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探析

2013-03-27 07:28周敬青
党政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利益干部群众

○周敬青

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和党的建设的总体状况的基本判断出发,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刻背景:政党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复杂国际环境下,凸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政党转型背景下,脱离群众成为最大的危险。党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由于环境所迫,敌强我弱,坚持和使用群众路线这个法宝,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压力。因为不密切联系群众,党员、干部就有肉体上被消灭掉的危险,党也难以存在发展。党执政后掌握并分配资源,对群众不像过去那样高度依赖。一些党员、干部滋生骄傲自满情绪,沾染官僚主义习气,忽视群众的作用。如同“温水中煮青蛙”,在安逸的生活中对脱离群众的危险浑然不觉。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破坏党的立身之本和最大政治优势,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党群关系问题是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生死存亡的根本政治问题。

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利益协调难度加大。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社会利益主体比较简单,利益格局相对统一,利益分配基本处于平均主义的状态,社会差距较小。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生产力得到解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为党群关系的和谐奠定了一定物质基础和利益保障。但同时,经济体制的变化也导致利益格局的调整,党维护群众整体利益兼顾具体利益的难度增大。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博弈,必然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大量产生,影响群众对党的看法。随着经济体制的进一步转型,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需求差别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矛盾显性化的趋势必然更加突显,对党群关系产生严重影响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党如何协调利益关系,体现和正确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构建体现公平效率的利益配置宏观政策,真正让绝大多数人而不只是某些阶层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丰硕成果,成为一道必须破解的难题。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赢得民心才能得到信任。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已从过去以政治、户籍身份为依据的社会分层,转变为以职业为基础的阶层分化;从相对简单的以工农为主体到形成多阶层、多层次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结构多元、就业形式多样、收入差距拉大、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差异较大等新特点。这种多阶层、多层次的社会结构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既增强了社会流动性、激发了创造活力,但同时也导致党群关系更趋复杂。传统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出现了分化,大量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并呈扩大增多趋势,新社会阶层政治诉求不断增强;群众的利益诉求呈现碎片化、显性化、复杂化特征,这些情况的出现对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产生了影响,给党凝聚民心增加了难度。

在复杂国际环境背景下,巩固执政地位重在争取群众,能否获得群众的信任,关系到政党执政基础的稳固和政权的安危。在全面对外开放的环境背景下,党群关系极易受到外部影响。国门打开后,给西方的“和平演变”、“颜色革命”提供了可乘之机,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实施西化与分化中国的图谋,大肆宣扬和传播其价值观念、政治理念。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图谋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挑拨党群关系,公开支持一些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建立非法组织、从事分裂破坏恐怖活动。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出现,博客、微博、论坛等新媒体产生出大量的意见领袖,各种不同思想观点、价值理念在网络上快速便捷传播,出现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成强烈冲击。群众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党组织的信息高度依赖和信任,党群密切联系的思想基础有所弱化,从而影响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传承和现实困境:群众路线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又是生命线,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缺失、群众路线扭曲、党的宗旨淡化的现实困境

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浓缩和沉淀。抗日战争时期,一名美国记者曾问毛泽东:“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毛泽东说:“人民给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毛泽东在一次对中央党校学员的讲话中,曾经非常生动而又深刻地解释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他说,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现在,剥削阶级的生活都离不开老百姓。他们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为的是用牛来耕地,从牛身上挤奶。剥削阶级是要从百姓身上榨取东西。我们却不同,我们自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党是人民的代表,我们要使人民觉悟、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正因为对政党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深刻认识,毛泽东提出党要自觉做工具。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第七届中央委员会选举方针》的说明中指出:“我们是阶级使用的武器,我们阶级要胜利,就要选出先锋队来。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人。被选的人,如果自以为了不得,不是自觉的工具,而以为‘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错了。我们党要使人民胜利,就要当工具,自觉地当工具。”中国共产党以中国人民利益代表者、执行者为己任,毛泽东曾用“鱼和水”、“种子和土地”、“愚公和上帝”等关系来比喻党同中国人民大众的关系,反复强调党在根本上来自人民群众,生存于人民群众之中,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真理。

