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渝阳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74)
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收集、传播、处理需求呈几何型增长,知识的创造、传递节奏越来越快。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体,以其“短、灵、快”的媒体传播特点,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作为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如何利用这些新型传播媒体手段提升教育水平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006年出现在美国的一种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型博客(Micro-Blog,简称“微博”),是建立在用户之间信息资源发布、传播、共享的一种网络交流平台,也是一种新形式的传播工具。它有效整合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超链接等多媒体资源,具有短小精悍、交互性强、话题汇聚、信息同步、发布便捷、多模态性等显著优势,不仅广泛在社会各个领域普及开来,而且许多教育界人士也开始尝试和探索微博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相关研究在2010年开始兴起。
笔者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平台,以“微博”为篇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中文文献共8617篇(以笔者截稿日期为准),从2008年出现第一篇文献开始,文献数量呈现倍增态势(见右表)。其中,与教育相关的文献425篇,分布在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三年间,仅占上述总文献数量的4.9%。与研究生教育有关的文献仅有4篇,一篇是从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的角度分析了微博的应用问题(庞乐、赵伯飞,2011年)[7];另一篇则是对研究生使用微博的情况调查(杨玮,2012年);[8]还有两篇探讨了建立研究生Twitter虚拟学习团队的应用问题(王琛,2010年和朱本浩,2011年)。[9][10]上述情况说明国内关于微博条件下的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表 关于微博的文献数量
从文献检索情况看,国内2010年才出现微博应用于教学的研究文献。425篇文献中,内容涉及从微博特性入手分析微博在具体课程学习中的架构和功能模块;探索微博在远程教育总线架构中的应用性;利用微博技术建立虚拟团队以实现知识共享等等。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微博应用于教育的可能性和潜力,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信息。[1]
尽管微博的出现才短短数年时间,世界各地已经就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广泛开展研究与探索创新。2012年3月,罗马尼亚推出了一个名叫cirip.ro的教育微博应用程序,它能汇聚社交网络中的教育资源。除了具有微博的基础功能外,它还有专门为教育设计的几项功能:1.能允许单独或协作来创建个人档案,包括思想、项目、研究等多媒体信息资源;2.用户可以在这个特别的平台上写笔记,这样可以让大家集中在这个平台的特定域学习,搜索时也更加方便;3.支持RSS订阅,当相应的微博更新时,订阅者可收到短信通知;4.使用标签来分类,从而使它容易找到特定主题的笔记和对应的搜索订阅,例如cirip.ro/标签/大学或cirip.ro/标签/会议+教育;5.群的功能:学生和教师们都可以创建协作的私人群,里面的内容只对群内成员开放。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教授莫妮卡·兰金(Monica Rankin)2009年开始尝试将微博引入教学,结合“美国历史”一课要求学生参与在线讨论,学生多予正面肯定。莫妮卡·兰金认为,这种通过网络媒介来上课的方式,将是未来趋势之一。[2]英格兰教育标准办公室前任主席吉姆·罗斯(Jim Rose)爵士建议对英国小学现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一次彻底改革,让孩子们从小熟悉网络,老师们的教学重点则转向如何使用维基百科和社交网站Twitter(即微博)。[3]
研究生虚拟教学社区可以在开放、自由、跨时空的网络基础上建立起来,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教师、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则为虚拟教学社区的成员。成员之间在虚拟教学社区中相互协作进行课题研究、主题讨论,形成具有开放性、创造性、自由性、团队性的虚拟教学环境。在这一环境中社区成员发展成为具有相同文化特性的共同体。[4]研究生虚拟教学社区一旦建立,不仅能够作为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交流平台,而且可以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感情交流的平台,让社区成员在这一虚拟社区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找到归属感,使社区成员的素质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最终实现教学相长。鉴于微博社区功能的良好特性,笔者认为它在地方社科院研究生教育领域具有三个方面的广阔应用潜力:
1.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传递与共享
从知识的存在形态,可以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能用文字或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容易交流和共享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而且难以清晰表述的知识,主观的经验、诀窍、感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都属于这一类。[5]隐性知识是以实践经验积累为主,不易编码和度量的意会类知识,因而在共享时存在特殊的问题和难度。只有通过交流接触,师生之间才能很好地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与共享。目前,除了毕业论文指导或参与导师课题研究之外,对研究生的培养更多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隐性知识在师生之间的传递与共享。而隐性知识在科研单位师生间的共享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利用微博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生之间交互影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为隐性知识的传递与共享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对于提高地方社科院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2.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团队协作意识
