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乡邦史料 展地域风情——黑龙江省图书馆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分析

2013-03-27 05:25:47刘伟华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书目馆藏文献

刘伟华

(黑龙江省图书馆,哈尔滨150090)

地方文献又叫乡邦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1],是公共图书馆的核心馆藏。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集“乡土艺文”,以“存史”+、“资政”、“福泽乡邦”,是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工作,从地方文献的馆藏情况、资源分布、资源采集、资源开发等几方面介绍黑龙江省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情况,并通过数据分析,指出我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概况

地方文献一直是我馆藏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这些特色资源一直被淹没在浩如烟海的藏书中。2004年搬迁新馆后,成立了地方文献阅览室,这既为地方文献资源的单独保存提供了空间,也为读者提供了专门查阅和利用地方文献的场所。地方文献阅览室的成立,是我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真正开始。2005年底,我馆又相继成立了地方人士征集办公室及地方人士著述阅览室。一方面,集中展示了黑土文化和龙江人风采,另一方面,也为地方文献资源的征集拓宽了渠道。2008年,与省新闻出版局合作,建立“黑龙江省版本图书馆”;2011年,与省地方志办公室合作,建立“黑龙江省图书馆方志分馆”。至此,形成了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出版物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地域文献资源体系。

目前,我馆地方文献组隶属于特藏部,包括阅览室2个、恒温恒湿书库1个、征集办公室1个。截至2012年12月,共收藏有关黑龙江省的地方文献40000余种,62000余册。其中包括中文地方文献图书18698册、地方人士著述图书3829册、地方出版物25511册、建国前日文图书2930册、日文期刊1188种5503册、建国前俄文期刊326种7000单行册,另有中文旧报纸5种81合订本、光盘23盘、缩微品531卷。文献内容所涵盖的地域范围以现行黑龙江行政区划为主,兼顾整个东北地区;地方志、年鉴、文史资料、家谱和人物传记等核心地方文献资源丰富,特别是黑龙江省及东北地区的新旧方志收藏尤为齐全。文献内容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学科门类,其中社会科学所占比重较大。备有较完善的书目数据检索系统和丰富的文史工具书,并建有多个反映地方文化的特色数据库。地方文献组除负责日常读者接待工作之外,主要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参考;为各界学术团体及个人提供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主的各类参考咨询和信息服务。目前,已成为海内外学者研究东北史、日本侵华、中东铁路、流人史、哈尔滨建筑、冰雪文化等的文献基地,成为展示我省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的地情中心。

2 馆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分析

2.1 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数量和结构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藏地方文献的数量和结构。馆藏数量代表着一个馆地方文献的规模,馆藏结构则可以体现出核心文献的种类和馆藏特色。下面,以我馆地方文献馆藏中文图书为对象,对地方文献资源的数量和结构进行统计和分析。

中文图书是我馆地方文献资源的核心部分,也是读者利用率最高的一部分文献。截至2012年12月,馆藏地方文献(不含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出版物和建国前旧文献)中文书目数据18698条。其中,K类即“历史、地理”类藏书最多,现有藏书7380册,占馆藏总数的39.47%。也就是说,馆藏文献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图书是“历史、地理”类。这应该也是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藏书体系的共同特点。因为地方文献以地方史、方志、文史资料、家谱、人物传记等地方史料为核心资料,这些文献全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变迁、人类繁衍的历史脉络,是地方文献藏书中的重点。我馆地方文献的“历史、地理”类藏书主要收藏黑龙江地方史,兼顾东北史,主要包括渤海国史、金史、辽史、元史、明代满蒙史料、清前史、伪满洲国史、沙俄及日本侵略东北史、东北少数民族史、黑龙江地方志、革命史、文化史、重要历史事件、文史资料、人物传记、家谱、文物考古、民俗风情以及黑龙江地名录、地图册、旅游资源、古遗址、历史地图集等。

经济类图书在我馆地方文献藏书体系中所占比重也较大,现有藏书2845册,占馆藏总数的15.22%。这部分文献反映了我省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体现了我省工、商、农、林、牧、副、渔等各业的发展水平和统计数据,特别是展现了我省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丰硕成果,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

