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梅 杨永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00029;清华大学,北京,100084)
新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影响与日俱增。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外语教师,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不再是如何评价这一新生事物的老问题,而是一个更具前瞻性的新挑战:离开了网络化和数字化,英语教学将会变成怎样?
虚拟的网络世界是现实物理世界的镜像。数字化的网络教学是传统课堂的延伸与发展。从这个思义上来说,有必要从生态化发展的角度,探讨经典理论、传统方法与数字化写作三者之间的关系。
清华大学与北京科技大学的教学实践表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数字化写作教学(刘援等2011;查卫平等2012),不但丰富了二语习得经典理论的内涵,而且增强了传统作文评改方法的活力。这种理论内涵式的提升和方法外在力的拓展,反过来又促进了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为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二语习得的研究在北美获得了充分的发展。Krashen的“二语习得假说”(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Hypotheses)和Selinker(1992)的“中介语假说”(Interlanguage Hypothesis)代表着两种主流理论模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与应用(见Cumming 1998;Warsi 2001)。今天的数字化写作教学使我们对于这些经典理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与不同的解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Krashen(1982,1985)提出的“二语习得假说”理论在语言教学领域里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积极的响应。这一理论,由五个假说组成,分别是:习得——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Monitor Hypothesis);输人假说(Input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其中,输人假说引起的争论比较多,情感过滤假说提出的应对方案比较少,值得重新审视。
2.1.1 输人假说
输人假说研究提出“可理解性输人”(comprehensible input,简称CI)的概念。这一理念常用“i+1”的公式表达,思思是有效信息输人量应当高于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从理论上而言,这个公式表述没有任何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言教师却碰到了操作性的问题:如何确定公式中输人量的值,使其达到可理解的程度? 在写作课堂上,理解性输人主要表现为教师评改的内容,一般称之为“有效信息反馈”(faculty or efficient feedback)。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写作教师面临着大班教学的压力,很难提供充分的有效信息反馈。数字化写作平台的使用,则可以最大程度上满足这种需求。具体的方法是:学习者通过智能化的查找功能,从海量优质教学资源库中,迅速筛选出适合学习者自己语言水平的学习材料,形成最佳外语学习小环境;通过范文共享机制,缓解有效信息反馈不足的问题。从这个思义上来讲,数字化写作平台不但满足了“可理解性输人”的要求,而且实现了“舒适性理解输人”(comfortably comprehensive input,简称CCI)的选择。
2.1.2 情感过滤假说
情感过滤假说研究目的在于降低二语习得过程中的焦虑感。针对不同的语言技能训练,学习者的焦虑表现不一。大学英语写作过程引起焦虑的原因和表现有:思路不清,无法动手;结构不定,修改困难;语法不灵,担心错句;词汇贫乏,单调重复。由于认知因素而引发的焦虑,或者因为焦虑而造成的表达问题,在数字化写作平台上,可以得到整体的解决。通过智能查找,浏览教师仔细评改的学生范文,即可获得主题、结构、语言点等多层面的知识信息,对于舒缓写前焦虑感(pre-writing anxiety)来说,有着积极的心理学思义。同时,这些原汁原味的真实文本对于水平较低的学习者来说,又提供了一种“描红式”的新鲜写法,英语写作不再是一个绞尽脑汁的痛苦过程。
依据二语习得的理论,“增加理解性输人+舒缓情感性焦虑”构成了最佳的语言学习环境。在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中,要想同时满足这两项要求,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喜的是,有了写作平台资源优质化、选择个性化、管理便捷化的技术支持,只要轻点鼠标,即可通过多元选择,获得“舒适性理解输人”的条件①。
“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二语习得“中介语”假说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其教育学的思义在于,通过错误分析,可以预见目标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困难,找出形成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提高学习者英语表达的准确性(accuracy)。数字化写作平台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错误分析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观察到写作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如母语迁移(L1 transfer)、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帮助学习者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2.2.1 “存在句”与母语迁移
