。第二,创新思维与分析和把握阶段性特征相结合。十七大科学分析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方面,十七大又有了新的拓展,在十六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建设”。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并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战略任务。这些思想,不但是新阶段实践经验和发展的深刻总结,而且也是认识的升华,反映了党的创新思维视野的动态性、多维性、前进性和求实性。第三,辩证思维贯彻到各方面。十七大全面、鲜明地体现了辩证思维,如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提出解放思想是“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基本要求”;“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既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又要有“坚定信念”,等等。
党的十八大不但突出了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有机统一性,而且运用更加自觉、思路更加清晰。主要表现在:第一,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运用进一步升华。十八大进一步完善、确立新的指导思想,明确其精神实质。大会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尤其重要的是,十八大更加明确、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指导思想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这个认识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度总结,是党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的成功运用的结晶和升华,内涵极其丰富。第二,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运用的特色更加明确、内涵更加丰富。十八大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不走“老路”、不走“邪路”,走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战略思路清晰;与十七大相比,伟大旗帜上突出增加了“制度”,这是创新思维运用的体现;“不断发展”是辩证思维的体现。第三,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的运用逻辑更加清晰,基础更加坚实。十八大还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里有“指南”、“实现途径”、“根本保障”,逻辑更加清晰。三者统一于“实践”,有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离开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就不可能丰富理论特色。
首先,理论特色的丰富离不开实践特色。理论特色的丰富的基础是实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党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这是丰富理论特色的前提。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个坚持”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们党多年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条原则,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提出了“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和“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的命题。十七届四中全会将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概括为六条。党的十八大能够将“理论体系”、“道路”、“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出八个“坚持”,也是总结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尤其是近十年的实践经验。理论特色指导实践特色,实践特色有丰富理论特色,循环往复,二者都不断丰富、提高。正如党的十八大所说:“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其次,理论特色的丰富离不开民族特色。可以说,从十六大到十八大,我们在伟大旗帜、奋斗目标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理论,都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因为当时党中央清楚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些是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实。十六大提出的“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十八大阐述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等,更加具有民族特色。
再次,理论特色的丰富离不开时代特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理论特色的丰富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特色。新世纪开始,党的十六大就要求与时俱进,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规律性,从而富于创造性。十六大还提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十六大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也是把握了世界发展的脉搏前提下提出的。十七大对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特征的分析以及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都是根据时代特征和要求作出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紧密联系的。掌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离不开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要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又离不开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们看到,从十六大到十八大,党不断推进对三者及其关系的把握,注重三者各自的内涵以及相互间的“紧密相连、相互贯通”。
党的十六大不但明确提出了三大规律,而且对三大规律统一性的认识开始有了自觉,这表现在:第一,大会指导思想指引着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大会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十六大认识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个要求较为清楚地指引着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第二,大会对三大规律的内在关系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大会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研究和解决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可以看出,党的十六大在新世纪开始用新的视野把共产党执政放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放在了人类社会发展中来思考问题了。开始体现出理论思维的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特点。
十六大以后一段时间,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又有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第一,深刻认识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对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提得这样高,还是第一次。第二,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有了清楚、全面、准确的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段话包含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第三,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统一了起来。这个统一具有重要意义。以前我们提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这样提问题,还差一个东西,这就是规律性。比如,立法是否科学?所谓科学,就是要求把握本质,把握规律性。离开三大规律的联系,孤立地谈共产党执政规律,就不可能是科学的。所以,提科学执政,并把它放在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前面,这就使后二者有了前提,使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第四,明确了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里反映出执政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同时,也反映出党对先进国家先工业化后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个一般规律的思考。第五,明确认识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有了清晰的把握。
十七大进一步丰富、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一是认识到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并提出了“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命题,深化了以前的认识。二是对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三是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四是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五是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此作了具体论述和部署。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三大规律有重要的意义。六是在国际关系方面,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十七大首次提出“促合作”、“和谐世界”、“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这反映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成功运用。这又与党的执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紧密联系起来。
党的十八大对三大规律自觉性把握已经成熟,这表现在:第一,大会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里说的“全新的视野”,实际上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深刻的反思。人类思想史充分说明,一种思想的成熟,只有经过反思才有可能。第二,大会清醒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这里,党明确认识到了指导思想的发展,是建立在把握三大规律基础上的,这是对认识运动基本规律的反思,反映了党认识上的成熟。第三,对三大规律内在联系的把握达到了自觉。大会认识到:“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十八大提出的“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党的领导”这八个坚持以及“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等充分反映了对理论的“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认识。第四,大会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既反映了对三大规律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又特别突出了丰富理论特色的自信。这些自信,说明党对三大规律把握的自觉性已经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