馆藏图书中,“政治、法律”类 2260册,占12.09%、“文学”类 2194册,占 10.74%。历史、经济、政治、文学类文献占馆藏地方文献中文图书总数的78.51%,是地方文献的核心馆藏和主要构成。这些核心藏书主要包括:志书、文史资料、党史资料、组织史资料、家谱族谱、人物传记、少数民族文献及反映地域文化的各类文学作品,等等。

馆藏数量排名前6位的均是“社会科学”类图书;“自然科学”类图书中,以“农业科学”类藏书最多;除“航空、航天”类图书外,其他类均有馆藏。

2.2 馆藏地方文献资源采集

文献资源并非天然生成,需要有组织地进行积累和建设。建立地方文献库,地方文献的采访是地方文献资源生成的基本途径,也是最主要的途径。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于区域内地方文献的采集,将直接决定这个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地方文献工作的全面开展。地方文献的采访途径主要包括采购、征集、受赠、呈缴、交换。目前,我馆地方文献的采访工作主要以采购和征集两种方式为主。采购是最主要的、最有保障的采集方式,大多数的地方文献资源要靠采购的方式来获取。地方文献的采购方式主要包括订单式采购、现场采购、零星采购等。订单采购和现场采购由采访工作人员完成,主要采购近年的正规出版物。零星采购则由地方文献工作人员完成,主要以采购灰色文献为主。除采购外,征集是我馆地方文献采集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补充。征集工作由地方文献工作人员完成,主要以征集灰色文献和地方名人著述为主。征集工作的开展,拓宽了地方文献的采集渠道,为我馆地方文献资源增添了很多有特色的、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反映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采访部门的统一采购、地方文献组的零星采购及征集这三部分,构成了我馆地方文献资源的主要来源,是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保障。

自地方文献阅览室成立以来,我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发展较快。以馆藏地方文献中文图书为例,从最初的馆藏图书不足4000册,到2012年12月,已增至18698册,并且以每年1000册左右的数量平稳增长。通过几年来地方文献采集工作的合理规划和不断积累,目前,我馆已初步形成了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今后,我们要广辟渠道、长期坚持,在展示地方文化、开展地域性研究等方面发挥更多、更重要的信息服务职能。

2.3 馆藏地方文献资源开发

单纯地占有文献,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来说是不够的,对资源进行有效地、合理地开发必不可少。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手段和形式是多样的,编写书目、索引是最基本的手段之一,包括编印地方文献馆藏目录、联合目录、专题目录、专题文献索引、报刊索引等。书目和索引既是对地方文献资源的梳理,又是对文献的再次开发。这项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读者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便于相关行业之间进行资源交流和互鉴。这些属于地方文献基础产品的开发。

建立健全地方文献数据库是地方文献资源开发的另一条有效途径,并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途径之一。“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因其自身特性有着独特的魅力,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资源,将信息更高效地提供给用户,深化服务层次,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2]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可以更好地揭示地方文献的特色资源,提供更方便的检索途径,并且使地方文献资源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共建共享。数据库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和全文数据的加工。

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要把书目数据库建设放在首位,这是基础性建设。我馆中文图书从1989年开始实现书目数字化,文献从编目加工到检索查询及数据统计全面实现计算机现代化管理。截至2012年12月,地方文献馆藏中文图书18698册,全部按照CNMARC格式建成中文图书标准书目数据。但是,我馆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方面,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包含在馆藏数据库中,没有一个独立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检索和管理相对不便;另一方面,地方文献外文书刊部分目前还没有建设书目数据,仍然依靠卡片式目录进行资源检索。建立一个专门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是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和首要任务。