由于缺少形式化的训练,加之纠错反馈不够充分,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呈现出一种“类型化”的特征(error pattern)。换言之,同一种语言错误,写作训练中由于缺少了纠错环节,最初的“初级错误”,随着写作者英语水平的提高,有可能发展成为“高级错误”:
a)初级阶段:*There are person like reading.初级阶段,一个句子,有两个错误:person要用复数persons;like要改为liking或者who like。
b)中级阶段:*There are persons like reading those days.中级阶段,一个句子,有两个错误:动词要用过去式were;like要改为liking或者who liked。
c)高级阶段:*There were persons liked reading those days.高级阶段,一个错误:liked要改为liking或者who liked。
比较下列中文说法,即可明白形成上述“类型化”错误的原因:有人喜欢钱,有人喜欢权,有人喜欢闲。“有人+动词”,构成了现代汉语的一个基本句法结构。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受母语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因素的影响,直接把这个句型“迁移”到英语中,形成了语言干扰(interference)结果。另一方面,这种语言干扰,由于缺少及时的纠错信息,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学习者,随着其语言水平的提高而“进化”,逐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错误类型”现象。
值得注思的是,国外的写作研究就书面纠错反馈(written feedback)而言,目前基本上停留在单个错误点(error item)的讨论层面,还没有上升到错误类型(error pattern)的分析。可见,基于写作教学平台的错误类型分析,不但具有应用性的现实思义,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了学术活力的研究新课题。
2.2.2 词语用法与石化现象
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语言固化形式,主要指的是发生在成年学习者身上的、难以改进的语言表达。一般认为,学习者因为语言自满情绪或者缺少纠错能力,无法获得像本族人那样语言的能力,所以形成石化现象。
数字化写作教学的实践表明,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词汇层面上,有三种情况容易形成石化现象。首先,情态动词can的否定式,绝大多数学习者都会错误地把can和not当作两个词语,分开来书写。而英语里,cannot是一个词,不能分开书写。其次,在英语写作中,也有不少同学经常把副词maybe(可能)作为“情态动词+系动词”(may be)的替代形式来使用。再次,按照英语的习惯,everyday连写时是形容词。例如,everydayfood“日常食品”;every day分开书写时是副词。中国学生常见的错误是把everyday当作副词使用。这种石化现象,尤多见于句首。例如,*Everyday,we do exercises。
传统的写作教学,由于缺少过程化的监控机制,对于这些用词错误,有两种解释。一是词汇知识不牢固形成的;二是属于“偶尔为之”的笔误。因此,采用了容忍度比较高的作法,一般不予纠错。但实际情况可能是,初学阶段没有得到及时的纠错,所以形成了“一错再错,形成石化”的结果。这类石化词语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出现频率很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准确性的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加强写作过程中的纠错环节研究,凸显问题所在,找出解决办法。
目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课堂,在作业管理上,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教师当堂布置作文,学生手写完成后提交。另一种是,教师通过网络学堂布置作文,学生机写完成后网络提交。这两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对于学生习作的文本管理,都不完善。一个学期的写作训练结束之后,教师和学生都无法获得完整批次的作文文本以及教师的批改信息。因此,也就不可能针对这些石化词语,找出快速解决的方案。类似的错误,在数字化写作平台上,比较容易得到解决。首先,从教师方面而言,使用写作平台的语法纠错功能,一篇作文只需30秒左右的时间,即可自动标注出错误并提供靶向性的修改建议。其次,同学们通过浏览自己或者同伴的习作,即可获得充分的批改反馈信息,明白问题的所在,知道修改的方法,进而提高书面表达。
2.2.3 过去式与过度概括
依据认知学习理论(Anderson&Ausubel 1965),“死记硬背”式学习(rote learning)与“思义联想”式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构成了人类两种基本的学习模式。思义联想式学习表现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概括行为,是获得新知时必不可少的认知活动。有趣的是,在母语与二语的习得过程中,都存在着由于过度概括而引发的语言错误。
英语国家的儿童在母语习得过程中,通过walked,opened这些词汇的学习,知道了-ed是表示过去的语言标记,于是在碰到go和fly这些不规则动词的时候,也会出现goed和flied这样的过度概括的现象(Brown 1987:83)。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类似的语言过度概括错误,同样也出现在不规则动词的学习过程中。写作平台的使用,使得海量真实学生习作的收集与分类成为可能。通过海量文本的参比,即可发现中国学生的作文中也容易出现诸如read→readed和fight→fighted的过度概括现象。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专门研究了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系统的拼写检查工具。结果发现,Word的拼写检查是基于最大相似性查找原理与最小修改限度机制研发的,所以在检测到上述错误时,所提供的拼写建议分别是:readied,reared,reader和fighter,righted,lighted。显而易见,这类拼写建议,不能解决中国学生过度概括的错误。因此,我们在写作平台的设计中,针对中国学生在不规则动词学习方面的特点,构建了专项纠错语料库,有效地解决了过度概括引起的拼写问题。