研究生教育与其它教育不同,由于研究方向因人而异,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特别是进入二年级确定研究方向后,研究生往往专注于各自领域,研究交流较少。而通过微博,研究生可以将瞬间的灵感、争议性问题、研究反馈等内容便捷地展现在专家小组面前,这种随机生成式的课堂外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符合了后现代课程观①对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含义众说纷坛,并没有形成一个简单而公认的描述。由于后现代主义派别林立,其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存在,因而,不同的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与立场也各有不同。概括来讲主要有:以卡普尔、格里芬等人为代表的以注重相互依存和维持生态为主题的课程观;以艾普尔为代表的以平等、民主等思想为主题的课程观;以多尔等人为代表的以混沌学和无限宇宙为基础的课程观。的理念。同时,可以利用微博在人际交流上所具备的优势,引导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在互动与交流中一起去完成研讨内容,培养师生积极的情感,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团队协作意识,使研究生的协作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学习中得到锻炼。
3.有利于突破研究与学习的时空限制
课堂教学和召开研讨会易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微博的以下特点可以有效扩展研究与学习的时空限制。应用微博可以即时发送疑问和查收回复,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微博的拓扑特性能使专家、教师、同学等庞大的学习群体保持密切的网络关系,实现问题解决的高效性;微博的开放性为利用全球智力资源提供了可能。通过微博方式,可将外来专家学者短期的学术讲座转换为全时空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克服地方社科院教育规模小,对专家学者吸引力小的弱点。可以设想,微博将成为网络应用的基础平台,结合功能强大的云计算能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潜力被开发出来,科研工作与研究生教育也必将从微博的不断发展中受益。
1.利用微博构建公共基础学科的第二课堂
公共基础学科往往采用大课的形式,学生较多,除课堂时间外,如果想与教师讨论更多的相关问题,时间往往不允许。如果引入微博交流方式,极大地增加了师生交流的时空范围,即使在旅途中也能方便地沟通。通过微博的开放式问答交流,既能引入更多的讨论者将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又能使所有关注者从中受益,扩大课堂教学效果。
2.利用微博建立专题研究项目的全时空研讨平台
相对于高校科研项目“僧多粥少”的状况,社科院的研究生有机会深度参与课题研究,甚至是国家级基金项目,这也是地方社科院研究生教育与普通高校竞争的一大优势。课题研究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工作,很多问题可能都没有成熟固定的答案,需要课题研究者的 “创造”。研究生作为初“入门者”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疑问和困惑。因此,研究生更需要在课题研究中对各类专题开展反复的研讨,理清思路,统一认识,而这样的研讨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现实情况是,所有参与者坐在一起开会讨论费时费力,不可能充分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通过建立专题的微博讨论虚拟社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讨论的时空限制,对地方社科院的研究生教育也能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
3.利用微博构建社会调研的交流平台
社会调研被公认为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研究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方法,它是来自“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也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由于社科院的工作性质,每个学科都有很多社会调研的机会。研究生由于有课程安排,不一定能全面参与课题调研;同时由于学科的不同,很难参与跨学科的调研。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非常需要跨学科的拓展训练。如,四川社科院人口学专业与社会学专业分属不同的研究所,人口学专业的研究生一般无法参与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的调研;同样,区域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也很难参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调研活动。实际上相关学科之间有很多的交叉领域,需要多学科的结合。利用微博构建社会调研的交流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现有条件的束缚,使不同学科的研究生相互学习并交流调研体会,增加对社会的认识维度。例如,可以以调研专题社区的形式上传调研图片、视频、心得体会等,使不同学科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增加研究生的学术素养。
总之,微博为我们提升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具,但微博并不是一款专门为教育量身打造的网络产品,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何更好利用微博这种交流方式与我国研究生教育结合,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国外不乏成功将微博应用于教学的案例,但是它在国内的发展还不够普及和成熟,在研究生教育上的应用也比较少。目前,研究生教育应用微博的最佳模式还远未形成,需要不断尝试与探索,不断推进微博教育辅助功能的完善。
[1]黄映玲等.学生对微博学习应用态度的调查及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1(5):64-69.
[2]周云.微博英语班级与课堂教学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2).
[3]教育产业讯息:加强师生互动 教授上课也推特[EB/OL].http://www.gdtech.com.tw/.
[4]吴向东.微博的教育应用价值[J].信息技术教育, 2011(7).
[5]胡凡刚.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团队集体效能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2(1).
[6]钱芳.隐性知识在高校师生间的共享[J].教育学术月刊,2011(11):100-101.
[7]庞乐,赵伯飞.基于微博客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型学习应用初探[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8-113.
[8]杨玮.研究生接触微博现状调查[J].学理论,2012 (6):197-198.
[9]朱本浩.构建Twitter虚拟学习团队拓展研究生课堂教学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7):425-426.
[10]王琛.基于研究生虚拟团队建设的Twitter应用比较优势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8):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