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和父母沟通

2013-03-26 00:46
今日中学生(初二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打人育儿家庭

放学后,祝大新独自在街上溜达了许久,路灯都亮了,他还是不想回家。

家?祝大新喜欢的家该是什么样子呢?爸爸很慈祥,妈妈很温和,家里很温暖……可祝大新的爸爸说话贼横,说急了还会作势打人。当然,爸爸的手总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妈妈整天唠唠叨叨,动不动就说“我像你这么大……”“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或许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祝大新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寡言少语。他说,自己和父母的交流非常少,根本不知道和他们说什么。在祝大新的记忆中,好像很少有一家人高高兴兴、说说笑笑的时候。祝大新能不烦吗?

今天的心理健康课上,老师说:“家庭成员彼此间有着深沉的爱,尽管大家表达方式不同,但爱是不变的。”祝大新一直在想,“深沉的爱”不是应该给人带来快乐吗?可自己怎么感觉不到呢,就是整天觉着心烦。

相信和祝大新有同感的人一定不少。为什么呢?面对难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家庭是有其生命周期的。一个核心家庭一般会经历新婚期、育儿期、青少年期、空巢期等不同阶段,同学们现在的家庭正经历“青少年期”。初二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处在最为活跃的状态中。孩子们在努力尝试着与父母分离,他们要从思想到行为上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此时,习惯了为孩子操劳的父母还停留在育儿期,父母不是没看到孩子的成长,但他们在育儿期形成的惯性还不曾消除,依然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对待急于证明自己是大人的中学生。唠叨与吓唬,替孩子作决定,事无巨细,无微不至,父母的这些做法让青春期孩子更急于尝试分离。于是,父母子女间的矛盾、冲撞、对立也就接踵而来了。

一般家庭中的状况是父亲相对深沉,平时对孩子说的话比较少,父爱更多地表现在行动上;母爱更多体现在语言上,有时甚至让孩子觉得她很啰唆很烦。但只要你细细体会,便能感受到其中的温馨与关爱。以祝大新为例,他说,“爸爸说话贼横,说急了还会作势打人……爸爸的手总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这其中难道不包含爱吗?说话贼横与轻轻放手,是“贼横”在起主导作用,还是“放手”起着主导作用?答案不言自明了。妈妈的确很唠叨很是烦人,但有没有同学能从唠叨的背后感受到那个“爱”字呢?

其实,如果你不再计较父母对你的态度,不再挑剔父母与你交流的方式,你很快就能找到与他们沟通的渠道,进而,你的成长会被父母认同,你的愿望也能第一时间得到他们的理解、接纳与支持。

好吧,让我来告诉大家如何与父母沟通。

首先,要与父母交流。记住,交流始于倾听。我们可曾认真听过母亲的唠叨?可曾想过父亲为什么脸色阴沉?这样做——暂时不要求父母理解自己,我们要做的只是倾听,听听父母怎么说,想想他们为什么这样说,思考他们的话有没有道理。同学们如能平心静气听听父母的絮叨,就能在父母的话语中找到些许道理。然后,很诚恳地对父母说:我明白了!这时,你再看看父母的反应。

其次,如果你不知道与父母说什么,不妨尝试在倾听中寻找话题,并坦然说出自己的看法。家庭的沟通模式是慢慢形成的,改变或重建需要时间和技巧。你可以了解小伙伴们跟父母聊些什么,试着向他们学习。还可以主动与父母分享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最可行、最容易的方式——平时,在饭桌上多和父母聊天儿。言语交流能增进感情,聊天是表达爱的好方法。

再次,孩子与父母是不同的个体,说话做事会有很多不同。所以,不必苛责父母的表达方式。家庭成员彼此间原本有着深沉的爱,但很多时候,由于表达爱的方式不够得体,的确会让人感觉不舒服。比如,祝大新母亲的唠叨、父亲的作势打人,是他们爱儿子的表达,但祝大新对此十分反感。实际上,祝大新反感的不是父母对自己的爱,而是父母的表达方式。既然清楚父母深爱着自己,就不去苛责他们的方式了。

看明白以上三点之后,再与父母聊天,你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比如,你希望自己的家是怎样的;想父母用什么方式与自己交流;父母怎样做才是真正支持自己……呵呵,你,试着去努力呀!好的沟通能解决许多曾经的难题啊!

猜你喜欢
打人育儿家庭
烧烤店暴力打人案,我们该如何看待
谁是谁的镜子?
家庭“煮”夫
打人的年纪
各有解释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育儿神器
育儿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