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青 刘艳
[摘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人才的支撑,尽管每年从高校毕业的学生很多,但“来之即战”、“拿来即用”的往往凤毛麟角。众多物流企业正日益遭遇人才瓶颈的煎熬,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和企业。文章通过调研,对陕西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岗位导向、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物流人才。
[关键词] 物流人才 高职院校 双主体 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社科联课题的主要成果之一,《陕西物流行业人力资源开发与陕西经济发展—基于高职院校“双主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11Z03。
引 言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和信息管理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陕西省已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力争经济综合实力上台阶,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进入中等发达省份,并同时也已明确把物流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人才的支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应当如何培养物流人才以适应企业的需要?为此,我们对陕西省物流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陕西各类物流企业,通过深入企业参观、访谈、发放问卷及通过招聘网、杂志等途径,获取有关数据和资料。调查内容涉及企业对物流人才结构、素质和知识的要求、学历要求及对职业资格证书的看法等。
本次调研共向20家企业发放问卷共180份,回收156份,其中有效问卷148份,问卷有效率为82.2%。
陕西省物流人才需求现状
1.陕西物流人才总体需求分析
陕西作为西北地区的门户和交通枢纽,铁路、航空、公路运输发达。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批复,在西咸一体的趋势下,沣渭、泾渭新区的相继挂牌成立,西安综合保税区获国家批复并加紧建设,在此契机下必定会带来物流人才需求的扩大。通过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大型连锁超市、快递业的兴起,陕西以煤炭物流、家电物流、医药物流、快递物流等专业物流配送为突破口,加快建设物流交易平台。国内大型物流公司如中储、中集、中外运等在陕西都有设点,国际物流企业如马士基、讯通集团也逐渐进驻陕西,为我省物流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1]。
2. 物流人才需求结构分析
按国家对物流人才的统计口径,物流人才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高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与初级物流人才(物流操作人员)[2]。通过对西安人才网随机抽查的500名物流人才招聘信息的结果分析,高级物流人才需求占总招聘人员的18%,中层物流人才需求占15%,初级物流人才占到总需求人数的67%,是物流人才需求的主体[3]。同时,对物流行业中最紧缺的人才的看法中,分别有29%和23%的受访者选择国际物流和物流营销人才,有18%的受访者选择物流系统设计,表明了企业对物流人才知识结构专而精的要求。同时还了解到,动手能力强,有很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的人最受企业欢迎。
3.物流人才学历层次分析
在被调查的500 个岗位中,需要物流专业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岗位的有125个,需要大专学历的岗位有300个,占到60%,其他学历要求的有75个。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流岗位大多对学历要求不高,高职高专学历最受欢迎。因为物流行业的工作操作性强,需要大量具有操作能力的员工。但物流业操作又不是简单机械或人力操作,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物流知识体系支撑,专科层次的人才比较符合当前物流发展的需要。
4.企业对物流人才的素质和知识的要求
问卷显示,层次越高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越高。如企业对高级物流人才的要求普遍较高,无一例外地要求其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有的要求其有较好的项目管理能力、财务知识及行业背景;而对初级物流人才的选用,最看重的是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责任心。如企业对基层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最高,达到29%;对基层物流管理人员、中层物流管理人员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分别为22%、21%和20%;计算机操作和物流成本控制方面的知识被认为是必须具备的知识,比重合计为61%。
在走访中我们还发现,企业除了比较注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核心能力外,还对人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提出了较具体的要求,如对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工作态度、礼仪谈吐及团队精神十分关注。
5.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看法
调查统计显示,仅有11%的受访者“非常看重职业资格证书”,这类企业中有资格证书的员工,可以在薪酬上有所体现。63%的受访者认为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对学生就业有帮助,企业在选人时作为参考。还有 15%的受访者“不看重职业资格证书”,另外有23%的企业人员“要求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如货代企业,报关员必须持证上岗,企业也鼓励员工和学生考取这类资格证书,表明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大多还是认同的。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对策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离企业实际需求还有较大的偏差,如何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学生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道难题。下面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例,提出几点对策。
1.继续完善“岗位导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学院提出的“岗位导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构建以企业物流为主的“专业+项目+公司”人才培养新渠道。根据行业发展动态,以合作企业海程邦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中储物流、苏宁电器等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为主,聘请社会物流行业专家,分析、研究和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培养方式,优化教学组织模式,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4]。
继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2+0.5+0.5”的校企育人机制。前两年进行“校内理实一体、校内外工学结合”的培养,第五学期由专职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企业见习、岗前强化训练及职业资格考证,第六学期由专兼职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即2+0.5+0.5)。学生毕业时达到公司职员的标准,毕业后能直接胜任公司相应的职员工作。同时,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采购师职业资格证书、叉车证等证书考试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
2.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标准对接
(1)基于物流岗位能力需求,整合开发物流课程体系
按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项目组成员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调研,对物流管理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归纳形成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聘请企业人员参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具体指导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同时,按照不同行业的职业标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教学活动纳入整个课程体系。
(2)基于物流岗位工作过程,构建课程内容和精品资源库
依据物流岗位能力标准,围绕岗位技能点,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核心能力,围绕核心能力建设优质核心课程。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与海程邦达、中储物流有限公司等不同经营类型的物流企业共同成立课程开发项目组,通过对工作领域、工作行动能力的分析,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如图所示。按照现行就业岗位特征及就业需求,确定《国际货运代理》和《物流信息技术》2门与实践结合紧密、有代表性的课程,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物流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组织5名专业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组成课程建设小组,对《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物流技能实训》、《报关与报检实务》等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编写配套实训教材。围绕课程体系改革,结合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建立一整套满足教学改革需要的教学大纲、讲义、实验实训、试题库等。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改善学生实训条件
学院将结合西安国际港口城市的定位,以及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实验室的四大功能区域:物流综合实训室、国际物流实训室、沙盘演练实训室、物流模拟软件实训室。其中,物流综合实训室组建仓储、生产、运输等基础设施设备,满足学生对多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需求;国际物流实训室模拟海关、商检、企业,开展国际货代情景教学;沙盘演练实训室综合国内外先进的物流园区、港口物流的沙盘模型,供学生教学参考用;物流模拟软件实训室整合多种信息系统软件,提高学生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凭借科学的合作模式,海程邦达已经成为我校物流专业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借助海程邦达、中储物流等企业的物流实体运作平台和经营资源优势,建立布点合理、功能明确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场地,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
4.打造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按照“内培外引,专兼结合,重点培养”的建设思路,全面提升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行(企)业引进或聘请一定数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能力和实践操作等能力。坚持“三个项目”建设和“两大内涵”建设,采取引进、培养和外聘相结合,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职业素质与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相结合,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开拓创新、务实求真的“双师”结构团队。
5.改革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
人才培养质量是由每个工学环节的过程质量来实现的,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符合陕西物流行业的需要,就必须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价。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紧密结合培养人才的特点,将素质教育内化,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形成性现代考试制度。在考试的形式和方法上采取口试、参与科研、实地调查、闭卷、开卷、半开卷、论文、课题设计、实践报告、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力求灵活多样。以使考试达到预期目的,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http://www.sxwlcg.cn/.
[2]张媛媛.基于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陕西物流人才需求调查分析[J].价值工程,2011,3.
[3]西安人才网.http://www.xajob.com/company/danwei.jsp.
[4]张登宏,方桐清.“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企业学院”进校园为[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作者单位: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陕西西安