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继元 张 国
谈起人民群众在维护政权稳定中的地位作用,我们最耳熟能详的恐怕就数唐太宗李世民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了。在古代类似的话语还有很多,如《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我们今天的党群关系与过去的官民关系相比在性质上有着根本区别,但人民群众在维护政权稳定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却是一样的,甚至随着人民群众政治觉悟的提高和政治诉求的增加变得更为重大、更为关键。
历史和现实一次又一次地警示我们,如果我们党不“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就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如果我们党不“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不会“把我们当亲人”。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新中国诞生以前的历朝历代政权,之所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群众当作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脱离了群众、没有代表群众的利益、没有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我们党执政后面临的危险有很多,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注重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它的反面——脱离群众便成为我们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防止、制止这种危险的出现和扩大。
我们党之所以反复强调、甚至逢会必讲群众工作,正是因为当前党群关系形势非常严峻。对此,我们党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认识,并且积极主动作为,创新思想方法和制度机制。
坚持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之一。从“1949”之前的依靠群众、解放群众到“1949”之后的依靠群众、发展群众,我们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同人民群众联系得好,人民群众利益实现得好、维护得好、发展得好,党的事业就顺利;什么时候我们党脱离了群众,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遭到破坏,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失,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实现了党群关系由过去的“舟水关系”发展为“鱼水关系”,那个时代我们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才可能生存、发展、壮大,所以脱离群众的问题几乎不存在,党要生存,就必须依靠群众、必须服务群众。而1949年我们党执政后,随着社会发展、政权稳固,时至今日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意识越来越淡,感觉离开群众照样可以生存得很好,甚至认为没有群众的监督可以活得更轻松更自在。对于我们党来说,这种“自我感觉良好”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所以越是感觉群众不重要的时候越要高度重视群众,越是感觉不需要密切联系群众时越需要密切联系群众,“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1949”绝不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与否的分水岭,绝不是旧社会后一个朝代对前一个朝代的简单取代,不是“张氏”换成“李氏”、“李氏”换成“王氏”,而是换成“人民氏”,“天下”不属于哪一个家族的,而是属于中国全体人民群众的。不论是从党的诞生和来源上看,还是从党的性质和宗旨上看,或是从执政合法性上看,人民群众都始终是我们党力量的源泉,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只能加强,不能放松。在当前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发展党群关系,更加注重群众工作,注重研究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推进党群间密切的“鱼水关系”,而绝不能蜕化为旧时代压迫、剥削人民群众的“舟水关系”、“油水关系”、“鱼肉关系”。对于我们党而言,坚持和弘扬密切党群关系的优良传统,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核心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保障是健全党的规章制度,严明纪律,健全长效机制。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根本宗旨。在以改革和建设为主题的新时期,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坚定始终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的政治立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必须走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要依靠群众更要发展群众,群众利益无小事,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早已毫不动摇地坚持并且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些观点。
澄清思想认识。有人认为,党密切联系群众仅仅是为了增强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牢牢掌握国家政权。他们只是把密切联系群众看作是一种工具、手段,混淆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其实,密切党群关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巩固执政地位,更不是为了一党一派之私利,而是为了在巩固执政地位、提升执政能力后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具体到今天,就是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正是我们党90多年来辉煌历程的主旋律和经验总结。所以必须彻底地向全党同志讲清楚这一点,否则就会引起思想混乱、背离党的性质宗旨。还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把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这种立场从根本上违背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也违背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确实反映了一部分领导干部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我们要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锋队组织,我们党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共产党就是为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服务和奋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创新执政为民的制度机制。无论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维护党的良好形象,还是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都必须有一套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作保障。党群关系的主体是党和人民群众,密切党群关系必须把制度建设作用于党和人民群众这两个主体才能取得更大实效。一方面,对人民群众而言,主要是改善民生、扩大民主、实现民享,应尽快建立健全多渠道、全员额的权益表达机制、权益维护机制、政治参与机制、政治监督机制、干部提名和罢免机制等等,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民主价值需求,鞭笞我们党不断增强先进性、纯洁性,增强服务人民的实际本领。另一方面,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一是创新党员领导干部关心、解决群众困难的制度机制。当前,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上说的多、做的少,“雷声大雨点小”,党群关系出问题也主要是出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对人民群众冷暖疾苦漠不关心的问题,既与他们自身素质有关,也与党的有关制度机制如民主监督制度、干部制度、负责制、问责制等不健全、不完善有关。只有创新和完善制度机制,才能使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真心实意、千方百计地解决人民群众各种困难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二是逐步创建、完善经常性的教育引导机制,以使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践行“人民至上”、“群众至上”、“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观点。只有将这些观点、理念内化为自觉意识、外化为自觉行动、固化为规章制度,才能真正构建起密切的党群关系,才能提高我们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三是建立全覆盖的民意获取机制,开设服务群众的专用信箱、热线、网络问政平台等,为群众提供“麦克风”。四是建立常态化的直接联系群众机制,经常深入厂矿车间、社区街道、田间地头、村庄农户,要用善于倾听的耳朵和真切关怀的语调“到群众中去”了解民情、倾听民声,应乐于拜人民群众为师、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
创新反腐倡廉的制度机制。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才能“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腐倡廉“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党不断地探索“教育、监督、惩治”的反腐机制。当前,重点是“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在创新反腐倡廉的制度机制当中,应该首先从最敏感的、也是群众最关心的领导干部财产、收入公开制度做起。在创新和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定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党和国家的事业定将更加兴旺发达,人民群众也定将得到更加自由、全面的发展。
古训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即指人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对于党和国家而言,人民群众拥护则政权稳固、事业顺利;脱离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不拥护则政权不稳、社会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