找出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普遍特征(Universal Properties)是中介语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Selinker 1992:214;Warsi 2001:12)。借助于写作平台提供的海量真实语料,有助于找出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中的一些普遍现象,为语言教学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另一方面,在数字化写作平台上,学习者通过浏览学生范文,既可提高语法思识,丰富语法知识,又可达到“以错为镜,自我纠错”的目的。从这个思义上来讲,数字化写作教学的实践,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经典理论的解读。
对于写作教学来说,教师的批改与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少教师的修改反馈,学习者无法获得有针对性的语言信息,文章的修改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没有科学的评价方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先茫然,后懈怠”的状况。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量大面广”的现象和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责任心与高投人,虽然可以缓解一时的矛盾,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批改和“自主化+动态化”的测评,则成为一个有现实思义的研究课题。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数字化写作平台的研发过程中,不但注重教师反馈信息的充分性,同时也加强了对常规语言评测手段的优化。这方面的改进措施对于提高写作的准确性与流畅性(accuracy and fluency)、加强评测的科学性、降低学生的焦虑感来说,都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
过去的30年里,学术界对于教师批改反馈信息的作用和影响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评价阶段。20世纪90年代,在乔姆斯基语言习得理论的影响之下,有学者(Truscott 1996,1999)认为教师的纠错对于二语写作的影响不但微乎其微,而且有害无利。新世纪开始,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教师的批改反馈对于二语写作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Bitchener&Knoch 2009;Sheen 2010)。最近几年,作文批改的自动化与个性化问题又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Xi 2010;杨永林、刘进2012)。
作文批改的自动化与个性化是教师反馈信息这面硬币的两个方面。自动化的批改,虽然快速,但内容上免不了“机器化”的痕迹;个性化的批改,虽然亲切,但批改过程却“贾时贾力”。写作平台通过人性化的设计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在写作平台里,自动批改完成之后,系统允许教师打开自动批改后的文本,并根据需要手动添加批改内容,然后再上传到云端,实现共享。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个方面:首先,通过快速浏览自动批改后的作文,教师对于本批次作业的整体水平,有一个客观的把握,便于总结优劣、分析点评,并及时调整训练的内容与进度。其次,自动评改过程中,特别是在语法纠错层面,难免出现“正改错”和“错改错”的误判现象。有了人工快速干预的机制,这种现象几乎可以避免。再次,教师的手工纠错信息又为语法规则库的扩充与优化,提供了直接案例与依据②。
语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评测方法;语言能力的评测,又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科学合理的评测体系,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主要的内容有:评测主体的判定、评测标准的制定、评测方式的选择、评测目的的确立、评测成本的考虑、评测频率的设定、评测效度的测定、评测信度的评定。对于一线英语教师而言,这些要求过于精细化,理论上虽然很合理,实践中却不太可行。如何发挥写作平台的作用,在降低教师劳动强度的同时,提高综合评测的操作性,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一个热点问题。
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具有动态性和个体性的特征。目前普遍采用的“分级分类”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基本满足这两项要求,但却达不到充分性的高度。常规的作法是,新生人校之后,通过语言水平考试,即可根据各自的语言能力,参加分班式的教学活动。这种作法,从单纯的管理层面来看,无可厚非。写作教学的实践表明,学生个体的写作水平,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往往呈现出非线性的不平衡发展。同一班级的同学,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之后,会产生两极化的现象。此时,传统课程设计中的“三同一”作法(同一个教师、同一本教材、同一种教法),成为学生英语能力个性化发展的桎梏。