除了建立书目数据库外,国家和各省级公共图书馆都在积极探索特色数据库建设。我馆的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是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依托,以本馆门户网站和龙江文化信息网为平台,以地方文献馆藏特色资源为基础,选取有代表性的、利用价值高的地方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而成。目前,我馆自建的特色数据库有17个:“黑土文化”、“冰雪文化”、“黑龙江农业”、“少数民族文化”、“犹太人在哈尔滨”、“黑龙江杂技”、“金源文化”、“黑龙江旅游”、“黑龙江地方法律法规”、“哈尔滨旧影”等。这些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丰富了我馆地方文献资源的载体形式,突出了馆藏特色,是我馆地方文献资源开发的丰硕成果。

3 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

我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由于馆里的充分重视和大力投入,发展迅速,已初具规模。但是,从长远来看,在统筹规划和资源布局上还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目前,我馆的地方文献虽然有较为明确的收藏范围,但对于资源建设的长远目标、建设方案、计划投入、收藏重点、资源开发等诸多问题尚缺乏长远的规划,对于资源建设的合理布局也缺乏实证性研究。以至于文献采集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碰到什么就采什么,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整体建设思路,“惟量是从,以数取胜”,“重点文献难以做到系统性和完整性,无法形成特色馆藏。”[3]

3.2 采集渠道较窄,缺乏协同合作

我馆的地方文献采集工作虽然是采购与征集并举,并对一些旧文献和非正规出版物采取了“零星采购”的灵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采集渠道。但总体上,无论是采购还是征集,都缺乏一个较为全面、迅捷的信息来源和明确、细致的分工。有些较为珍贵的、发行量较小的出版物无法在第一时间采购,导致后期难以补藏;一些内部发行的文献资料由于走访不及时或漏访,致使很多文献史料缺失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呈缴本制度的贯彻不力而无法使图书馆从根本上得到资源保障;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我馆地方文献资源的采集还停留在单兵作战的状态,缺乏与省内其他图书馆及相关单位之间的合作。

3.3 载体形式单一,报刊资源分散

地方文献既然是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当然包括各种载体形式,不仅包括图书、报刊、照片、传单、票据、手稿、簿籍等纸质文献,还包括音像文献、电子文献、网络文献、胶质文献等。目前,我馆的地方文献资源以纸质图书为主,藏有少量的报刊、音像制品、缩微胶卷,资源的载体形式较为单一。但更主要的是,书、报、刊是纸质文献的主体,而我馆地方文献中,除了少量的建国前旧报纸和旧外文期刊外,中文报刊资源严重缺失(并非没有馆藏,而是将地方文献类报刊归于报刊借阅部门,不与地方文献统一管理),这既造成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体系的不完整,不便于统一管理,也不利于读者查阅和利用资料。

3.4 忽视自然科学文献,资源比例严重失衡

地方文献的本质属性是地域性,凡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一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文献都是地方文献,没有对于学科的限定。但是,长期以来,在地方文献采集的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图书馆只注重本地区人文、历史、经济等社会科学类文献的收集,而忽视了自然科学类文献的收藏。我馆亦是如此,自然科学类文献所占比例不足十分之一。黑龙江省地处我国最北部,既是资源大省,又是老工业基地,本省的自然资源、水文气象和地质环境都有很强的代表性,工农业生产技术和应用科学的成果反映了本省的科技进步和发展。这些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的自然科学类文献应该充分得到重视,积极加强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地方文献的资源建设体系更加完整,更好地提供全面的地情信息服务。

面对新的信息环境,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内容将越来越丰富,评价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水平的标准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只有不断地提升获取资源、管理资源、开发资源的能力,不断扩大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空间,才能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

[1]杜定友.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M].省市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讲稿,1957.

[2]刘 颖.公共图书馆如何加强地方文献工作刍议[J].科技经济市场,2006,(9):198.

[3]邬卫华.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J].图书馆论坛,2006,(2):150-152.

猜你喜欢
书目馆藏文献
馆藏
现代装饰(2022年6期)2022-12-17 01:07:32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都市人(2022年3期)2022-04-27 00:44:57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艺术品鉴(2019年11期)2019-12-27 09:06:18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 16:56:36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文物春秋(2014年2期)2014-12-24 21:23:05
本刊邮购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