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2013-03-27 01:14:35甘根华龚齐珍程波财
地方治理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政府部门谣言舆情

甘根华,鲁 远,龚齐珍,程波财

(1.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2.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3.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西 南昌 330046)

近年来,网络舆情的影响越来越大,由网络舆情处理不当而引发的危机事件屡见不鲜。面对集合了多方权利诉求、反映社情民意的网络舆情如何出手应对,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政府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过程

一个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一般都经历如下几个阶段:事件发生,网友转发、评论,引起网络广泛关注,政府参与。

在第一阶段,事件发生,网络曝光。在对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自2009年至2012年各季度地方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进行仔细分析后,可以认为,引发社会最广泛关注的120起政府网络危机事件在曝光时都是真实、确有其事的。由于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基层政府危机管理意识不强,在这一阶段政府部门很少主动参与。于是,在没有外力阻止的情况下事件很快进入第二阶段——网友广泛转发并加入个人的评论,此时的评论很可能就带有鲜明的个人特点,很容易偏激、失真甚至产生谣言。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2012年出现的谣言热点事件比例达34%,而出现谣言的主要原因就是信息不透明引起网友猜疑,或者传播节点中出现信息失真与噪音[1](P43)。此时危机已经产生,政府部门还不介入就将迅速进入第三阶段——危机蔓延期。在此阶段,危机利用网络大面积扩散,呈现不可挽回的势头。此时,基本上所有政府部门都发现了危机或被告知出现了危机,面临着如何应对危机的问题,于是事件进入第四阶段——政府参与阶段。在第四阶段,政府部门表现各异,应对得好,危机平息,应对得不好,将出现新一轮“次生危机”。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舆情事件本身是中性的,如果政府能够以积极、主动、坦诚、真挚的态度解决问题,将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并借此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反之,如果政府一直被动、不屑、推诿,将严重损害政府形象,甚至使公众对政府的公信力、执政能力产生质疑。

二、当前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不足

虽然近年来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逐年提升,某些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事件应对中的表现甚至可圈可点,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应对能力整体偏低,尤其是县市及以下地方政府、基层政府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很多地方政府将网络危机应对理解为一个技巧、一种手段,其实其根本是一个理念问题、态度问题。从很多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应对中我们可以看到,公众不满的其实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政府在处理事件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

现将地方政府应对较差的网络舆情事件根据理念、态度进行以下分类。

不愿型。事件发生后相当多的地方政府采取“拖”字策略。很多政府部门即使及时发现了危机却不愿介入、不愿理会。2012年河南光山县的校园20多名无辜幼童被砍,然而,事发已经三日,当地政府却选择集体失声。当记者核实犯罪嫌疑人有精神病的消息是否准确时,县委有关领导却称:“讨论这有啥意义,先吃饭。”危机发生后,政府当“鸵鸟”,将头埋进沙里,既不否认也不承认,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希冀事件能够自然消褪。在出现关系公众根本利益的危机事件时,政府采取这种态度,传达给公众的就是责任感的丧失。面对不负责任的政府,公众只能选择网络这个自由的“麦克风”,进一步追问、质疑、谴责,从而导致更大规模的危机发生。

不屑型。认为利用网络提出诉求引发“围观”的都是刁民,对“刁民”的要求不仅不应理会,甚至应严厉打击,在政府官员中有此想法的不在少数。河南南阳小伙子王清依据《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向全市181个部门申请公开公款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等信息,接待领导说:“球信息公开,这里没有什么信息可公开!”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质问媒体:“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吉林省辽源市环保局局长“领导就得骑马坐轿,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脸!”这些雷人的语言无不折射出官员思想深处权力的傲慢、冷漠而倨傲,对普通老百姓深深的不屑。对百姓的不屑不仅将导致新一轮危机爆发,而且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是一个相当危险的征兆。

不敢型。在危机到来时,不敢直面公众质疑,通过删帖、屏蔽、关闭网站等方式封堵舆论出口。看到评政府官员的言论,就禁;查到政论激烈的帖子,就封;对民众的怨气一味地堵;对于应承担责任的工作失误,瞒报、谎报,甚至不计后果采用“辟谣”的形式。这样做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网友对于官方信息的习惯性质疑。对于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敏感事件,一些网民宁信谣、传谣也不信官,以至于官方出面“辟谣”的行为,往往被网友认定为官方在“确认”某事的确发生了。

不会型。知道危机来临必须面对,但是不知道如何应对。由于本身的素质和公关意识等不够,造成舆情事件到来时显得慌乱和不知所措,坐失良机,或频出错招,甚至把小事搞大,大事搞炸。例如2007年“华南虎”事件,有关政府部门前前后后发布真真假假信息,导致政府信誉危机,成为笑柄。虽然此事件早已为政府部门竖立了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反面典型,但之后此类事件依然层出不穷,早有2009年石首事件中市政府“束手无策”;后有2011年郭美美事件中红十字会应对不当招来“万呸回帖”;还有2012年“三亚海鲜门”事件中旅游局睁着眼睛说瞎话;最近13岁女孩被拷游街引发网络围观,而乡政府却偏执地认为事件发生“有组织预谋”。

以上四种类型在地方政府、基层政府更为常见,尤其是中西部落后地区。发达地区网络舆情应对较好,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服务意识较强,面对网络舆情较主动、积极;另一方面是公众媒体意识较强,利用网络传递诉求的公众比中西部地区更多,因此,政府更早在实战中学会如何处理网络舆情事件。可以预见,如果地方政府、基层政府特别是落后地区政府不迎头赶上,努力学习如何应对网络危机,随着网络的普及,公众网络意识的觉醒速度将大大超过政府的网络危机处理能力,其后果可想而知。