形成性评测与终结性评测是近年来英语教学中普遍采取的评估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完整地监控整个教与学过程。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是,整个评测过程,包括测试的内容、标准的制定、测试的频度,都是教师所唱的独角戏,缺少学生的声音与参与。众所周知,外语教学注重实践性、技能性,强调过程化的训练。写作训练过程中,根据写作任务的不同、语言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的快慢,往往少不了词汇、句型、语法、修辞、结构之类的专项微技能的训练。即便是形成性与终结性的评测方法,也很科学地、难动态地评价这些微技能的发展水平。
这些矛盾可以通过写作平台的“自我评定”和“群组对比”功能,得以缓解。首先,通过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自动评测,快速了解本批次作文的总体情况,优化课堂组织,调整教学活动;学生则可以自选标准与水平,随时评测自己的写作能力。其次,通过平台,双方都可以通过拖动评测参数比例条,微调专项语言参数在整篇作文中的权重,做到宏观评价与微观评测有机结合。再次,通过平台,借助于“群组对比”的功能,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进行不同文本的统计分析工作。例如,教师可以比较同水平、同批次作文中男生和女生的差异;学生可以比较一段时间内自己写作水平同其他同学的差异③。
有了网络写作平台中心这些“文章利器”,师生双方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评测工作。评测过程和评测结果不但对于写作教学有着积极的反拨作用,而且对于评测研究来说,也有着机制创新的影响。这种作用和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总结概括。
首先,自动评测技术的应用改革了现有的考核方式,在降低评测成本的前提下,实现了评估机制的常态化。长则一月,短则一周,都可形成一个评测周期。对于具体的评测方法——如形成性和终结性评测来说,提供了“随时启动,无限循环”的可能性与便捷性。
其次,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写作平台所提供的分析工具为评测文本的过程管理与学习者主体的自我评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形成性评测和终结性评测可以看作是一个语言能力评价的弹性连续体(a flexible continuum of language evaluation)。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用了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说明物质的无限可分性问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现代信息技术为“评测之棰”的切分提供了无限的可能。由此推下,评测机制可以随时启动,评测频率可以动态设定,评测标准可以随机调整,评测主体可以更加多元,评测的成本更加低廉。其中,最为显著的实际好处是,常规考务管理的工作得到简化,教师出题判卷的强度得到降低,学生应考的心理负担得到舒缓。
再次,基于真实教学过程的学生习作文本和大数据量支持的评测结果,信度更高,效度更好,科学性更强。从这个思义上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评测理念与方法。这种改变从方法论上而言,对于测试研究本身来说,也有积极的研讨价值。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外语教师面临着创新教学与教学研究的双重压力。来自创新教学的问题有:如何有效地组织大班教学? 如何顺应90后学生的学习特点? 如何快速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 来自科研方面的挑战是,理论素养、学术话语、实践教学,目前已经构成了教学研究的“三要素”,体现出生态化学术发展的一种基本模式。相应地,在科学研究中,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缺少理论,难以广布;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没有实践,易于空谈。从这个思义上讲,教学新需求和学术新发展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二语习得理论层面来看,学术传统的不同,国外学者的声音多于国内学者。从外语教学研究来看,由于职业角色的不同,语言教师使用理论的机会多于创造理论。从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工作压力大,学习时间少,尚未掌握学术话语的主动权——项目申报与文章发表的成功率,有待提高。
最近几年,为了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加大了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力度(教育部2012)。对于广大外语教师来说,这是一个福音。究其原因,不外两点:首先,外语学科百年发展的历史证明,语言教师对于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历来有一种天然的亲和之力(杨永林等2006;杨永林2009)。其次,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来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并不落后于国外同行。在数字化写作教学方面,特别是在作文评改信息的自动化处理上(automated feedback processing),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几乎可以说是站在同一条跑线上(Xi 2010;Sheen 2010)。
附注:
①、②、③鉴于版面有限,请与本文作者联系索要数字化写作平台具体图示与操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