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核心所在,群众路线是以群众观点为指导。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1943年6月1日,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首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思想。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意见都是从群众中来的。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他要求全党必须广泛深入地提倡这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方法”。七大党章的总纲中贯穿着群众路线的精神,第一次申明“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这个共产党人的宗旨观。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群众路线的内容作了全面的说明;群众路线不仅仅是领导方式的问题,还包括根本的群众立场、群众观点。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党的十四大党章全面完整地阐述党的群众路线:“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十四大至今这条群众路线在党章表述中一以贯之。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群众观主要体现在: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当前,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总体上是好的,在联系服务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缺失、群众路线扭曲、党的宗旨淡化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有些党员、干部群众观错位异化,表现在:一是“精英情结”,官重民轻,矮化群众历史主体地位。认为“群众”是乌合之众,是无数个没有实质意识的“零”,领导干部是“零”前面的数字,群众只是苦等“嘘寒问暖”、苦盼“清官上任”、苦求“自身私利”、苦无“觉醒意识”的群体。二是“管教心态”,权重民轻,虚化群众权力主体地位。认为手中的权力是经过个人奋斗党给予的,是“权力党授”,与群众无关,群众仅是“群氓”,有的甚至是“刁民”,与群众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群众是可以恩威并施的对象。三是“实用心理”,利重民轻,弱化群众利益主体地位。认为群众利益可有可无,无关紧要。认为党群关系,类似“蛙水关系”,有用就接近,无用就疏远。“有用”时,千方百计想到群众,那就是:脏活、累活没人干的时候,工作指标完不成的时候,捐款捐物的时候,自己的事情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而“有好事”的时候,一般不会想到群众。

在上述错误群众观的支配下,一些党员干部不认人民却认人民币,喜欢“攀高枝”、“傍大款”,由公仆沦为“大款”的奴仆,群众工作中出现嫌贫爱富问题。有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一些党员干部认为群众不能决定自己的升迁去留,做群众工作“无用”,眼睛盯着上级;工作方法“无力”,陷入“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困境;决策“无视”民生,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生活与群众“无缘”,成为“会上、网上、车上”的“三上”干部;权力行使“无公”,出现以权谋私、滥用权力、违法犯罪的现象。

上述错误的观点和现象必然影响破坏党群关系,必须彻底加以清除解决。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阐明了“为民务实清廉”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为民”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目的。“务实”是实践群众路线的具体途径、有效方式。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就要善于从群众关注的、身边的事情做起,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好事情。“清廉”,是共产党人的本色,是最可贵的品质,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保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切入点,坚决反对“四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点和落脚点:从完善体制机制上造就一支能适应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执政骨干队伍

党员、干部在党群关系中居主导地位,是党群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党员、干部队伍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大批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党员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年富力强,理论水平、文化素质、专业知识较高,但往往缺乏在艰苦环境下的实践锻炼,少有与群众同甘苦、共命运的感同身受,其思想的纯洁性、对党的忠诚度、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尚需进一步提升。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可谓是恰逢其时,利用好这个契机,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使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成为党员、干部长期自觉行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注重通过刚性制度的约束,切实实现:重民权,即权为民所授,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罢;顺民意,即尊重群众意愿;惠民生,即维护群众权益;解民忧,即做好群众工作;聚民智,即依靠群众办事;促民治,即支持群众自治;问民效,即接受群众检验。

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领导干部自觉“为民”提供保证。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个顽症,干部群众深恶痛绝。不严加整治,就会愈演愈烈,毁掉党的用人制度。要改变“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少数人”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切实落实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在干部选用工作中,具体用什么人,怎样用人,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作为保证。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从机制层面保证了干部选用工作从理论向实践的跨越,必将有利于从制度层面保障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来考察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状况,看发展是否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才能促进党员、干部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四大能力,即:调查研究、掌握实情能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能力;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能力;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练好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

建立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在党的作风制度中突出“务实”。要培育与新的形势和环境要求相适应的现代领导作风,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通过沟通和协调,形成民主平等而又富有效率的领导作风。党的作风制度建设应当更加注重爱惜人力、财力、物力,着力解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当务之急,禁止搞华而不实和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不准向下级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不准强迫命令,严禁欺压百姓,切实解决作风粗暴、办事不公的问题。党员干部必须时时处处重实际、求实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忠诚地为群众谋利益。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课题。要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把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

不断完善党的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促进党员干部“清廉”。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要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

猜你喜欢
利益干部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