三、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对策

面对网络舆情危机,地方政府、基层政府一方面要树立正确观念、态度,另一方面要学习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方法、策略。正确的观念是“道”,正确的应对方法是“术”。政府在危机发生时就如同面对一场战役,正确的战略方针加上执行正确战术,“以道御术”则必将无往不利。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真正做到“为民”。“道”是根本,“为民”即是我们各级政府处理各种问题的“道”,在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尤其应贯彻“为民”理念。纵观各种网络危机事件的发生,其深层次的原因都是公众对政府“为民”理念的怀疑,老百姓之所以成为“老不信”,根源就是政府公信力的丧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曾经说过:“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在不断损失。这点上,有其他一些单位机构做过一个调查,表明中央政府的公信力最高,省级次之,地级再次,县级最差。这反映出老百姓对中央政府还是有一个比较高的评价,但在基层,很多基层政府在日常管理方面水平不高。县市级的政府公信力确实有减弱的迹象。表现为,政府的话越来越不被相信,觉得是在编造。”地方政府、基层政府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将“为民”落到实处。

面对危机时应将尊重“民意”放在第一位。现在很多政府部门将网络危机处理重点放在应对方法上,看到会理县PS照事件处理得很好,一些县市在发生网络舆情危机时就纷纷效仿,采用上传本地区风景照片分散公众注意力的方法,但效果却不如人意。这就是只学会了会理县处理危机事件的“术”,却没有领悟到其坦诚、真挚、负责任的“道”。面对危机事件,观念、态度比方法更重要。如果态度正确,真心将群众放在第一位,处理方法就算有所欠缺也终将会挽回损失;而观念错了,仍旧糊弄、应付群众,即便再好的方法也难以挽回民心。

其次,要学习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方法。虽然“观念”比“方法”重要,但是,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采取正确的方法能帮助政府最快、最好地解决问题。而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最好的方法就是信息公开。

网络舆情之所以最后发展成为一场危害政府形象与公信力的危机,其原因无非两点,一是政府确有过失,二是纯属流言、谣言。很多舆情危机都是由政府部门自身确实有不当行为导致的。例如政府决策缺乏科学性、民主性和透明度,典型事件有厦门PX项目事件,南京梧桐让路事件;阻塞公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典型事件有广东乌坎事件;政府公职人员角色定位不清、错位、越位,典型事件有郑州官员“替谁说话”事件,广东政协常委当街拳打女记者事件及最近发生的延安城管踩头事件。确由政府自身原因导致的危机,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真诚回应各方质疑,放低姿态,勇于承担责任,虚心接受批评,认真改正错误。其实,公众并不是要求政府永不犯错,而是在犯错后能真诚地承认错误,勇敢地改正错误。如果此时政府仍以“官本位”、“父母官”思维,不愿、不敢、不屑回应,或顾左右而言他甚至以强硬对抗的姿态面对公众,危机将进一步向纵深扩展,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除了政府本身原因产生的危机,近年来还出现了很多由流言、谣言引发的危机。例如,“钴60”谣言引发万人大逃亡、“谣盐”风波导致大规模抢盐、世界末日“连续黑夜”流言造成疯抢蜡烛,等等。为稳定社会,防止流言、谣言的扩散,政府有义务第一时间告诉公众全部事实。1947年奥尔波特提出一个至今仍广泛采用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这个公式指出谣言产生及蔓延的原因,事件越重大,相关的信息越贫乏,谣言就越容易发生。此公式还指明了一个控制谣言的途径,即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在事件发生后重要性已不能更改的情况下,只有将事件信息公开,将模糊性降为零,才能将谣言降到最低。同时,此公式还为政府指出了预防谣言的方向,即越重要的事件越要尽可能多地公开相关信息。

2012年6月天津蓟县大火,虽然官方当晚就公布了10人死亡的初步确认结果,不过,民间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坊间传言有300多具尸体,并且有名字、住址。期间,县政府因谣言盛起还处理了个别造谣者,但不实信息依旧利用网络、利用手机甚至口口间流传,引发了一场来势汹涌的直接针对政府公信力的网络危机。直到央视媒体介入,通过跟进调查,公布各种视频资料,将事实与完整逻辑链同时呈现给公众,事态才逐渐平息。

此案例中,官方虽然及时公布了数据却没有得到采信,这种情况在地方政府屡见不鲜。官方没有回避,确有回应,但回应通常是给出一个生硬、冰冷的调查结果。在网络出现之前,政府权威不容置疑的情况下,这种回应是有效的。然而,在每个人都有一个麦克风发出自己声音的网络时代,面对漫天的流言与质疑,政府需要作出的回应和公开的信息势必要更多。谣言传播过程中,为了让听者信服,每一个传播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添加,因此,谣言一般都细节丰富,生动逼真,给人以很强的现实感。而政府在事件调查后却往往只给出一份字数寥寥的通稿,一句“纯属谣言”的判断,根本不能满足人们对真相的渴求。

总结历次政府网络危机处理经验,面对不同情况的危机,政府的具体应对措施会有所不同,但只要做到多渠道、全方位信息公开,诚恳如实地告知公众事实真相,将“我们知道什么”,“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可以做什么”这三点信息传递给公众,舆情危机就基本上不会再蔓延。

[1]舆情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政府部门谣言舆情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环球时报(2022-04-13)2022-04-13 17:16:04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中国盐业(2018年17期)2018-12-23 02:16:56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批清理规范省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
青海政报(2017年22期)2017-04-09 06:45:57
浅谈在政府部门推行绩效文化的作用和途径
谣言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谣言大揭秘
学生天地(2016年32期)2016-04-16 05:16:19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政府部门间G2G信息资源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