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路径与现实意义

2013-03-27 03:45袁晓妹
党政干部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价值观特色

○ 袁晓妹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委党校讲师、博士)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也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八大报告在已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的凝练,将过去较长的表述精简为个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我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体系(valuesystem)是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定社会、民族在一定时代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价值体系是一个整体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诸多要素,如指导思想、理想、信仰、信念、价值取向、价值评价,等等。价值体系是逐渐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但一旦形成之后,它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当一个社会中存在多种价值选择时,就有可能形成一种主导价值体系,并以它为统领,建立和形成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我们称之为核心价值体系。众所周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多元社会价值观念的有序存在,无序而又混乱的价值观念只能走向崩溃、瓦解的境遇。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国家就要分裂,民族就要解体,更谈不上稳定和发展。因此,这就需要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念即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对于多元社会价值观念及其冲突予以引导,进而将多种价值观整合成为一个和谐有序的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理论体系。它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盘。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本,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引导和支配的地位,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之所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成一个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从历史形成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众多的价值意识融合和建构起来的,而这些众多的价值观念又是人类在不断的反复实践中逐步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就会作为积淀而成的意识结构中深层结构,以自在或自为的方式体现着主体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也由此体现着主体的意志。第二,从结构形成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譬如,在整个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第三,从社会发展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时代精神潮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一个社会集体中占支配地位。它内容复杂、包罗万象,引领着每一个人的行为。

十八大报告着重提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内化、细化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简洁明了的字。可以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熟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表达。如果说,十八大之前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阐释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人民的期许与承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的表达的话,那么,十八大提出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着重于从制度承诺成功转化为对“现实个人”的关切。它着眼于“个人”的现实生活本身的利益关系,落脚于实现最广大劳动大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所取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不仅关注和改善“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化解人民群众内部矛盾,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民主与和谐;而且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以一种简洁扼要的方式实现了通俗化、大众化,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链接,将体现中国当代文化表达特点、习惯等特质转化为大众话语,渗透到大众文化形式中,以符合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心理习惯与心理需求。此外,提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性、民族性的充分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中找到了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最基本的线索、途径和方法,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把每个人的自由解放作为全人类自由解放的历史前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明扼要的表述,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更有效的具体落实。

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最直接地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并不是互相对立、冲突的,而是相互制约又互相促进的继承与超越的关系。核心价值观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它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大环境中形成,受其制约。社会价值体系形成于无数个体的价值观的作用,获得了独立的生命,反过来又控制着个体价值观的成长过程。核心价值观的充分发展必须借助于充分发展了的社会价值体系的托举,只有在社会集体的进步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样,一种文化的先进性,归根到底由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来牵引,而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就在于核心价值观的突显。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明确了社会主体的目的及具体措施,这是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而实现的一次重要价值观的超越,这种超越正是理论走向实践、观念走向现实、制度走向生活、少数群体(精英阶层)走向人民大众的一次超越。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培育路径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的凝练,用24个字概括出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报告提出这个表述可以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理解:

(一)国家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8个字,侧重于从社会主义性质和本质的层面界定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回答社会主义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形态即价值理念。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体现,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人民的期许、对中国社会未来走向的把握、对历史发展方向的定位。

从国家层面看,有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不是一般的生活道德价值观;第二,核心价值观反映的是制度先进与否的问题;第三,作为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本质的核心价值观,是对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制度性承诺或表达。从国家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主要路径是建立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与生活道德规范的对接通道。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定,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支配和引领作用,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和遵循。因此,有必要把主流价值形态的阶级属性和价值诉求融入到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诉求中,打通代表社会制度尺度的主流价值和代表生活道德尺度的社会规范之间的价值共识通路,让代表国家意志的核心价值观“深入基层”,成为全民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

(二)社会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8个字,侧重于从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变革的层面界定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回答如何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即价值指向、价值标准。在社会层面,我国主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来自西方敌对势力的价值观的冲击。一些欧美国家的敌对分子总是抓着中国的人权问题大做文章,企图通过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进行大肆的渗透,尤其是价值观领域的较量更为严重,西方国家祈望用本国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价值观来普照发展中国家,他们不仅在武力上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而且还想妄想在政治文化上充当世界的“救世主”。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立足于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二,确立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流价值导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思潮出现多元化,价值取向形成多样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全社会强烈地需要凝聚和形成价值共识。

(三)公民个人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8个字。侧重于从国家、社会和主体利益关系的层面界定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回答主体对社会主义形态的认同与内化即价值实践。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贯穿了我国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集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全面的系统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民对制度和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的充分认同并自觉内化为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

毛泽东一再强调要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地解决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时代之所需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新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价值取向多样,社会思潮多元。新形势下也滋生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各种形形色色的理论思潮侵入到社会中,导致出现了理想丧失、道德低下、诚信缺失、低俗媚俗等问题,因而,急需通过培育核心价值观进行正面引导。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其本意即在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伴随着文化交流交锋的时代特点,大量的外来文化不断涌入,这既给我们带来吸收借鉴世界文明的大好机遇,也给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带来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能不能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主流文化发展壮大,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是亟须正视和回应的时代课题。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马克思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作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当前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适应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要求,是适应文化软实力兴国的需要,是适应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势的要求,是适应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文化兴国”的伟大工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教育为抓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先进的政党,要引导党员干部起到身先士卒、模范带头作用,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带动全社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落实到教材中,课堂教学、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教育的全过程中,牢固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突出对社会媒体及公众人物的教育,确保他们的一切产品、一切成果、一切言行、一切活动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大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在潜移默化中认知认同,从而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对待价值观的引导不能使用简单粗暴方式强行灌输,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由于意识具有相对滞后性的特征,社会转型期的外在层面上会出现一些形式多样的思想意识,呈现出“鲜花与毒草”并存的现象。曼海姆指出:“所有社会都有‘危险思想’的领域,这一点几乎是无可争辩的……但是人们不那么容易认识到的事实是,即使没有官方的审查,思想也是扰乱人心的,在某些情况下是危险的和颠覆性的。因为思想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够打乱常规,移风易俗,破坏信仰,引发怀疑。”[2]因此,如果不假以时日、审时度势、逐步渗透的方式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我们有可能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建立健全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和示范机制,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要通过具体的法律法规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进行鼓励,对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进行制约。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渗透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礼节礼仪、民俗活动之中,促使人民大众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前所未有的创造力,这才是真正的实现“文化兴国”的起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人民大众之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展示对现实生活批判、引导、塑造与建设的生命力,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即是不断的“大众化”。因为只有不断被大众化的理论才能走出“观念论”的屏障,才能证明此理论作为真理的此岸性和现实性,才能对现实生活具有深刻的批判力和建构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根据时代主题、特征、变化的要求,回答时代的问题,体现时代特征,将理论不断转化为人民大众的价值引导和思维内容,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在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生产和现实实践中获得真实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就是要通过主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价值原则现实化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追求和思维转向,以此实现价值观从观念形态向现实实践形态的转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众化乃是核心价值对象化与主体价值自觉化的过程,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终价值诉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提炼,其目的不是把核心价值观弄成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而是要将其变成更贴近人们生活的“下里巴人”,以此满足通俗化学习、大众化传播的迫切需要。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9页。

[2]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价值观特色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特色种植促增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中医的特色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完美的特色党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